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方 徐海峰 賀文瑾 袁麗英 臧志軍 孫 健
專業是高等學校或中等職業學校根據社會分工、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學科的發展和分類狀況而劃分的學業門類。專業結構是指各級各類學校各種具體的學科專業(種類、規模和質量內涵)所構成的比例關系和組成方式。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個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比例關系和結合狀況,是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成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經指出:“現在我們要注意的是職業教育的規模、學科的設置、需要和社會需求相吻合,因為它是面向整個社會的,所以又應該和社會發展相協調”[1]。最近剛剛批準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指出:“政府切實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只有形成較為合理的職業教育專業結構,才能有效地為國民經濟發展培養和輸送質量合格、數量及層次種類相當的專門人才,優化的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同時會有力促進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調整,進而推動經濟發展和職業教育自身的發展,因此加強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吻合度研究十分重要。現以蘇南C市為例,對此進行實證研究。
為了調查了解蘇南C市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吻合情況,調研組首先收集了《C市統計年鑒》等反映C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包括產業結構、職業教育發展狀況、C市勞動就業等方面的數據與資料,并對數據資料進行了初步的分析整理。在此基礎上,調研組采用了問卷調查法,編制了職業學校專業結構調查表,發放給所有調研的職業學校。調查表涵蓋學生現有規模和發展規模、近三年畢業生就業率、對口就業率和轉崗就業率等內容,旨在了解各職業學校專業建設的能力和發展趨勢等情況。在書面問卷調查的同時,調研組成員分赴相關單位現場進行了訪談調查,先后共訪談相關職業學校校長、專業教師、專業建設負責人、招生就業工作人員等共50余人,重點了解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的經驗、問題、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情況、就業情況、發展思路等;訪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負責人20余人,了解企業生產技術發展趨勢以及用人需求狀況,最后對調研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并形成結論。
C市已進入工業化后期發展階段,2009年人均GDP超8000美元,形成了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體(近97%)的產業結構,見表1。

表1 C市產業結構情況
從C市的產業結構演變趨勢看,第二產業在2005年躍上61.1%的峰值后逐年下降,而相對應的是第三產業以年均1.13%的增速穩步增長,C市產業結構逐步趨于更加合理的態勢。隨著C市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可以有理由預期未來的C市第三產業所占比例將超過第二產業,從而形成三、二、一的結構。此外,進入新世紀以來,C市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著力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比重穩步提升,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1%,提高到2007年的43.3%。
C市的職業教育比較發達。2009年,全市共有高職院校6所(其中民辦1所)、五年制高職6所、中等職業學校17所(其中技工學校11所)。從在校生規模看,共有全日制高職在校生(不含五年制高職)近8萬人,初中后職業教育在校生近9萬人。建有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單位1個、省級高水平示范性職業學校3個、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2個(其中技工學校4個)、省級四星級職業學校3個。累計省級以上優質職業學校占總數的75%以上,在上述學校就讀人數比例達90%以上。盡管取得了顯著的成績,C市市委、市政府依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不松懈,一如既往地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職業)教育發展,不斷加大教育投入,近兩年超億元的職教項目數量就有4個,累計投資十多億元,不難設想在這樣的環境下,C市職業教育將會保持一個良好的發展勢頭。
從專業結構來看,此次調研的9所樣本學校共開設專業125個,涵蓋農林、土木水利工程、加工制造類等9個專業大類 (以2000年版專業目錄為基準)。其中加工制造類共有專業數43個、商貿與旅游類35個、信息技術類14個、文化藝術與體育類專業12個,形成了以加工制造類、商貿與旅游類專業為主體的專業布局,見圖1和圖2。


衡量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吻合度一般可以從產業、行業和工作崗位三個不同層面來考察。首先,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要與經濟社會的產業結構相匹配。而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結合點在于社會就業結構。因此,職業學校在校生(培訓學員)所學專業的三次產業分布要與所在區域社會就業結構中三次產業的比例大體相當;其次,專業大類的畢業生規模應當與相關行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大體平衡;再次,各個專業的畢業生質量要能夠滿足就業崗位的專業需求。本研究擬以三次產業比例、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例、職業學校專業培養規模、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社會用人單位人力需求滿足狀況等有關調查統計數據為依據,結合訪談調查結果,考察C市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吻合情況。作為具體的量化指標有以下三個:一是專業-產業結構偏離度。主要是指面向某產業的專業培養規模比重與該產業就業人員比重之差。假設職業學校畢業生在三產就業人員中所占的相對比重一致,此時如差值為正(正偏差),則說明該專業培養人數大于產業或行業實際需求人數。反之,如果為負值(負偏差),則為不足。差值的絕對值越大,則反映偏離度越大,越不吻合。二是畢業生就業率。參照1998年的《國際統計年鑒》頒布的標準,即失業率在2.9%以下為無警區,3%—4.9%為輕警區,5—8.9%為中警區,9%—14%為重警區,15%以上為巨警區。我們以就業率95%作為臨界點,即就業率≥95%視為吻合,反之就不吻合。偏離度越大,不吻合程度越高。第三是畢業生對口就業率,大于或等于80%視為比較吻合,反之就不太吻合。把畢業生對口就業率是否達到80%作為衡量標準則是基于以下兩點考慮:首先,職校一般允許本校的專業人數可以有20%以內的調整空間,這說明學校、政府和社會能夠接納20%以內的專業設置誤差;其次,霍利斯特對地中海區域規劃的研究證明,“職業與教育的關系是靈活多樣的,允許人力替代的大學畢業生高達20%”,調研組設想職業教育也一樣。
通過調研發現,在專業覆蓋面上,C市的加工制造類專業是主體,共開設了機電類、數控類、電子電氣類等43個專業,在學人數占調研學校在校生人數的近一半,這與C市第二產業為支柱的產業結構是相吻合的。其次是第三產業的商貿與旅游類專業,包括國際貿易、商務與物流、市場營銷等專業,滿足了C市第三產業的發展需求。當然,也有部分專業設置存在偏離,其中農林類專業數只有1個,在校生數不足100人,社會公共事務類專業和醫藥衛生類專業數量也均為1個,其中社會公共事務類專業在校生人數僅為50余人,尤其是資源與環境類和能源類專業設置也幾乎是空白,這與C市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堅持把保增長與調結構、抓創新緊密結合,著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及制藥業等五大產業經濟發展戰略是不相吻合的。
為了從定量上衡量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吻合情況,我們首先使用了專業-產業結構偏離度這一指標,所得到的結果見表2。

表2 專業-產業結構偏離度
從中可以發現,第一、二產業為負偏離,其中第一產業負偏離較大,為-9.7,第三產業為正偏離12.8。這一結果表明,涉及第一產業的專業培養人數缺口較大,第二產業的專業培養人數略有不足,但總體上平衡,而第三產業的專業培養人數超出了實際產業需求人數。
為了進一步弄清三產專業培養人員的情況,調研組又從行業層面分析了偏離度情況,結果見表3。
從表中不難發現,相對富余的四大行業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9.29)、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7.92)、金融業(+7.84)、住宿和餐飲業 (+5.08),而相對不足的四大行業是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8.88)、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4.44)、制造業(-3.95)、批發和零售業(-3.68)。上述偏離度較大的八大行業涉及的具體專業情況見表4(正偏離)和表5(負偏離)。

表3 部分行業的專業-產業結構偏離度

表4 專業-產業結構偏離度(正偏離)較高的行業類別及相應專業

表5 專業-產業結構偏離度(負偏離)較高的行業類別及相應專業
以上是從專業-產業結構偏離度角度分析得出的結果,現在我們再用畢業生就業率和對口就業率指標進行分析。具體辦法是,我們將收集到的調研學校中就業率不足95%、轉崗就業率大于20%以及對口就業率低于80%的所有專業情況集中羅列并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除了該市藝術學校的表演藝術等幾個特殊專業以及數控技術應用等少數幾個工科專業外,表中所列的其余專業均是結構偏離度(正偏離)最高的四大行業內的專業。據此推斷,或許正是因為上述專業的培養規模超出了實際需求,因而其就業出現了困難,或者說盡管當時順利就業了,但是其有效就業率不高,轉崗轉行的較多。這一結果與前述結論不謀而合,兩者相互印證了部分專業結構偏離的狀況。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吻合度問題是一個職業教育與經濟部門互動的問題,而不完全是專業發展一味配合產業發展的問題。在這個互動過程中,職業學校有不少“信息盲點”,比如,不了解同類學校的專業發展現狀、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各產業的實際發展狀況等,更多的時候,各職業學校以過去的經驗決定專業發展的思路。但現實是畢業生就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系統,畢業生們并不完全在一個勞動力市場中就業,他們還要與有一定經驗的農民工、降低求職要求的本科生等競爭,有時還要與來自其他地區或省份的勞動者競爭。當然,本市的不少畢業生也會選擇到其他地區就業,比如去鄰近的上海等地。而單憑各職業學校很難完全掌握這些信息。這就要求教育部門、勞動部門、產業部門共同努力,建立一個全市范圍的教育信息服務平臺,為職業學校在專業發展上決策時提供參考,使決策更加科學合理。
在專業設置上出現與當地產業結構偏離現象,有時也是各學校不得已的選擇。一些與當地經濟發展十分密切的專業,學校即使想辦,但招生卻非常困難,從而迫使學校放棄這些專業。其中較為突出的是涉農專業,主要原因是招生困難。但事實上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農業轉型正在發生,C市需要一大批新型農民。一方面是急需,另一方面是不愿意,形成人才供求上的悖論。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第二、三產業的某些傳統觀念認為臟、苦、累的專業上。這些專業實際上是產業發展的基礎,需要大批受過理論與實踐教育的勞動者。這種需求與供應上的落差,使得這些關鍵專業的技術工人只能在崗位上成長,但這種成長方式中往往是經驗大于科學,人才成長的效率很低。為了解決市場失靈,地方政府必須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產業結構現狀,確立需要重點扶持的關鍵專業與特殊專業目錄,在國家給予的各項政策之外,制定地方特殊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針對C市的現狀,調研組認為目前需要扶持的是涉農專業、能源類專業以及資源與環境類專業。這是因為C市近年來呈現出傳統種植業比重穩步下降,漁業比重大幅上升,花卉苗木、特種水產、名優茶葉等特色農業長足發展的勢頭。這一新形勢迫切需要充實新生力量到農村、農業。但事實上整個C市涉農專業只有1個,在校生人數不足100人,這與C市廣大農村地區發展現代農業、高效農業的戰略不相匹配,為此,除了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外,還應制定地方政策,重點加大對涉農專業的人才培養力度。而新能源產業是C市重點振興的五大產業之一,資源與環境保護是經濟發展社會轉型之中的重點課題,今后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而作為這兩大類人才的培養目前在C市職教還幾乎是空白。
專業人才的需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因而專業設置、專業人才培養規模必須與時俱進。在本次調研中發現,各校對所謂熱門專業一哄而上、趨同設置現象比較明顯,從而造成使得這些昔日的“寵兒”風光不再。以計算機應用專業為例,幾乎所有的調研學校均開設了這一專業,使得此專業在校生人數達到5000余人,而從前三年的平均就業率和對口就業率等指標來看,這一專業的畢業生早已“滯銷”,不難想見,當這五千余名在校生將來畢業滿懷希望與憧憬走上社會之時,迎接他們的將是何等光景,不能說沒有失業或轉行之虞。尤其是在各校未來三年(2010-2012)的預計招生專業名錄中,這一專業不僅赫然在目,而且似乎依然是各校的“大戶”之一。固然,計算機專業人才十分重要而且必要,與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戰略亦然吻合,多年來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確也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但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作為職業學校培養的初端計算機人才早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2],因此必須促進這一專業與其他專業的融合,加大改造力度,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假設C市流入與流出的職業學校畢業生大體相當,即其他城市職業學校培養的畢業生進入C市就業的人數等于C市職業學校培養的畢業生進入其他地區就業的人數,根據本次調研結果分析,對略顯不足的第二產業的專業,如機電一體化專業、機械制造與控制專業等,要適當增加招生人數、略微擴大培養規模。對部分供遠大于求的三產專業要限制其規模乃至停止招生。尤其是面對C市第三產業加速由傳統領域向金融保險、通訊信息、房地產業、軟件動漫等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的趨勢,著力調整現有的三產專業,使之與地方產業發展相吻合顯得非常迫切,具體為以財經商貿類為主體的專業應減少布點、縮小規模,醫藥衛生、能源交通與公共管理與服務類等專業應及時增設,具體增減的專業目錄見表7和表8。

表7 建議減少布點、縮小規模的專業目錄

表8 建議增設的新專業目錄
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相吻合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教育結構體系同社會發展的關系,就是不斷的由不適應到適應,再由新的不適應到新的適應過程”。進入21世紀,職業教育在我國不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而且承載了重大的歷史使命,“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人力資源開發,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重大舉措;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實現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強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吻合度的研究,正如本文所揭示的蘇南C市的情況一樣,以便通過研究使職業學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及時科學地調整專業,必將有利于促進這一重大使命的完成。
[1]余祖光.提高職業教育發展與社會需求的吻合度[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8):6.
[2]梁燕,曹曄.浙江省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適應性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