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雪偉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對高職教育同樣提出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時,高職教育自身建設中存在的系列問題,更內在地提出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基于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目標,對高職教育中重要因素的實訓體系建設進行探討,提出職場化、五功能、五化思路、五化內容。
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護同盟等組織發起制定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思想。隨后,可持續發展思想不斷豐富和發展,其基本內涵可概括為:可持續發展涉及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生態和可持續社會三個方面的和諧統一。其核心思想是以人的發展為中心,實現 “生態——經濟——社會”三維復合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大會做出《關于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2005—2014》的決議,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中實施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國政府在這十年中將可持續發展教育融入他們國家各個相關層次的教育戰略和行動計劃中。
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原則不僅適用于經濟生活領域,而且成為社會生活中普遍適用的原則。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首先帶來了對教育功能的再認識,其次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構建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教育體系。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育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與面向未來的思維能力,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教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即保持教育系統自身的持續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可以解釋為 “堅持以人為中心,遵循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正確處理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使高等職業教育始終保持勃勃的生機與活力,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1]
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必要性基于下述幾個方面:高職教育對我國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我國正面臨經濟升級轉型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社會就業面臨巨大壓力,高等教育大眾化,高職教育發展遭遇外部壓力與自身發展能力不足的瓶頸困境。
1.高職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和整個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高職教育既為社會經濟建設提供一線應用型的人力資源與技術服務支持,又有效地通過高職大學生培養與技術培訓解決社會就業,多方面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同時是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一種有效表現形式與必須要求。
2.中國經濟產業升級與應對世界經濟競爭要求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在我國投入大量的勞動力、花費巨量的資源、產生大量環境污染為世界加工初級產品的“世界工廠”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極其低效、缺乏競爭力,尤其是不可持續發展的。這樣的狀況不改變,不僅中國很難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大國,即使是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也很難長久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產業升級與環境和人的和諧,這就需要勞動力素質提高、技術服務提升、價值觀與思維的面向未來化與和諧,這就需要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
3.社會就業問題需要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我國人口基數大與經濟轉型,導致了40-50年齡段人員的大量失業與農村勞動力的隱性失業,金融危機更激化了這種矛盾,同時,結合高校擴招后大量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從而產生了20-30年齡段大學生難以就業的新問題。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矛盾表現形式是“供大于求”,但實質是存在結構性問題,即有效供給不足,表現為技能與素養滿足企業要求的求職者數量低于社會需求量。這就需要社會提供有效的職業教育、技能培訓與失業人員能力培訓,因此迫切要求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
4.高職教育發展遇到瓶頸困境需要有效攻克。著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面臨著諸多發展的困境,表現為外部負面壓力與自身發展能力不足。外部負面壓力表現為社會傳統觀念偏見、生源質量不高、面對普通高等教育擴招爭生源的壓力、政府投資與社會企業支持合作不足;自身發展能力不足表現為辦學場地不足、實訓設施落后于社會發展、校外實訓基地不足等基礎設施不強問題,在定位、教學、管理等辦學模式中仍然仿效普通教育而沒有自己特色,師資結構不合理、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有限的政府撥款與學費為主的資金流決定了經費渠道不暢,它們共同限制了高職教育發展與高職大學生能力養成效果,負面影響著社會對高職教育的滿意度與信任度,從而負面影響著生源、經費、合作、就業等。
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不但必要,而且高等職業教育所具有的特色功能、社會環境日趨優化、高職教育自身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保障了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是可行的。
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是必要與可行的,同時是需要具備條件的。主要有教育觀念、辦學特色、師資建設、辦學體制、多方出口等要素決定著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在具體教育實踐中整合為高素質高技能培養、特色辦學、“雙師”培育、多形式辦學與運作、有效就業與創業孵化五個關鍵因素,它們構成了保障與促進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而有效路徑實施不可或缺五方面有關職場化環境與項目化實踐的平臺條件(見圖1)。
1.職業教育觀念。沒有科學正確的職業教育觀念,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在新世紀即將來臨之際,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空前高漲,高等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沒有一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提供最基本的有熟練技術的人才,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確保真正的、依靠自身的力量的可持續發展”[2]。新觀念包括:政府高度重視、全社會參與、培養動手能力與創造能力、各種資源整合進行開放辦學、用人單位重視應用型人才。
2.辦學特色。特色是一事物區別于其它事物的本質特征與生命力所在,辦出高等職業教育特色,是21世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高職教育辦學特色包括基于知識經濟與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特色、中國特色、發揮自身優勢的院校特色、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專業特色、全人格職業能力的人才特色。
3.師資團隊。高等職業教育的顯著特點是理論與實踐并重,需要傳承者“老師”具有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綜合能力,具體表現為“雙師型”師資隊伍是關鍵。
4.辦學體制。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資源投入與管理必須多元化,發動全社會力量開展高等職業教育,比如采取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實行產業化運作,這是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5.多方出口。投入產出平衡才能永續,有資源投入必須要有相匹配的服務產出。在高等職業教育中表現為高職教育是否能夠良好地為社會企業提供應用性技術科研與培訓服務、高職大學生有效就業。
影響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五要素在高職教育實踐中具體整合為高素質高技能職業能力目標設定與實施、社會化與實踐化的特色辦學、“雙師”師資培育、多形式辦學與產業化運作、有效就業與創業孵化五個關鍵因素,它們構成了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見圖1)。
1.高素質高技能職業能力培養目標設定與實施。社會需要與社會滿意是目標與出發點,因此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是第一線崗位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具有動手實踐能力與融合社會環境的能力,這在教學實踐中表現為高素質高技能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設定與實施。高素質高技能職業能力培養目標設定與實施保證了社會滿意度,進而保障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因為:(1)高素質高技能培養目標設定與實施保障了高職大學生成功就業,這使得家長滿意、學生滿意、政府滿意,因而生源充足、經費保證;(2)高素質高技能培養使得高職畢業大學生成為“可培訓的人”甚至“零距離上崗”,這樣可使得企業滿意,因此,學生就業有保證、各種形式的校企合作得以開展與強化。
2.社會化與實踐化的特色辦學。有特色的辦學模式是高職教育的生命力,辦學特色簡單總結就是社會化與實踐化,也就是一要適應社會需要,從人才目標、培養方式上適應社會需要,二是要求強化動手實訓操作與創新創業實踐。按照社會要求,強化實踐教學,培養社會能力、動手能力與職業技能,將有效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全人格職業能力,形成高職教育吸引力與競爭力,保障可持續發展。
3.“雙師”師資隊伍培育。“雙師”師資隊伍是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既有學歷、又有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既是老師、又是技師的師資隊伍才能保證開展理論與實踐教學,保證職業教育特色。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優化教師結構、鼓勵教師取得教師系列職稱與專業技術職稱的雙職稱、組織教師到生產第一線實踐鍛煉等。
4.多形式辦學與產業化運作。資源整合能力關系到可持續發展。高職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企業參與學校管理開展合作辦學、利用國外教育資源開展國際交流與中外聯合辦學、以及產學研結合,多種形式辦學整合運用了各種資源開展高職教育,促進了高職教育發展;通過市場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通過社會服務實現教育勞動的價值回報,以取得維持學校發展的資金,即經過產業化運作實現自我發展。具體表現為: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即企業、行業、社會團體、個人)參與辦學,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和中外聯合辦學,市場化與產業化運作。
5.有效就業與創業孵化。良好的畢業出口決定著社會滿意度與信任度,由此決定了生源、政府投資、社會支持合作,這決定著高職教育的生存與發展。有效就業與創業孵化促進了良好畢業出口,也即決定著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途徑包括廣開就業門路、建設市場需求專業、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性人才、到生產第一線就業、企業用人選擇“經濟適用男(女)”,同時,打通繼續升學的通道,以及創造創業平臺孵化自主創業種子。
基于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五要素決定了促進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有效路徑施行必須具備匹配的五方面平臺條件,這五方面平臺條件整合形成職場化實訓體系(見圖1)。

1.高素質高技能職業能力培養目標設定與實施需基于職場化環境與運作。符合社會要求的畢業生是既“會做事”又“會做人”的,也就是合格的“職業人”與“社會人”[3],須具備符合崗位標準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素養,這在教學實踐中需要開展實踐教學、素養培養,這種教學的有效實施需要基于職場化環境、職場化運作(按照崗位工作流程開展教學)、職場化管理(按照企業模式規范行為、考核、獎懲)。
2.社會化與實踐化的辦學模式須基于職場化實訓與創新創業實踐。(1)社會化辦學模式也就是要適應社會需要,從人才目標、培養方式上適應社會需要,這就需要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此需基于職場化情景環境與崗位工作項目。(2)實踐化教學要求強化動手實訓操作與創新創業實踐,這種實踐教學需要基于實訓室設施,包括校內實訓室、校外實踐基地。
3.“雙師”師資隊伍建設須基于職場化實踐平臺。“雙師”師資須通過職業技術訓練與職業實踐從而獲得職業資格證書與職業工作經驗,這種職業技術與經驗的獲得與積累可以通過參與職場化實訓室建設、參與工學結合的校企合作教學、參與服務企業的項目實踐與研究培訓有效達成。這些實踐活動不可或缺一個融合企業項目、企業合作以及參與實訓室建設的職場化實踐平臺。
4.多形式辦學實施須基于項目實踐平臺。多樣化主體投資、企業參與辦學、中外教育交流與聯合辦學、產學研開展、開展產業化運作提供社會服務,一般是基于某個平臺或項目,其中比較可行的媒介體是職場化實訓體系,基于此開展培訓、研究、項目開發、合作辦學等事項,由此可有效申請與引進各種政府投資、社會投資、合作項目以及開展社會服務項目。
5.有效就業與創業孵化須基于一個職場化平臺。要實現有效就業,必須以高素質高技能職業能力養成為前提,這需要基于職場化環境、職場化運作與職場化管理;創業孵化則須基于職場化情景開展創新創業實踐,開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根據上述有效路徑施行所需匹配的五方面平臺條件,綜合整合構建以職場化為基本特色的實訓體系即職場化實訓體系。基于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影響五要素、有效路徑五因素與有效施行五方面平臺條件整合構建職場化實訓體系,其設計須具備“五大功能”、基于“五化思路”、包含“五化內容”。
1.五大功能。基于上述分析,職場化實訓體系須具備五大功能:實訓教學、校企合作項目研發、社會服務(培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開發)、企業運作管理實踐、創新創業孵化[4]。
2.五化思路。基于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影響五要素與職場化實訓體系建設五大功能,總結職場化實訓體系建設須基于五化思路:實訓環境職場化、實訓方式仿真化、教學管理職場化、投資服務開放化(投資與合作對外開放、社會服務對外開放)、體系功能多元化[5]。
3.五化內容。基于五化思路,職場化實訓體系建設須包括五化內容,具體是職場化環境建設、職業運營化實訓設計、職場化管理考核、開放化運營、多功能化實訓室。
(1)職場化環境建設。包括仿真職場崗位的房屋環境、內部設備與布局、內部軟件資料,由校內實訓室與校外實踐基地組成。
(2)職業運營化實訓設計。內含職業工作流程化的實訓方式與實訓內容設計,包括仿真職業崗位工作流程設計的實訓項目、項目組合、實訓方式與要求。
(3)職場化管理考核。內含學生角色員工化、對實踐學習活動進行制度化管理、考核全要素全過程化、獎懲剛性化與刺激化。
(4)開放化運營。開放化運營包括社會各單位投資與參與合作實訓室(校內校外)的建設、管理與實踐教學設計,以及開放對外服務。
(5)多功能化實訓室。多元功能包括實訓教學、培訓、研究、項目開發、社會服務、企業運營實踐、創新創業孵化等,以此構建具有多元功能的實訓室。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企業運作與管理能力拓展實訓室就是基于上述思想設計與建設的,獲得了2008年浙江省實訓項目建設財政投資。該實訓室包含硬件實訓條件(包括環境、設備、企業運營管理軟件)與軟性實訓條件(包括實訓項目、經營管理案例集與資料、實訓方式與流程、實訓管理方法等)。
1.硬件實訓體系包含一般公司職場環境(部門布局)、外部環境(公司須交往的相關機構)、各部門內部環境、生產流程模擬實踐系統、企業經營決策仿真訓練系統、管理能力拓展訓練基地、內含的企業運作模擬訓練軟件系統,以及項目創業孵化平臺。內含:(1)企業運作實訓室,(2)生產運作與決策實訓室,(3)管理能力拓展訓練基地,(4)項目創業孵化平臺,(5)范式營銷機構(老師培訓課、企管咨詢服務、婚禮服務等產品與服務的銷售)。
2.軟件體系:包括實訓項目、經營管理案例集與資料的實訓資料庫,實訓方式與流程規范,實訓管理方法制度等。內含:(1)實訓項目庫,(2)經營資料庫,(3)實訓方式與流程規范,(4)實訓管理制度,(5)創新創業實踐管理辦法。
同時,相關的階段性成果《建設職場化實訓體系促進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獲得了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09年會一等獎并大會論壇交流報告,獲得專家肯定;階段性成果《基于就業導向的職場化企業運作實訓體系設計》獲得第三屆中國實踐教學大賽二等獎;基于該思路設計的實訓室建設項目在2008年獲得浙江省財政投資項目建設。
[1]熊琦.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芻議[J].國土資源管理高等職業教育研究,2006(9).
[2]21世紀高等教育——展型和行動業界宣言.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主文件[Z],1999.
[3]龍偉,曾芝梅.論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0).
[4]王俊,田萬濤,徐鵬.高職教育實訓基地的類別及功能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6(11 中).
[5]郭奇斌,等.高職實訓基地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與實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