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雅安市的上里古鎮,我看到了一幅畫,一幅貨真價實的“水墨畫”。
在這里,水岸邊的鳳尾竹一簇連著一簇,一陣陣輕風吹來,垂在水面上的竹葉擺來擺去,讓游人心醉。眼前來來往往的穿著本地服裝的村民,或緊或慢地走在岸上,有的邊扇扇子邊與過往的熟人打著招呼,川味十足,特別生動,雖然我聽不懂;有的牽著一頭豬,豬兒不安分地咕嚕嚕叫著;有的牽著一頭牛,牛背上坐著個悠閑的小男孩;還有的人推著獨輪車,車上裝著新鮮的蔬菜。偶爾也傳來嘀嘀嘀的喇叭聲,我隨著人流前行著。路邊陸續走過來幾位賣花的老奶奶和幾個賣草編蟈蟈的小女孩,“賣花嘍!賣花嘍!”“賣蟈蟈哩!”叫賣聲有長有短,此起彼伏。
水下的石拱橋墩上長滿了青苔,岸邊的石墻上刻著1935年6月紅四方面軍留下的標語:“紅軍是窮人的軍隊”“徹底消滅川敵殘部”……一句句標語使人想起了當年紅軍路過上里,宣傳革命時的情景。我腦海中涌現出電影《閃閃的紅星》里的片段,仿佛有一支支革命隊伍雄赳赳氣昂昂地走來了,他們戴著八角帽,穿著灰軍裝,扎著綁腿,穿著草鞋……
在石拱橋上、河岸兩邊,很多美術愛好者用手中的畫筆描繪著這如畫的上里。河的上游轉著一架年久的大水車,吱吱呀呀地唱著那首古老的歌曲。不遠處的水面上游來了幾只鴨子,它們撥動著紅掌,自由地劃著。只聽咕咚一聲,不知是誰向水中扔了一塊小石頭,激起了一些小水花和漣漪。小鴨子可能是受了驚嚇,一撥腳,游開了。在水岸的右邊有幾棵粗壯、高大、繁茂的麻柳樹,聽說有上百歲了!它們記述著上里的歷史,見證著上里的變遷,講述著上里的故事。
離橋不遠,有一個大大的石制龍頭,它瞪著兩只朝天突起的大眼睛,望著水,望著岸,望著人,望著天,而它的石尾巴則矗立在河岸邊的古街上。來往的老鄉們、游客們每天都從它身上走過,我估計可能是它在保衛著上里的安寧吧!
通過石橋往前走,就是充滿古色古香的古街了,這兒的房子幾乎全是古式川居,是用實木制造的,屋頂是用一片片青瓦搭出來的。這兒的街道不算窄,店鋪挨著店鋪,幌子連著幌子,你一走進去就好像是在逛古代的一條繁鬧街市,人們或背簍;或挎筐;或落腳在茶館里,邊看電視邊品茶。穿過街市,我們走到了另一條大河邊兒,岸上的茶館、茶樓、茶舍連成了一條“茗街”,河邊的大樹下、太陽傘下都擺滿了竹桌、竹椅,人們乘涼、品茶、打麻將、聊天、說笑……這里的川民既樸實淳厚又熱情包容。
走著看著,看著走著,第二次來到這里的我突然明白了:上里不是像畫,它本身就是一幅畫,是一幅看不完的、逛不夠的、讓人回味無窮的水墨畫!
指導老師 康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