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人員編制所限,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在學校的工作把學校的網絡中心、教育技術中心、信息技術教育、設備管理集于一身。作為非高考科目,如果競賽不能取得成績,那么信息技術教師的價值只能體現在一些管理服務工作上。那么,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出路何在呢?
一、關于校本教研的界定及其必要性
校本教研是指以學校為基地,以教室為研究場所,以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為研究目的所開展的一系列教學研究活動。
中學的實際情況決定了信息技術教師肩負教學和技術服務雙重任務,技術研究和教學研究并不是對立的,技術畢竟是技術學科的基礎,沒有技術基礎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信息技術教師。
教師的自身發展不僅是學校教育質量的基本保證,更是學校教育內涵不斷提升的動力之源,而校本教研為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搭建平臺。
二、建立共享、互動的校本教研制度,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信息技術教師的最大優勢是善于使用信息工具,利用這一優勢能實現有效的共享、互動的教研活動。
(1)教研組內的共享、互動。圍繞信息技術新課程的實施,從教研過程、內容、方式等三個角度進行研究和實踐,從過程中注重交流、對話、互動和分享。開展教師“四個一”活動:①每半學期寫一篇教學札記;②每學期上一節公開課;③每學期自己制作一個課件;④每學年舉行教師編題比賽。
(2)教研組外的共享、互動。通過教研交流,促進共同提升;與不同類學校,如小學、初中的交流研討,促進新課程教學銜接的思考,有利于上下延伸。
三、建立教研與日常工作互相滲透的制度,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中學教師都是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不是研究所的研究員,校本教研與日常工作互相滲透,可以避免出現校本教研泛化,重形式輕內涵的現象,提高校本教研的實效性,發揮它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積極作用。
1. 問題為導向的專題研討模式
規定每周一是教研組活動時間,每學期每位教師須聽課18節以上,每周集中備課一次等。
作為校本教研,突出問題意識,加強專題探討,落實“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的教研目標。
2. 項目驅動的團隊合作教研模式
項目教研模式要求研修過程要基于某個具體項目進行。2005年我校主干千兆校園網建成后,如何維護和應用是一個研究課題,我們申報了《校園計算機網絡應用與維護》校本課題。
在開展這個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以校園網的硬件和軟件的建設與維護為主線,把交換機的配置應用和基于服務器的網絡應用研究為重點。通過實驗法、經驗總結法、個案,進行了核心交換機、匯聚交換機、接入交換機的配置實驗和基于服務器的網絡應用實驗。科組老師開發了成績網上發布系統、熱門院校志愿填報等系統。這些項目的參與,都提升了教師們的專業技能。
3. 反思教學的敘事研究模式
教師成長和發展的關鍵,在于實踐性知識的不斷豐富和實踐智慧的不斷提升,其實現有多種載體,但根本是課堂教學研究。
(1)專家引領,重課堂指導
專家引領是幫助教師提升的重要因素,市、區教研員定期到我們教研組指導教研活動,他們深入課堂,以課堂的具體情境引導教師自我反思、自我選擇、自我改進,與教師一起在教學實踐中探討改進教學行為,使引領有針對性、可操作性。
(2)教學反思,重敘事研究
要求教師將反思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明確“行動前反思”“行動中反思”“行動后反思”的要求,確立反思制度,做好課后小結,實踐證明經常性的反思使教師更加能注重思考,注意觀察并能注意自身的學習,更能提出一些有見地的問題。
(3)師徒結對,同伴互助,重課堂打造
科組、備課組立足于一堂課,共同參與集體備課,一起聽課、修改、提升。一堂課的打造過程,就是教學理念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有效落實的過程,是教學藝術如何呈現的認識過程,是教學問題如何切實解決的思考過程,是對執教的教師能力提升的過程。打造課堂,是教師成長的一個極有實效的研究方式,促進教師在教學業務上快速成長。
幾年來,由于強化教研組的自身建設,組內教師的業務水平快速提高,教學質量也取得滿意的成績,組內教師的課例、教學軟件和論文多次在全國和省市獲獎,輔導學生參加全國信息學奧賽有1人獲得全國二等獎,市一等獎2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3人。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