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級教育部門十分重視中學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學德育整體實效性低仍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本人自參加工作以來就從事德育管理工作,身處在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地區,在工作中面臨許多問題與困惑,因此,探析中學德育實效性低的原因,并尋求增強中學德育實效性的對策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制約中學德育實效性的主要因素
1. 社會轉型期復雜的社會環境沖擊著中學德育的實效性
我國社會經歷了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轉軌時期,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人們的思想也從長期的封閉單一的價值追求狀態逐步過渡到多元價值追求狀態。然而,市場機制不成熟、不完善,存在著以次充好、假冒偽劣、貪污受賄、坑蒙拐騙、鋪張浪費、盲目攀比等不良現象,這些不良現象也通過方方面面的渠道滲透到校園中來,給中學德育的實效性帶來了負面影響。
2. 中學德育內容、方式方法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
中學德育內容、方式方法與學生的實際脫節,影響了德育的實際效果。
第一,德育的目標與內容脫離了青少年實際,一些籠統的要求,缺乏層次性,內容大而無當,寬而無邊,目標高不可得,不能根據學生道德發展的階段性規律和德育目標序列化來開展有效的德育工作,與中學生的心理發展、年齡特點相脫節。
第二,德育工作處于被動狀態。德育在學校教育中本應居于首要地位,可是受升學制度的影響,在學校教育中,出現以智代德、以智否德的現象,學校德育工作成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變種工作。
第三,德育方式簡單化。錯誤地把上上課、開開會、搞搞活動當作是德育工作的全部,有時甚至連這些都流于形式。
3. 中學生的自身特點,使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從中學生的自身特點來看,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逆反心理較強,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缺乏堅定的正確立場,若不合理疏導,也會使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增強德育實效性的對策探析
1. 優化德育環境,培育良好的德育氛圍
首先,要大力改善德育教育環境。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接觸社會,觀察社會,思考現實問題,密切聯系社會實際,提高學生的人生閱歷、生活體驗、實踐能力和思想認識。引導學生自覺接受社會上各種積極信息的影響,積極主動地讀好書、看好電影、聽先進人物報告,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同時,可有計劃地聘請各行各業熱衷于教育事業的模范人物為校外輔導員,并定期邀請他們到學校來做先進事跡報告。充分利用少年宮、博物館、敬老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德育基地,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
其次,要改善社會環境,特別是加強大眾媒介和網絡的管理工作。引導中學生分析、學會選擇、學會判斷和調控,增強自律意識,回避不健康的內容。文化、公安、工商等管理部門要齊抓共管,加強對不良媒體特別是營業性網吧的管理。
再次,要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學生從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學校應主動處理好與學生家庭之間的關系,做好校內外德育銜接工作,創造良好的外部德育環境。學校可采取成立家長委員會、設立家長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等形式實現學校與家庭的經常性溝通,使學校德育與家庭德育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貫通一氣、互動互利的德育體系。
2. 建立“與時俱進、整合創新”的學校德育模式
第一,學校應樹立“德育為先”的德育宗旨。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智育為先向德育為先的轉軌,按照實踐育人的要求,以體驗德育、生活德育、個性德育為基本途徑,精心設置、組織和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道德實踐活動,使中學生的道德情操在自覺參與中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在主動體驗中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在不斷反思中得到升華。
第二,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德育的宗旨是塑造靈魂,以人為本既是中學德育的核心價值,也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的道德生活為核心,以學生的現實生活體驗和發展水平為依據,都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
第三,樹立“全員育人”的德育模式。德育管理應是全體教職工共同參與的教育行為,不能只靠班主任、德育處管理人員和思想政治教師來完成。只有依靠全員育人的滲透作用,使德育與其他教育有機結合,形成以德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良好氛圍,才能使每一個中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德育過程中健康成長。同時,應充分調動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全員育人格局,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育人環境,形成社會育人的強大推動力。
第四,樹立“生活育人”的德育方式。真實有效的中學德育必須從青少年的生活實際出發,在生活中進行。學校在進行德育時,不應急于進行道德說教與灌輸,而應從青少年的生活實際出發,了解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把握學生既有的道德水平,引導學生對已有的道德觀念進行梳理和反思。
3. 突出體驗與實踐,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是個體把自己作為教育對象的教育方式。在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就有可能讓每個學生自覺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認識自我,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能,形成更加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完善的個性心理品質。
第一,激發和引導中學生的個性化道德需要。當學生個體內部產生了強烈的道德需要、動機與情感時,才能形成正確的道德態度和堅定的道德信念,才能主動地進行道德行為。第二,充分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關愛每個學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基礎、不同能力等進行分級要求、分步練習、分層教學、分類達標、分層促進,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努力的方向,都有不同的進步,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德育始終是一個全社會的大課題,道德的升華是人類不斷向文明進化的載體,做好中學生的德育工作是每個教育工作者一項神圣的使命,也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在21世紀的今天,國際國內環境日益復雜,人的思想狀況也呈現更加多元化的色彩,這些給新時期的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直面這種困境,大力提高德育實效,不但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積極努力,同時需要社會各界關心、支持、配合與幫助。讓我們共同來營造適應青少年成長的大德育環境,在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春風化雨似的教育中,使學生自己感受、自己體悟,將外在的道德要求內化為自我的道德意識,進而外展為自身的道德行為,努力促進中華民族未來整體國民素質的全面提升。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