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磊

夜里10點多,丹霞山景區錦江碼頭邊,吳海兵和家人在山林環抱中開始吃晚飯。4個門臉的飯店和7間房的客棧,是吳海兵全部的生意。8月份的生意明顯比去年好,申遺成功帶來的廣告效應很明顯,但游客多還是來自粵港,大規模的人潮會出現在即將到來的黃金周,吳海兵幸福地抱怨著:“早上六點出門,晚上做到不想做,今年肯定更忙。”
吳海兵不記得家里哪一代開始在丹霞山內定居,只記得小時候錦江水退潮時未及膝蓋,河灘上滿是斑斕的石頭,后來上游修了水電站,水就變深了,現在乘船游錦江是必不可少的旅游項目。小時候到仁化縣城要走四十分鐘的山路,再過一條江,到交通方便的地方需要一個小時,1995年4月28日景區開放后,修了路,現在他騎著摩托幾分鐘就能到達景區大門口。
丹霞山核心景區內有3個村莊,吳海兵所在的斷石村是最中心的,緊挨著陽元山,村里人確信那塊懸在頭頂的巨大形似男根的陽元石,是他們總是生男娃的原因。
2007年吳海兵開了飯店,2008年他花了37萬在生產隊分的120平米地皮上蓋起三層小樓作為農家賓館。生意不錯,一年能存四五萬元。村里的50多戶人家基本都開飯店賓館招待游客,很是紅火。原來家里祖輩賴以生存的4畝地都包給一位老板種草莓,一年每戶收租一千。
申遺之前,景區為整治環境,開展了“穿衣戴帽”工程,由政府出錢,把老百姓的房屋外觀都裝飾成一樣。曾經有官員對村民說,申遺成功后,村民可能會搬出景區。很多人不知如何是好,“對我來說,這里首先是家,才是景區。”吳海兵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祠堂在這里,爸爸奶奶都埋在陽元山邊上,遷出去我們怎么辦。”
后來村民才知道,按照世遺規定,原著民也是景區的一部分,不能外遷,除非原著民的生活生產嚴重威脅到遺產。
有外地人租下村民的房子經營賓館,允許游客自助燒烤、釣魚,對此吳海兵說不會效仿,因為燒烤的濃煙會飄進山里,釣魚可能會跌入錦江,都不好。
根據聯合國規定,任何戰爭都不能波及世界遺產;遇到重大災害,遺產地可申請聯合國幫助。在國內,設有遺產保護基金。2009年,“中國丹霞”景區從國家發改委拿到項目資金2000萬元。
世遺標簽代表著景區的旅游品質,隨著景區不斷升級,一直被熱議的門票漲價成為必然,不論漲價是否有理,對于世遺景區管理者和地方官員來說,世遺不僅帶來了旅游資源,更帶來了無限的商機,“申遺成功第二天,房價就漲了200。現在紅薯都漲價了,因為更多游客要吃。”新寧縣委書記陳優秀說,“搞旅游是民生事業,促進農民增收,可以說商機無限,我們都沒想到效果那么好。”
世遺意味著要加強保護,旅游開發需小心翼翼。如何不在游客數量激增,和保護世遺不過度開發旅游資源之間找到平衡,是留給景區管理者和地方官員的難題。至少在國內,這仍是個問題,雖然現在各景區地官員都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保護最重要”。
“申遺成功,對我們是雙刃劍,有壓力,挺難做的。”丹霞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主任黃大維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在申遺后保護就更加嚴格了,每年報送一次,五年復查一次,不合格就黃牌警告,國家要承擔賠償責任。”
上世紀80年代任紡織廠廠長的王曉良,當年每天都要讓下屬從山拉兩車的木柴燒鍋爐。現在,他已經擬定了一個方案上報建設部,希望成立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委員會,統一規劃保護6處丹霞景區。
目前國內擁有世界遺產40處,更多的地方正在排隊申報。★
(實習生高山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