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宣布:上海迪斯尼項目報告已獲國家有關部門核準,中美雙方將長期合作,在上海浦東新區共同建設迪斯尼樂園。
迪斯尼在上海落戶,意味著又一個國際重量級品牌在中國的土地上扎下根,加上早前肯德基、麥當勞、可口可樂等入駐中國市場,美國吃喝玩樂的大品牌,中國基本“置辦”齊了。
但有一點非常值得深思。改革開放30年來,一個個國際知名品牌在中國遍地開花,而我們曾經熟悉的品牌,要么被自己打倒,要么被外資擠垮。即使中國最知名的品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非常有限。
品牌是真正意義上的聚寶盆。由于不能與國際知名品牌展開競爭,在財富的分配過程中,中國被邊緣化了。在GDP連年快速增長的背后是一種深切的悲哀:一個品牌所換來的利潤,遠遠超過無數中國人日夜操勞得到的收益。中國得到了楚楚可人的GDP增長數字,而外資拿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因為他們有響當當的品牌。
品牌是經濟之魂,是發展之魂。為什么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向外資交昂貴的學費進行學習,最終卻未能像當年的日本那樣,培養起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反倒是國內知名品牌不斷淪落呢?
這是一個大課題,三兩句話說不清楚,但有兩點,卻是我想說的。
一是敬業精神。不久前,筆者曾去美國訪問,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美國人的鉆研和敬業。無論在什么工作崗位上的人,哪怕只是一個普通的清潔工,也會非常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沒有崗位歧視,也沒有自卑感,沒有怨言,而是盡職盡責,面帶著微笑工作。美國不像我們這樣大張旗鼓地評選和表彰勞模,他們追求的是每一個崗位上的每一個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盡到自己的責任,使整個流程順利地運轉下去。這種系統規則和傳統道德培養出的良好的習慣,是做好產品、打造知名品牌的一個重要基礎。當面對那一張張微笑著工作的面孔,我感慨萬分:大多數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嗎?在迪斯尼落戶上海獲批的消息傳出后,上海與此項目相關的地價、房價被蜂擁而至的資金快速炒高(此前已經炒過幾波)。當“炒”文化被企業和個人視為快速暴富的捷徑,這個浮躁的沒有歸宿感的民族還能沉下心來打造自己的品牌嗎?
二是政府的扶持。中國是否缺少一個扶持民族品牌成長的政策性環境?許多地方的政府采購直接把國內品牌排除在外而選擇國外品牌,哪怕國內品牌的品質高于國外,也難以擺脫受歧視的命運。各地方政府采購的規模在2007年時就已經突破了4000億元,這對品牌的意義顯而易見,既可讓一些品牌錦上添花,也可以讓另一些品牌雪上加霜,尤其是在次貸危機發生后,各地政府采購對民族品牌的排斥成為令人悲哀的一景。而美國以法律的形式保護本國的品牌,即使對中小企業也不例外。如《美國產品購買法》規定,在政府采購項目中,只要本國供應商為中小企業,且其報價不超過外國公司報價的12%,則優先交由本國供應商。我們是否應該給民族品牌多一點愛?
(摘自《環球時報》2009年11月5日,有刪改,標題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