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全會聽取和討論了胡錦濤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雖然,會議公報中沒有提及會前輿論熱烈討論的“包容性增長”或“共享式增長”概念,但其中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論述、對改革內容的論述,均顯示了執政黨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增進社會公平,已經是最為重要的工作。
會議公報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笔裁词强梢灶A見的風險挑戰,什么是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公報沒有明確說明。不過,一個社會的風險,是可以透過對其社會結構、對不同群體的心態的分析,知其大概的。
當下中國最大的風險挑戰,恐怕不是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減緩,也不是經濟結構失衡,而是社會結構失衡,以及由此導致的不同群體在心理上的隔閡、緊張乃至沖突,尤其是貧富緊張、官民緊張。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情,就極為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江西宜黃縣農民以自焚的方式反對地方政府強制拆遷,上級政府對地方官員予以政紀處理,當地官員卻化名發表文章,為強制拆遷進行辯護,并悍然提出“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的說法。而重慶江津區區委書記王銀峰也發出“跟政府作對就是惡”的言論。如果官民之間、貧富之間的緊張和對立不能化解,社會就面臨巨大風險。
正是針對這種情況,會議公報對若干年前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進行了重新闡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這里連續使用了四個“更加”,顯示了調整政策的緊迫感。這四個更加,一言以蔽之,就是實現公平的增長,實現包容性增長、共享式增長。公報提出,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梢酝茰y,未來制定的“十二五”規劃中,在這方面將會提出若干具體政策設想。
不過,至關重要的是,從單純追求速度的增長,轉向公平的、共享式增長,不只是政策層面的問題,而涉及更深層次的制度問題。地方政府官員之所以能夠大規模進行強制拆遷,是因為,現有種種制度為官員提供了這種便利,而民眾則缺乏必要的渠道抗衡官員的這種權力。另一方面,官員之所以投入到這種強制拆遷中,乃是因為,官員們不得不創造好看的經濟增長政績。而官員們之所以在上級面前展開這樣的競爭,乃是因為,在現有體制下,各級官員是對上負責的,而非對本地民眾負責。因而,地方官員完全可能為了創造好看的政績,而無視本地民眾的權利,犧牲本地民眾的利益。
略加分析就會發現,當前經濟結構的失衡與社會結構的失衡,背后的根源就是官員的權力與民眾的權利配置上的失衡。由此實現的經濟增長,其收益當然不可能公平地在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分配,而是畸輕畸重。普通民眾之所得,從絕對額和相對比例來看,都是不公道的。由此而讓社會秩序陷入可以預見和不可以預見的巨大風險之中。
對于這種風險及其背后的原因,高層已經認識到了。這次會議就重申了改革的議程: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
也就是說,中國將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其中包括政治體制改革。事實上,經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如果真的有所突破,也必然觸及政府權力與民眾權利的配置,也就等于推進了政治體制改革。
從這個角度看,對于從增長到公平增長的轉型來說,重要的不是從哪個方面啟動改革,而是進行真正的改革,也即對權力與權利的關系進行實質性調整。這樣的調整,將能夠化解社會風險,并把經濟增長和社會繁榮奠基于更為堅實的制度基礎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