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買房的反思 美國《時代》(9月6日) 很多代美國人都認為擁有住房是一件值得夸耀的成就。但正是美國住房市場泡沫的破裂,引發了本次金融危機。而且,美國人還忽略了購買住房引發的長期影響:蜂擁購房會掏空城市,加劇美國電力和石油的消耗,還會讓人們不經意間沉醉于房產財富的自我麻醉之中。該是反思的時候了。
如何解決就業問題 美國《福布斯》(9月13日) 美國國會日前通過法案,用100億美元挽救14萬個教師職位。這對就業只能產生短期影響,而早晚都會變成從納稅人口袋里掏錢。其實,不需要花錢卻能創造就業的方法是存在的。比如,20世紀80年代的“共享經濟”的思路,以及廢除最低工資制度的做法,都是非正統解決方案。
伊拉克戰爭之后 英國《經濟學人》(8月28日) 雖然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已垮臺,但美國和伊拉克人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眼下伊新政權仍不穩定,這也是5萬美軍繼續駐扎的原因之一。如今近60%的美國人對奧巴馬打擊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有意義的戰爭”持反對態度,而深陷經濟衰退中的美國對中亞和中東的影響力也在下降。雖然美國軍事實力仍獨霸全球,但10年來的經驗也暴露出高科技軍事的有限性。正是出于對美國局限性的深刻了解,奧巴馬并未過多強調維持海外強權,表示不會制定超過美國能力的外交政策目標。美軍深陷伊拉克泥淖的錯誤加強了美國人反對海外冒險的傾向。但反恐、核不擴散和熱點地區沖突等問題,不會因美國的撤出而自行消失。若美國不承擔遏制這些風險的任務,世上還有誰愿意和能夠做到呢?而且,美國從強勁的海外形象中獲得極大收益也是不爭事實。
適者生存的時代 日本《日經商務》周刊
(8月23日) 在8月11日的外匯市場上,日元匯率上升到1美元兌84日元,達到15年前的最高值。第二天的日經平均股指下滑到今年最低值,為9065點。日元升值、股價下跌讓日本產業界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日本產業界擔心的是,企業在降低成本、減人增效等方面的努力,會因此而打了水漂。
法國的房地產市場現狀 法國《新觀察家》(8月26日) 2010年第一季度,法國房地產市場出現回暖趨勢,以巴黎地區漲勢最勁。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一、購買者的回歸,首次購房者和投資者有所增加;二、房源供不應求的局面持續存在;三、政府推行低利率政策,對首次購買新房者提供零利息房貸。但多數法國人仍然認為,房地產市場危機并未結束。
抗議浪潮席卷德國 德國《明鏡》周刊(8月30日) 斯圖加特數萬人上街示威,強烈反對在市中心修建歐洲最大的地下火車站,批評項目投資太高;環保人士甚至地方政府都反對聯邦政府打算延長核電站運營期限的計劃;漢堡舉行公民投票,政府提出的學校改革計劃遭到否決。接二連三的公眾抵制政府決策的事件,顯示出德國公眾集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