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10月,在中海油工作長達21年的掌門人衛留成轉任政府封疆大吏,被推到了海南省風口浪尖上。
當時的海南正處于一段艱難時期,建省之后絢爛一時卻又很快轟然破滅的房地產泡沫,對這個原本一窮二白,幾乎沒有什么像樣工業的島嶼造成了災難性的傷害,以至于商界人士只要一提到海南,首先想到的是信用缺失、金融高風險區等詞匯。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剛剛在國際資本市場初嘗勝果,將中海油帶入國際視野的衛留成走馬上任,以省長之尊主政海南。
上任“三把火”
對于衛留成來說,政府工作與原來做企業相比,最先凸顯出來的是執行力的問題。
他當時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經濟的低迷和經濟環境的惡化,同時還須面對在惡劣經濟環境中滋生出來的官場的沉疴積習。
衛留成在上任之初就碰了一個“軟釘子”。在他任代省長一個月之后,一直有定期檢查工作執行習慣的衛留成發現,他批示過的57份文件,只有兩件得到落實,其余皆無下文。
“政府的工作作風存在問題,一方面是有些人說得多,做得少;一方面是光說不做,文件下得多,落實得少。”衛留成談及此事十分惱火。
當時,他并沒有如外界傳言所說的那樣當即拍案而起。或許他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龐大的官僚體制,多年馳騁商界練就的企業家的聰明讓衛留成采取了較為“委婉的方式”。
隨后,在2004年新年到來之前,海南省政府各廳局以及下屬各市縣領導收到了衛留成的新年禮物——一本名為《致加西亞的信》的書。
書中的內容并不復雜。美國與西班牙戰爭期間,為了聯合對敵,美軍必須盡快與駐扎在古巴叢林里的抗西游擊隊首領加西亞取得聯系。盡管沒法知道加西亞的確切信息,一名叫羅文的上尉軍官卻拿著總統的信,歷盡千辛最終送到加西亞手中。
“把事說明白能干成就好,就怕說明白了,甚至說了好幾遍也沒干成,這個就麻煩了。”事后,衛留成在談到當時送書的用意時說。
這對當時沉悶的海南政壇確實是一個沖擊。很多官員或許當時并不能夠完全理解衛留成此舉的內涵,但卻實實在在從心底里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觸動,開始認真對待這個從國企CEO轉任省長的新上司的工作方式,那一年衛留成剛好57歲。
接下來,衛留成向海南政府領導推薦了第二本書:《改革政府》,對此,其寓意已不言自明。
為徹底解決大量久治不愈的“行政痼疾”,在衛留成的主持下,海南省專門制定并出臺了《海南省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規定》。
在這個《暫行規定》中,特意將“對國家法律、法規或者上級國家機關的決策和部署執行不力、效能低下”列為問責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暫行規定》還首次明確提出,“媒體曝光材料可作為問責信息來源。”
這就使問責的面從單一的內部監督擴展到整個社會層面。海南省很多官員開始意識到:“老衛這回是玩真的了!”
如果說解決政府執行力問題是衛留成擔任海南省長之后燒的第一把火的話,那么接下來衛留成的第二把火、第三把火則分別燒向了重樹海南信用,恢復外界,特別是投資者對海南的信心以及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方面。
2004年11月,2004(香港)海南貿易與投資合作洽談會在香港舉行,衛留成率團出席。在這次招商引資洽談會上,衛留成代表海南省政府向過去在海南投資遭受失敗的投資商表示“道歉”,希望大家“向前看”。
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變投資者長期以來對海南投資環境的負面印象。
為恢復投資者對海南的信心,2005年6月,海南省委出臺《關于加強投資環境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這是海南特區成立17年來,第一次以省委名義出臺的關于投資環境建設方面的決定。
當年8月,海南成立“投資環境監督中心”,專門受理投資者對投資環境的投訴。
工業情結
不可否認,從國企掌門人到地方政府主要領導,很多人一直期待在海南的產業發展方面能夠看到衛留成的作為。事實上,在衛留成主政海南近7年的時間,確實是海南工業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對于發展工業對海南可能帶來的影響,不能說衛留成沒有預見。衛留成曾經在一次會議上強調,海南能夠真正對中國發揮影響力的,不是它的工業,也不是高效農業,而是海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自然環境。因此,在海南發展經濟,前提是不能破壞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否則海南就不能稱其為海南。
盡管如此,選擇合適的發展工業的路徑,通過實施“工業立省”戰略彌補海南經濟發展的“短腿”,仍然是衛留成從上任省長之初就定下的目標。
海南的工業基礎基本上是2003年以后發展起來的。2003~2008年全省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約670億元,占全省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6%。
2009年海南省抓住國家促投資、保增長的歷史機遇,爭取國家支持,開工建設了80萬噸甲醇、中海油海南精細化工等一批重大項目。全省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34億元,同比增長19%。
同時,海南省制訂了看上去雄心勃勃的產業發展戰略。海南全島將被劃為5個功能區,其中,整個西部沿海將主要布局新興工業。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礦產資源加工、林漿紙等產業成為發展重點。
洋浦的發展規劃及產業定位是“一港三基地”,其中,包括石油化工產業基地和以金海100萬噸/年制漿、160萬噸/年造紙一體化項目為龍頭的制漿造紙及下游項目一體化產業基地。
實際上,在海南島的西線,按照衛留成“大企業進駐,大項目帶動”的發展思路,在多重政策、稅收、金融等優惠條件的刺激下,僅僅幾年時間,一個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布局已經成型。
以洋浦為例,根據洋浦管理區提供的數據,盡管2008年洋浦經濟開發區GDP總量僅為95.8億元,但五年來年均增長卻高達38.2%;其中工業產值五年來年均增長率更是達到令人驚嘆的153.7%。
從海口乘車沿東線往南,一路上熱帶植物郁郁蔥蔥,中間常常夾雜著胡椒、香蕉、八角、檳榔之類的經濟作物。而從海口走西線的沿途,不僅色彩單調,同時植被的種類也變得異常單調。
盡管建設國際旅游島規劃獲批了,但海南既定的發展新興工業的計劃并不會因此受到影響,相反發展還會加速。
國際旅游島
進入2010年,由于國際旅游島概念的獲批,衛留成及海南,再次成為聚光燈追逐的焦點。
衛留成把國際旅游島概念的成功推出,視為海南建省20年以來歷屆省委對海南的發展道路進行苦苦探索之后的一個符合海南實際的選擇。
“靠農業支撐海南的現代化不大可能,而如果通過工業化來實現海南的城市化和現代化,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代價會很沉重。”衛留成說。
按照衛留成的描述,建設國際旅游島,要通過發揮海南省生態環境和熱帶島嶼資源優勢,借鑒國際上島嶼型經濟的成功經驗,加快推進旅游要素國際化進程,不斷提升旅游設施建設及管理服務水平,實現旅游業轉型升級,進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無論如何,國際旅游島的提出并獲得中央政府的認同,使海南再次成為一個被關注的熱點,再次成為聚光燈下的一個中心,本身就是一個成功,”針對外界對海南國際旅游島的種種質疑和看法,海南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一位教授表示,“至于這個概念是虛是實,以及能否或何時能夠實現,已經都不重要。”
衛留成主政海南7年,在諸如強化政府執行力、問責地方行政首長、探索發展新興工業之路以及建設國際旅游島等方面留下濃墨重彩之筆。對其政績的評價,以肯定的聲音居多。
(選編自《人民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