思維的積極性、求異性、廣闊性、聯想性等是發散思維的特性,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這些特性進行訓練與培養,既可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
一、激發求知欲,訓練思維的積極性
思維的惰性是影響發散思維的障礙,而思維的積極性是思維惰性的克星.所以,培養思維的積極性是培養發散思維的極其重要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十分注意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例如:在學習“乘法初步認識”一課中,教師可先出示幾道連加算式讓學生改寫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義的依托,學生較順暢地完成了上述練習.而后,教師又出示3+3+3+3+2,讓學生思考、討論能否改寫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經過學生的討論與教師及時的點撥,學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雖然課堂費時多,但這樣的訓練卻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尋求新方法的積極情緒.
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還經常利用“障礙性引入”、“沖突性引入”、“問題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激發學生對新知識、新方法的探知思維活動,這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在學生不斷地解決知與不知的矛盾過程中,還要善于引導他們一環接一環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角”的認識時,學生列舉了生活中見過的角,當提到墻角時出現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認識呢?我讓學生帶著這個“謎”學習角的概念,再來討論認識墻角的“角”可從幾個方向來看,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情緒在獲得新知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這樣有利于思維活動的積極開展.
二、轉換角度思考,訓練思維的求異性
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習慣了的思維定向,而從多方位多角度——即從新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即思維的求異性.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于年齡的特征,往往表現出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個體(乃至于群體)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所以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思維求異性,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例如,四則運算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系的.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加與乘之間則是轉換的關系.當加數相同時,加法轉換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轉換成加法.加減、乘除、加乘之間都有內在的聯系.如189-7可以連續減多少個7?要求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從減與除的關系去考慮.這道題如果看作189里包含幾個7,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樣的訓練,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靜止看問題,使所學知識有所升華,從中進一步理解與掌握了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又進行了求異性思維訓練.在教學中,我們還經常發現一部分學生只習慣于順向思維,而不適應逆向思維.在應用題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題意時,一方面可以從問題入手,推導出解題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條件入手,一步一步歸納出解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注重在題目設置上進行正逆向變式訓練.如進行語言敘述的變式訓練,讓學生依據一句話通過改變敘述形式改編為幾句話.
三、一題多解、變式引伸,訓練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是發散思維的又一特征.思維的狹窄性表現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變化,就不知所云.反復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是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窄性的有效辦法.可通過討論,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解題思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次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了思維能力.
例如:“在一個長6米,寬5米,高3米的教室內四周貼上高1.5米的瓷片,并除去門、窗共6平方米不用貼,問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瓷片?”
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此題各數量關系后,歸納幾大解題思路:
1. 教室的表面積-不用貼瓷片的面積(上下兩個面+高于1.5米的四周面積+門窗).
2. 教室四周的面積(即左右及前后相對的幾個面)-不用貼瓷片的面積(高于1.5米的四周面積+門窗的面積).
3. 要貼上瓷片的各個面的面積加起來(長6米、寬5米、高為1.5米的四周面積)-門窗面積
這樣學生便能比較各解題思路并進行選擇,列出相應的式子.
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訓練不斷探索解題的捷徑,其思維的廣闊性就得到發展.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