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秀麗的太湖黿頭渚景區有一處文化景觀——“無錫人杰苑”,陳列了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吳為山先生為31位無錫名人創作的雕像。
這些人物雕像個個神形兼備、風骨超然,帶著他們各自的歷史風貌和個性特征,揚天地之正氣,傳歷史之回聲,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心靈的震撼。
每一個人都是一部歷史。吳為山先生以雕塑的手法為這些人杰寫史、立傳;我們也可以以游歷或閱讀的方式,與故去的巨人們對話,致以敬意和深情。
中國畫祖——顧愷之(348—409)
顧愷之,東晉畫家,博學多才,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他精于人像、佛像、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癡絕。其為建康瓦棺寺繪《維摩詰像》壁畫,曾轟動一時。
東林黨領袖——顧憲成 (1550—1612)
顧憲成,明朝東林書院創始人。他出身貧寒,但進取向上,從幼時起就常常夜讀達旦。因此博覽群書,涉獵百家。
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顧憲成任吏部文選司郎中,后因其正直無私的性格被罷官回無錫。
東林黨領袖——高攀龍(1562—1626)
高攀龍,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自小喜讀書,12歲學寫八股文,21歲中舉。后受顧憲成等人的影響,開始潛心研究程朱學說,確定了治學方向。
顧憲成去世后,東林書院由高攀龍主持,以講學會友,以研讀經史為務,指陳時弊,銳意圖新,影響極大。
曠古游圣——徐霞客 (1587—1641)
徐霞客,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
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少年時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
他經過數十年考察、游歷撰成的《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這一游記既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游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新文化運動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劉半農(1891—1934)
劉半農出生于一個寒士之家,4歲起從其父識字,6歲入塾,能為詩。上學期間,劉半農成績優異,連連跳級,名震校園。
1917年,經北京大學文科學長陳獨秀推薦,27歲的劉半農只身北上到北京大學法科預科任教授,并參與《新青年》雜志的編輯,積極投身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后留學法國。回國后,劉半農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講授語音學。
國學大師——錢穆(1895—1990)
從學歷講,錢穆高中尚未畢業,但他自小受家庭影響,愛讀史書。35歲那年,錢穆進入燕京大學當講師,第二年又轉任北京大學史學系副教授、教授,同時兼任清華、北師大教授。在北大任教時,他因以演講的方式上課而馳名,成為最叫座的教授之一。
繪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徐悲鴻(1895—1953)
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學畫,早年赴歐留學,創作了大量傳世之作。他還致力于美術教育,建國后曾任中央美術學院第一任院長,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
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
民族工商業巨子——榮宗敬(1873—1938)、榮德生(1875—1952)
榮氏兄弟創辦的榮氏企業集團是中國民族企業的先驅,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科學巨匠——周培源 (1902—1993)
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民間音樂家——阿炳(1893—1950)
人稱“瞎子阿炳”,原名華彥鈞。他一生苦命,出生不久便失去了母親,中年因患眼疾無錢醫治而雙目失明,以拉二胡賣藝為生。
阿炳從小便喜歡音樂,他刻苦勤學,13歲時便能演奏各種民族樂器。他不拘泥于陳規俗套,在說唱賣藝中,經常自編自演,內容以社會新聞居多,抨擊社會黑暗,為民眾伸張正義。
其代表作品有《二泉映月》《聽松》等。《二泉映月》作為最有代表性的中華民族音樂的精華之一,贏得了全球性的贊嘆。
著名學者、文化巨匠——錢鐘書(1910—1998)
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代表作品有《圍城》《寫在人生邊上》《談藝錄》《管錐編》等。
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王選(1937—2006)
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制出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為我國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