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記者 周勵
1月31日,新世紀以來連續第七年聚焦“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由新華社受權公開發布。這個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的文件,除推出了關于農業、農村、農民方面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強農惠農新政策外,文件還提及要“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這是黨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農民工”這個詞,傳遞出中央對約占農民工總數60%的80后、90后農民工的高度關切。
如何著力解決這一問題?一號文件規定:努力促進農民就業創業。而目前陜西農民就業創業的情況如何呢?如何促進陜西農民創業就業呢?為此,本刊專訪了陜西省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羅久序(陜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省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常務副主任)。
記者: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您覺得關于農民創業就業方面問題的亮點在哪里?

羅久序:一號文件專門列出一條關于農民就業創業的問題,“逐步實施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免費勞動預備制培訓”,是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的亮點之一。要求財政支農的資金“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意味著國家對農民就業創業為夯實基礎將支持更多的“真金白銀”。文件規定:努力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積極開展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民務工技能培訓,整合培訓資源,規范培訓工作,增強農民科學種田和就業創業能力。逐步實施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免費勞動預備制培訓。落實以公辦學校為主、以輸入地為主解決好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的政策,關心農村留守兒童。
記者:為什么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把“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確定為“三農”工作的主題?
羅久序:早在200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就明確提出:“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在歷史上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下,農村的封閉性導致了農民就業的不充分,這是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一大主因。2008年,從全國來說,第一產業增加值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7%,但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者卻占全國從業人員的64%。貧富差距問題在我國已經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根據財政部的最新調查,全國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財產總額僅占全部居民財產的1.4%。2007年我國基尼系數已達0.473,收入分配處于“高度不平等”的狀態,大大超過了0.4的通常收入差距“警戒線”。最貧困的家庭主要集中在廣大農村,集中在西部。造成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差距擴大。
歷史的經驗證明,在我國要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農業絕不能出問題,要保持整個社會穩定,農村必須穩定。越是形勢大好,越要居安思危。在連續6年農業增產后,容易產生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緒。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大家都知道,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同時也帶來嚴重的“三農”問題。所謂“三農”問題,就是在快速推進“三化”,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進程中,累積形成了農業脆弱、農村貧窮、農民困苦的問題。有人將“三農”問題稱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村病”。其基本表現是:過多的人口擁擠在農村,過度利用土地資源,造成了農村勞動生產率低下,就業極不充分,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增長徘徊。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很多。長期以來,政府集中經濟發展的一切成果,用于大城市建設,用不平等的政策剝奪農村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只要農村的土地,不要失地農民;只要農民工的勞動力,不要農民工轉市民。
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城鎮化的本質是農民變市民,真正把農民轉移到城鎮中來。文件明確規定: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的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并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多渠道多形式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將有穩定職業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逐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
記者:為什么一號文件特別強調要“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
羅久序: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80后、90后的打工者,他們或在農村上學,畢業就進城打工;或第一代農民工帶他們從小在城市上學,然后在城市打工。據統計全國有新生代農民工近1億人,陜西有400萬左右。我們知道,第一代農民工外出打工的目的,基本上是掙錢回家,一般都把最終回到農村作為自己的歸宿。而新生代農民工與他們的父輩不同,他們一般沒有種過地,也不愿意種地,更不想再回到農村。所以中央一號文件特別指出,要針對當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進城落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制度創新。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抓住產業轉移有利時機,促進特色產業、優勢項目向縣城和重點鎮集聚,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吸納農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鎮集中。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農村宅基地和村莊整理所節約的土地首先要補充耕地,調劑為建設用地的,在縣域內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使用,納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主要用于產業集聚發展,方便農民就近轉移就業。今后發展需要大量招收農民工的新建企業,應盡可能布局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在制訂城市擴容規劃時,不僅要考慮新增工人,還應同時考慮工人家屬的吸納問題。
記者:您覺得陜西應如何統籌城鄉發展,解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問題?
羅久序:陜西是個經濟欠發達地區,有50個國定貧困縣、29個省定貧困縣,農村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農業人口比重大,目前仍有326萬貧困人口,占農村人口的12%,這是我省省情突出特點之一。如果僅靠農民種地為生,解決溫飽問題已很困難,要致富奔小康、實現現代化,更是不可能。當前,我省嚴重存在的“三農”問題,就在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城鎮化進展滯后、非農產業化進程緩慢,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根深蒂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跳出“就農言農”、“就農抓農”的思路,必須按照中央提出的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研究和開發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問題。
記者:您認為目前陜西農村勞動力正表現出怎樣的發展形勢?如何提高陜西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的能力呢?
羅久序:從我省的實際情況來看,還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人口2812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1363萬人。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相當一部分農民群眾生活還十分困難。目前按土地保有量計算,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只需約450萬人,現在常年在外務工的僅有220萬人左右,也就是說,還有近700萬人需要轉移和輸出。我們不能只重視輸出勞動力,因為勞動力輸出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無奈選擇,不是經濟發展的高招,人力資源本地區充分開發才是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高明之舉。據國家統計局有關全國農民工收入調查資料。2007年平均每個農民工月收入1266元,按照這個數據計算,平均每個農民工年收入為15192元錢,而每個工人每年創造的價值是多少呢,保守估計在3.5萬元以上,這說明農民工對輸入地的貢獻要大于自己帶回的工資,大量的剩余價值做了人家的嫁衣裳。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只能怪我們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資本擴張能力不強,對勞動的吸納力較弱,不能怪別人。但我們不能長期甘為人后,喪失進取心,而應該鼓勵外出的農民工四方創業或者回鄉創業,自己當老板賺錢。
記者:針對2010年的農民就業情況,您覺得應完善哪些關于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
羅久序:當前我省就業創業局勢基本平穩,情況好于預期。要做好這項工作,在政策方面,我覺得首先應完善就業創業政策體系,提高就業資金使用效益。我們省先后出臺了《關于當前做好穩定和擴大就業支持創業工作的指導意見》等4個文件,并會同省級有關部門采取了減輕企業負擔、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開展就業服務系列活動等措施。這些政策都是很有針對性、很實用有效的。在2010年,我們省要繼續抓好已出臺的這一系列擴大就業和促進創業政策措施的落實,充實和細化政策項目,完善操作方法,暢通政策落實渠遣,才能切實發揮政策的效應,為農民致富開辟更廣泛的路子。我省農村勞務輸出要打響勞務品牌和帶手藝四方創業相結合的轉移形式?!皩氹u技工”、“楊陵農科工”、“米脂家政”、“岐山面點”、“秦鎮面皮”、“藍田廚子”、“商洛礦工”、“旬陽營銷”等勞務品牌已顯品牌效應。而其中一些帶有某種勞動技能的打工,比如“寶雞技工”、“楊陵農科工”、“米脂家政”、“商洛礦工”,已打響勞務品牌,靠良好的信譽占領勞動力市場;而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打工品牌,比如“岐山面點”、“秦鎮面皮”、“藍田廚子”則是把輸出勞動力與輸出服務項目和獨特手藝結合起來。
記者:陜西省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促進會成立3年多來,在農民工回鄉創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最令您引以自豪的是哪些事?
羅久序:陜西省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促進會于2006年4月3日正式成立,是一個致力于開發和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民間社團組織。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李煥政為會長,現在發展會員有500多名,分布在全省各市、縣。
促進會成立3年多來,我們展開了主題調研、舉辦論壇、網站宣傳等一系列工作,我個人覺得有三件事值得一提:一是2006年4月我們對農民工回鄉創業問題,進行了深入調查,并多次召開研討會,完成了《以農民工回鄉創業為突破口,開創我省全民創業的新局面》的課題報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8條建議。省上先后有6位領導同志作了批示。根據這個《調查報告》提出的8條建議,專題研究我省如何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回鄉創業工作,形成了《關于認真做好農民工回鄉創業工作的通知》,以省政府辦公廳(陜政辦發【2007】146號)文件下發,在全省實施。二是2009年4月,我們主辦了第一屆“創業之星”經驗交流和表彰大會,從全省各地選拔推薦出的260位優秀農民創業者,為激勵更多的農民投身自主創業樹立了榜樣。三是去年12月29日舉辦了“陜西農民工就業創業論壇”,與會許多著名學者專家圍繞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這一主題,分別就轉變發展方式,提升我省農村勞動力創造力;從創造奇跡到渴望奇跡——淺析農民工的功績、困惑和訴求;努力推動“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變等問題進行了專題探討,在社會上反響很好。
記者:最后想請您談談,在2010年咱們陜西省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促進會,將會為農民工創業就業方面重點做哪些工作?
羅久序:溫家寶總理對我們促進會明確批示:“深入開展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對于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逐步解決農村就業問題,努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實現農村小康目標,有著現實而深遠的意義。研究工作要始終堅持與實踐相結合。當前,特別要重視對農民工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為他們進城務工提供便利和服務,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等關系農民利益的實際問題?!睖乜偫淼倪@一指示為我們促進會指明了工作方向和研究重點,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加強研究,積極創造條件促進我省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開發轉移。為了進一步提高促進會的工作水平,需要把握好以下幾點:1.繼續加強調查研究,要多深入到實際生活中去,探索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多種途徑和形式,密切關注農村就業形勢的新發展。2.在目標定向上堅持以實用研究為主。在課題選擇上,避免太大太寬、缺乏針對性的傾向,緊緊抓住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主題。比如要抓緊研究農村當前所面臨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問題,要積極研究如何有效解決城市“新市民”問題,如何加強信息服務和提高培訓農民就業創業的針對性、時效性問題等。3.在促進會自身建設上,要加強學習,創新機制;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多干實事,多辦好事;我們已經吸收了部分農民工會員,還要擴大隊伍,發展更多的人參加促進會的工作。4.辦好促進會的刊物和網站,在全省范圍建立農民工就業創業資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