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明 郝理想
新世紀以來,職業教育戰略地位凸顯,在國家多項舉措的推動下迎來史上職業教育的大發展時期。據測算,2010年中職在校生可達到2200萬左右,即使按照生師比21∶1計算,至少還有30萬的缺口,根本不能達到教育部制定的18∶1至15∶1標準。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共同頒發了《關于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決定“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安排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至2008年,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機構)教職工總數達到973431人,其中專任教師674169人,分別比2004年提高了11和18個百分點,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成績。但根據對數據資料的分析比較,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中等職業學校(機構)專任教師、聘請校外教師崗位分類情況。(見表1)

表1 單位:人
具體表現在:1.校外教師數量少,專兼職教師比例有待提高。2004年,聘請校外教師數占教師總數的12.5%;2008年,校外教師占教師總數的13.3%。2.專業實習指導教師比例偏低。2004、2008年實習指導教師占教師總數的比例分別約為53.2%和56.8%。即使按照教育部2000年出臺的《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標準衡量,中等職業學校文化課與專業課、實踐教學課課時比例約為40%∶30%∶30%,仍存在一定差距。3.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至2008年,專任教師中雙師型隊伍仍只占教師總數的17.6%。
2008年,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中,高級職稱人員約占0.7%,副高級職稱人員約占18.9%,中級及其以下職稱人員約占80.4%,其中初級職稱人員約占30.8%,無職稱人員約占9.1%。職稱層次嚴重脫節,不利于教學的開展。在學歷結構中,專科及其以下人員約占總數的21%。
2008年,中等職業學校新增錄用畢業生19999人,新調入49627人,其他形式增加23798人,而各種原因導致的減少專任教師73855人。教師隊伍穩定性差,必然不利于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團隊建設,影響學校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
以上問題表明了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師資實踐教學能力建設薄弱,整體狀況急待改善。2009年3月,在中國青年報社舉辦的 “2009全國職業教育發展論壇”上,孟慶國教授略帶激動地指出:重視職業教育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職業教育質量提高的關鍵在師資,發展職業教育要建立一套職教師資體系[1]。因為職業教育涉及三百六十行,不可能靠幾個學校或者一批院校就能完成,應該有國家層面的規范建設。
目前,我國政府推出一系列針對職教師資實踐教學能力建設的舉措:如面向社會聘請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兼任教師,實施中職緊缺專業特聘教師資助計劃,引導教師到企業實踐等。教育部出臺《關于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的意見》,要求中職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每兩年必須有兩個月以上時間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2007年4月22日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工作會議要求通過多種形式,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加快建立并不斷完善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提高職教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
地方政府也啟動了諸如職業院校教師素質工程、骨干教師培訓計劃、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規劃等服務于實踐教學的具體辦法。2009年4月27日山東省教育廳印發 《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若干意見》,意見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深入生產實踐,提高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并要求市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完善的職業院校教師管理數據庫,監管教師的聘任和培訓情況。同年6月30日又印發《關于加強高等職業院校頂崗實習工作的意見》,要求學校要加強頂崗實習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專兼結合的頂崗實習指導教師隊伍。
1.繼續加強正規學校教育系統的建設。目前,我國擁有8所專門性的職業師范院校,并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職教師資培養模式。除此之外,目前已建成56個依托重點大學和中職、高職院校舉辦的中職教師培養培訓基地、8個依托行業企業建立的中職教師培養培訓基地以及各省級培訓基地和企業實踐基地,構成了我國職教師資培養的主體力量。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迅速,這一主體有待進一步加強。
2.引導兼職教師發展體系的形成。鼓勵職業學校多渠道從社會上特別是企事業單位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兼職任教。學校一方要主動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積極擴大從行業、企業引進的兼職專業教師規模,大量選聘或培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2]。針對兼職教師隊伍的發展,遼寧職業學院分管教學的副院長蘇允平認為:“不能是簡單的師資加技能,而是一定要職業化。需要有一定職教理念,又粗通企業生產全過程、有一線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
1.對內增加對教師的實踐要求比重。現行教師職務評定中強調科研論文的質量和發表論文刊物的級別,這根指揮棒無意間引導教師追求將自己的論文發表到理論性的核心刊物上,而忽略了實際教學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改革現行職業院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鼓勵教師進行應用性的科技研發活動,從事來源于企業行業的項目研究,把“教師到一定的企業事業單位服務的實踐成果”作為評職稱的依據之一,以改變長期以來職業校院教師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促進他們改進教學,加強與企業的聯系[3]。
2007年,上海市由8所新升本科院校共同參與制定并聯合試行了《關于上海市有關本科院校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學術技術能力評議的操作口徑(試行)》的獨立職稱評審制度。文件明確“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師應聘教授職務,應在專業技術實踐與能力方面具備以下要求:有三年以上的相關行業(職業)技術應用、技術管理、技術服務的工作實踐經驗或相當于三年以上的相關行業(職業)技術應用、技術管理、技術服務的實踐背景。
2.對外擴大職稱申報范圍和條件。安徽省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最近修訂出臺了《安徽省中等專業學校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標準條件(試行)》、《安徽省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標準條件(試行)》,規定從2010年起,正式增設實習指導教師職務序列。修訂后的標準規定,除正常的在編在崗中職教師可申報職稱評審外,與中等專業學校簽訂聘用合同的離退休教師以及在我省中等專業學校任教1年以上的企事業單位兼職教師,也可按要求申報職稱評審;對在中等專業學校教育教學崗位上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可不受學歷、資歷、職稱、身份等條件限制,破格申報評審相應的教師職務資格。
啟動職教師資特有的資格認定體系,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社會地位,同時面向社會認定能夠拓寬教師的來源渠道,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從教[4]。我國1993年10月通過的《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1995年12月,國務院頒布《教師資格條例》。2000年9月,教育部頒布《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教師資格制度在全國開始全面實施。雖然現有的《教師資格條例》中包含了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部分規定,但已不能滿足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
在有關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法規中,全國人大頒布的《職業教育法》和《教師法》只對獲得職教教師資格的基本條件,教師資格認定和喪失的原則以及申請、認定教師資格的基本程序作了規定。2001年11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十五”期間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十五”期間要制定和完善《教師法》配套法規,形成體現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師管理制度體系框架。2005年11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建立職業教育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實踐中,目前一些地方和學校已嘗試推行職業院校畢業生的“雙證書”制度,把職教師資本科應屆畢業生納入師范類應屆畢業生進行教師資格認定。在陜西省教育廳的大力支持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從2009年開始對學校職教師資本科畢業生實施教師資格認定,教師資格認定考試項目分兩個部分,一是教育基礎理論知識考試(含《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政策法規》、《教師職業道德》等4科),在校修完基礎理論課且考試合格者,可以免考;二是教師專業技能考試,教師專業技能考試在學校進行教育學實習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抽查測試。
職業學校必須要把實踐教學工作放在首位,在教師隊伍中樹立“實踐教學第一”的思想觀念,以實踐教學統籌學校其余工作,創造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發展的基礎條件。
1.統籌實踐教學管理。加強對實踐教學的管理工作,不僅要制定實踐教學工作的總體規劃,而且結合實踐教學各個環節和項目的實施提出具體目標和任務,按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實踐教學活動的各環節——實驗、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生產(頂崗)實習、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組成一個貫穿學生學習全過程,有明確的教學要求和考核辦法,構建與理論教學體系既密切聯系又相對獨立,教學內容前后銜接、循序漸進、層次分明、特色突出的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推動實踐教學在內容、方法、手段、管理及實驗教學模式上的改革與創新。
2.加大實驗室、實訓基地建設。學校必須加大投入或者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改善實踐教學條件、改造陳舊的設備,整合現有資源,保障正常教學的開展,并且爭取少數重點專業的實驗室建設。同時,充分發揮學校的資源優勢,自建或與外校、企聯建實習、實訓基地,為師生實踐能力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
3.建立實踐教學的激勵和考評制度。制定和完善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工作規范,加強對實驗、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的檢查和考核。推行對教師實踐教學方面的聽課要求,制訂有關規定和激勵政策,通過舉辦實踐教學大賽等方式引導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實踐教學工作。在實踐教學的考評上,將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有機的結合起來,加大對含有實驗和其他實踐性教學內容的課程在整個課程考核成績中的比重[5]。
1.實施骨干教師培養計劃,打造“雙師型”教學團隊。教育部在關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的意見》的通知中指出:“以在職培訓為主,重點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實踐教學能力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兼顧后備教師的培養、在職教師學歷達標和提高。”選派一批教學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外出進修或者聘請企業、重點高校的專家教授到校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或者提高理論水平,或者結合儀器設備加強操作技能培訓。
2.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提升整體實踐水平。(1)出臺鼓勵青年教師發展的有利措施。唐山學院為“加強專任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實踐能力培養”,決定“引進的年輕教師原則上安排為期一年以上的實踐煅練”,“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和各實驗室、機房等,安排相關專業的青年教師完成實踐煅煉;校內無法完成實踐課題的,由各系或學校聯系確定校外實踐單位。”“青年教師通過實踐煅練,要求取得相應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證書,實踐煅煉期間的崗位津貼按相應專業技術職稱應完成的工作量發放。”(2)搭建促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發展的平臺。開辟產學研結合的新途徑,建立教師與企業的聯系制度,鼓勵教師走上社會,走進企業,增加實踐機會。上海電機學院成立的由上海22家單位作為成員的上海電機學院青年教師校企聯合培養工作指導委員會,不斷得到企業的支持和指導,為青年教師提供了更多的鍛煉機會。學校實施的“帶教、優青、掛職鍛煉”計劃,即將“青年教師校外掛職鍛煉”與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基金項目培養、青年教師導師制帶教工作有機結合,從而構建一個較為系統的青年教師培養創新模式。
不同的教師具有不同的需要,采取靈活多變、多渠道的培訓形式,結合個體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展開[6]。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為改變以往培訓由各學科部實驗室自行安派,人數少,計劃性不強,目的性不明確,效果不夠明顯的狀況,把實踐教學教師分為三類,一類是“雙師型”教師,二類是技術人員,三類是管理人才,對他們進行有計劃、分期分批地培訓。先由學科部實驗部報送培訓計劃和培訓名單,然后人事部門根據培訓計劃篩選,最后經院務會審批。根據計劃,讓實驗教學教師帶著問題參加培訓,收效顯著。
繼續踐行“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職業院校明確的辦學目標和教學關鍵,這一切與師資建設密不可分。因此,采取切實而有效地措施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顯得必要而又迫切。
[1]邢暉.職教師資:“擴量保質”的關鍵環節[N].中國教育報,2007-12-20.
[2]朱懿心,王益宇.從職教教師專業發展的視角談職教師資的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07(11).
[3]李新玲.從企業聘請職教師資外來“和尚”不一定能念好經[N].中國青年報,2009-3-23.
[4]湯生玲.辦好職教師資教育促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07(4).
[5]毛才盛.職教師資資格認定的政策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7(7).
[6]霍躍紅.高職教育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問題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