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明月,人們總會看見上面有一些暗黑色的斑點,難道——那里真有廣寒宮、嫦娥、玉兔、桂樹,或者美麗的月亮女神?這樣浪漫的想法確實很美,可惜,現實是殘酷的,那些暗黑的斑點其實是月亮“臉”上的“麻子”。
通過望遠鏡觀察月球時,會清楚地看到月球表面的顯著特征:有些區域明亮,有些區域暗黑,大大小小的亮區和暗區交錯布滿月球表面。據統計,月球表面上直徑大于1千米的“坑”總共有3萬多個,還有高高低低的“山脈”和“盆地”……
月亮真是“大麻臉”?
◆月海
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其實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稱為“月海”,因為它地勢低洼,對太陽光的反射率較低,同周圍地區相比,呈暗黑色。目前已知的月海共有22個,其中向著地球這面的有19個,著名的有云海、濕海、靜海等。大多數月海具有圓形封閉的特點,周圍是山脈,但有些圓形月海相互之間是連接的。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最低的是雨海東南部,海底深達6 000多米。最大的月海是風暴洋,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差不多有9個法國那么大!
◆月陸和山脈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它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米,由于它反射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在月球上,也存在著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有趣的是,它們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脈名,如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等,其中最長的山脈為亞平寧山脈,綿延1 000千米。這些山脈有一個普遍特征: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一邊坡度較大,另一側則相當平緩。
◆環形山
星羅棋布的“月坑”(一般稱為環形山)是月球表面最為顯著的特征,這些大大小小的“月坑”大多是隕星撞擊月球后留下的“傷疤”。月球上總共有30多萬座環形山,星羅棋布,彼此環抱。最大的環形山,直徑近300千米,海拔6 000米以上,十分壯觀。小的環形山甚至可能只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遺憾的是,由于月球上沒有水源,這些山都是光禿禿的,寸草不生,十分荒涼。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月谷(又稱月隙)”,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接雨海和冷海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脈攔腰截斷,真是罕見的奇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130千米,寬10~12千米。
◆月面輻射紋
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征——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們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輻射紋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 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
“大麻臉”是如何形成的?
普遍認為,塑造月球表面形態的主要因素是:小型宇宙天體物質(小行星、彗星、流星等)沖擊、熔巖噴發,以及劇烈的溫度變化、太陽風的不斷沖擊等。月球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遭到大量隕星或彗星的撞擊,形成了數量繁多的月坑。被轟擊的過程中,月球表層物質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進行了重新分布和組合。各種物質的撞擊過程,使月面受到了不斷的磨損和剝蝕。例如,月球正面的雨海,科學家們認為是被一顆直徑96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后形成的。
月亮的“臉”偷偷在改變
我們站在地球上看月亮,發現它時而像一個大銀盤,時而像彎彎的眉毛。那么,月亮為什么會有圓缺變化呢?
原來,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因為月球本身不發光,月球可見發亮部分是反射太陽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陽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陽光。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陽所造成的(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們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陽照到發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陰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陰暗面。
為何總是同一張“月臉”?
月亮的位相雖然在不斷變化,但人們看到的月亮這張“臉”卻始終不變。這是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與其繞地球的公轉周期正好相等,因此,月球繞地球公轉時,始終以同一面朝向地球,背面則始終對地球“隱而不露”。
月亮的“臉”很干燥
印度環月探測器“月船一號”首次發現月球表面有水,但研究人員估計,從1噸重的月面表層物質中僅可以得到1千克的水,相當于一個棒球場的土地上才有一杯水,真可謂“杯水車薪”啊!
知識鏈接:地震和月球到底有沒有關系?
研究者發現,月球引力很可能是地球板塊間發生地震的導火索。月球引力影響海水的潮汐,猛烈的潮汐在淺斷面層施加了足夠的壓力,從而引發地震。當潮汐很大,大約2~3米高時,地震發生的可能性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