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都知道概率主要研究不確定現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遇到概率問題,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拋硬幣游戲.那同學們了解概率的起源嗎?這里面有段很精彩的故事.
相傳,在17世紀中葉,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有一位朋友叫梅雷.有一次梅雷參加賭博,和賭友各押賭注32枚金幣.雙方約定誰先贏滿5局,誰就獲得全部賭金.可能兩個人運氣相當,賭了一段時間,梅雷贏了4局,賭友贏了3局,這時候梅雷接到通知,要馬上陪國王接見外賓,賭局只好中斷.這就碰到了一個問題:應該怎樣分配這64枚金幣才算公平合理?梅雷建議把錢分成7份,贏了4局的就拿4份,贏了3局的就拿3份.可是他的賭友不同意了,因為事先約定的是贏滿5局,而誰也沒達到,所以應一人分一半.(同學們可以思考一下,他們兩人的分法有道理嗎?)兩個人在去見國王的路上一直爭執不休,最后梅雷便決定在辦完公事后一起去向數學家帕斯卡請教.
帕斯卡研究了這個問題,認為這兩種分法都不對.正確的答案是:贏了4局的拿64枚金幣的■,贏了3局的拿■.
“為什么呢?”他倆想不通.
帕斯卡向梅雷解釋說:“假定你們再賭一局,要么是你贏,要么是你的賭友贏.若是你贏,那么你就贏滿了5局,錢應該全歸你;若是你輸了,那么你們倆各贏4局,這些錢應該對半分.現在,你贏和輸的可能性都是■,所以你拿的錢應該是■×1+■×■=■.當然,你的賭友就只能得■.”
此后帕斯卡和費馬、惠更斯等數學家繼續研究這類問題,再經過后人的不斷努力,概率論最終問世,并且在經濟學、人口統計、保險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看到這,同學們有沒有覺得這個故事很眼熟呢?是的,與它相似的情節出現在蘇科版數學教材第168頁,不過教材中故事里的相關數字與本文不一樣.讀完本文,相信你一定可以續寫完教材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