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大衛
無論以何人的標準來看,2010年都是氣候史上多災多難的一年。不僅巴基斯坦人在這一年備受自然災害的煎熬,中國也遭受了大范圍的旱災、洪水和泥石流等災害。
中國專家一直對這些事件非常關注,9月初《中國日報》報道的來自國家氣候中心的結論非常明確:今年中國遭受的大范圍氣候異常是氣候變化及氣溫升高的后果。
英國一直在和中國就如何加深對氣候影響的理解進行合作。今年頻發的自然災害再次提醒我們合作研究的重要性。這也說明,為什么世界迫切需要一個有效及公平的國際框架,來處理氣候變化及由此引發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
正如在哥本哈根所看到的,要在全球氣候協議上達成一致,面臨著巨大的政治困難。但實際上構建一個國際框架是最佳選擇,這樣才能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確保貧窮國家能夠得到足夠的氣候資金,為全球投資市場建立確定性和碳價格信號,削弱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以及——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避免未來發生會給社會及經濟帶來巨大災難的氣候事件。
出于以上原因,英國承諾繼續為建立各國間的互信發揮作用。我們歡迎中國決定10月份在天津主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組織(UNFCCC)最終準備會,這是在墨西哥坎昆舉行COP16大會(第16次締約方會議)之前。盡管在坎昆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不太可能,但得到一個政治上平衡的結果很重要,那就是:保持最終達成全面協議的動力,恢復人們對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組織及多邊主義在更大范圍內取得成就的信心。
在中國,“低碳發展”的概念得到廣泛支持。溫家寶總理在今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年度報告中說,中國需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中國在許多領域開始快速前進,例如在風能及太陽能行業,電動汽車和核能方面取得了驚人的進步。8月,中國國家發改委公布了中國低碳戰略的下一步計劃,將五個省、兩個直轄市和六個城市做為低碳試點地區。
對中國、英國和其他國家一樣,迫在眉捷的挑戰是如何以這些前期行動為基礎繼續前進。
不能期盼能夠找到一種單一的普適的低碳發展的程式化方式:不同的城市或國家需要不同的政策、激勵機制及技術的組合。中國的低碳發展需要與城市化高速發展相協調。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如英國的低碳政策,就需要解決陳舊的高碳基礎設施帶來的問題。由于中國的大部分基礎設施目前還在興建中,因此如果行動得足夠快,就有機會避免被高碳設施“套牢”。
許多國家和組織都了解到低碳方式可以刺激經濟,他們已開始將低碳作為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一個確定的原則,一種可以確保產業效率及技術競爭力的方式、一種使公司可以受益于對低碳產品及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的全球市場的方式,根據很多人的估計,到2020年這種需求將達到2萬億美元。
今年早些時候,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世界上最頂尖的經濟學家之一——參加了久負聲望的中國發展論壇。他總結說,“低碳增長一旦成為現實,相較高碳增長時代,我們將獲得更多的能源安全、清潔、安寧、安全以及生物多樣性。事實上,高碳增長是一種自殺方式,首先是碳氫化合物價格將居高不下,然后是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負面環境問題。這并不是一種嚴肅的中期選擇。”
斯特恩爵士還說道:“把向低碳增長的轉變看作一種負擔及對增長的拖累是錯誤的。那只適用于上個世紀中期的粗放式規劃模式。現代增長理論是關乎技術革新及技術學習的。”
通過與中國國家發改委的合作,英國對20多個政策研究項目進行資助,與中國伙伴一起探索工農業低碳相關領域的重要課題。自2007年以來,英國研究理事會已經為與中國合作的關于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及更清潔的化石燃料等方面的聯合研究活動提供了1100萬英鎊(約合1億人民幣)的資金支持。
有一些國家可能會繼續認為,減排號召對于其經濟來說,僅僅是一種威脅或負擔。但如果太多的國家都停留在這種認識上,氣候談判就可能陷入僵局并成為本世紀早期明確的失敗之一——將來的政府和我們的子孫會沮喪地發現,我們曾災難性地錯過了一次巨大的機會。
我們希望和中國及其他國家合作,確保氣候談判的成功。這需要所有的主要經濟體及排放大國有長遠的眼光及動力,不僅看到行動的必要性,也看到隨之而來的機遇。我們需要保證坎昆的大會能夠獲得成功,來恢復信心,并向世界發出持續承諾所需的強烈信號。★
(作者為英國駐華大使館氣候變化參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