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威

一個小企業的境況,可能就是一個行業甚至一個群體的縮影。客戶縮減、原材料漲價、人力成本飆升等等是中小企業目前面臨的嚴峻問題。讓中小企業進入壟斷行業,或者與國企形成產業鏈條共同協同發展,放開民間金融,建立多層次的融資體系等舉措還任重而道遠。
進入10月份,四季度國內經濟是否探底、是否出現高通脹等等話題已備受爭議,經濟學家們的判斷大相徑庭。相比于前三個季度,第四季度的經濟形勢似乎更加復雜。
周星輝并不關心這些,與浙江很多小老板一樣,他正在為自己公司的生存而戰,“去年公司曾關門歇業,今年終于喘了一小口氣。但日子是越來越難過,說不好哪一天就熬不過去了。”
眼下,周星輝只是覺得客戶縮減、原材料漲價、人力成本飆升等等企業面臨的問題集中爆發,使得他幾無招架之力,“有時候就有這種可悲的念頭,熬過了有生以來最苦的2009年,但可能熬不過今年。”
訂單爭奪戰
“訂單就是企業的命根子,如果今天我跑單稍有松懈,明天企業就可能被拋出市場。”周星輝這樣說,他近一個月都在忙的事情是:為公司第二波生產搶奪訂單。
周星輝和妻子于1995年創辦了這家機車部件公司,向金華、永康等地大大小小近10家國內電動車企業提供配件,是典型的制造型小企業。盡管盤子小,不過公司的規模和實力已居本市同行業之首,周星輝在本地也小有名氣。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電動車行業在去年初遭受重擊,盡管今年開始逐漸復蘇,但行業形勢大不如從前,而浙江地區有無數仍處于半饑餓狀態的配件商,機車部件公司想保持第一季度的訂單數目壓力很大。
所以,老將只得親自出馬。“公司有很多業務員,但在當下的非常時期,為了不讓訂單下降,我必須親自跑客戶。畢竟有很多電動車廠家最早是我接觸認識的,做幾年生意,都是老關系了。此外,有關價格等方面的談判,我也能做主。”周星輝說。所以,他天天駕車往返于客戶和公司之間。有時候,由于路程較遠,一出去就是兩三天。
忙碌一個多月,較一季度訂單數并未下降,但比往年同期仍縮減1/3,而且為了爭取更多的訂單,每個坐墊價格較上季度下調了10%,但周星輝覺得自己是勝利者,因為很多配件商接下來要直面“無米下炊”,而他的公司還能以微利勉強維持。
雖然得到了訂單,但是周星輝的公司還要面對另一個問題:各種不斷上漲的成本。
周星輝一一分析,其中造成成本上升最大的一部分是原材料漲價。公司生產坐墊的原材料是一種精細化工原料,主要靠進口。自2008年開始,這種化工原料就一直在漲價,2008年每噸1萬元左右(除特別注明外單位均為人民幣),到2009年每噸就漲到了1.4萬元左右,現在每噸1.6萬元左右,3年漲幅高達60%。
在原材料高企,坐墊價格不升反降的形勢下,周星輝清醒地認識到必須以規模求利潤,但他又遇到人力成本。2009年初,因無訂單,周星輝曾將公司暫時關停了幾個月,后來市場復蘇,公司重新開張,周星輝將訂單接回,但已找不到熟練工人,“用工荒”一度讓他一籌莫展。最終幾經波折終于又拉起了一班人馬,但這時他發現,應聘者的工資要求已經上了一個檔次。“比如一個熟練技工,原先月工資是1000元底薪加計件提成,后來者要求非底薪1300加計件提成不干。僅工資一項,公司每月比之前多支出近5萬元。”
此外,近兩年水電煤氣費也一直在漲,周星輝說:“幸虧我的廠房用地是從村委承包過來的,不然企業真要漲死了。”
政策“生死線”
除掉訂單,周星輝現在最關心的就是電動車新國標的制定,他說這條政策事關公司生死,“新國標可以左右電動車行業的興衰,甚至可以決定我們這類小配件商的生死”。
此話并非危言聳聽,2009年10月,國家曾出臺“電摩新國標”,由此引起了電動車市場的年底大震蕩。周星輝供貨的電動車廠銷量銳減,行業內一時風聲鶴唳。周星輝一度陷入絕望:“由于賬款收付周期,最慘的不是電動車廠,而是我們這些小配件商。當時就想,壞了,大概又要像2009年初那樣關門停業了。”幸好后來相關條文暫緩執行,行業很快恢復了正常。而且不僅僅有驚無險,周星輝的公司很快有了恢復元氣的機會。
今年3月份,國務院批準10個省份“電動車下鄉”,機車部件公司的一家大客戶電動車廠連續中標,訂單大增。大河流水小河滿,公司也跟著打了個翻身仗。盡管由此喘過氣來,周星輝并沒有太多的欣喜,這讓他想起了慈溪縣冰箱業的遭遇,慈溪以冰箱業聞名,金融危機時,全縣有近40家冰箱廠。2009年初,國家推行家電下鄉政策,慈溪有10家冰箱廠中標,但現在,慈溪只剩下15家冰箱廠,不到一年的時間,中標企業就將大部分冰箱廠競爭出局。“電動車下鄉帶來的后果應和此一樣,對國家來說是好事,叫做遏制產能過剩,促進產業升級,對很多小企業來說則是滅頂之災。”
做了10來年的小老板,今年又經歷了兩次產業政策的洗禮,周星輝一肚子苦水:“很多人都說小企業與政策離得遠,其實準確地說小企業就是吃政策飯的,一條產業政策真的可以讓千萬中小企業或生或死。”
周星輝說,目前機車部件公司的稅負較重,將各項稅收加起來,企業稅負率能達到6%。此外,還有不少行政性收費,所以,他非常盼望“減負”,只是,近來密集出臺的稅收優惠政策他只受惠了一點。“只有增值稅改革對我們有一些影響,但有比沒有強,減一點是一點。”
現金流危情
“缺錢”一直被公認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頭號大敵。如周星輝這樣的公司,每次購貨就需要有大量的資金周轉,但他卻表示,目前企業的主要難題不是“籌資”,而是如何應付越來越吃緊的現金流。
周星輝介紹,經過10多年的發展。公司已經積累了不少資金。如果上下游業務運作正常,現有資金足夠用來周轉,無需向銀行貸款。真正讓他頭疼的是現金回流越來越難,在上下游業務往來中,機車部件公司和上下游公司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賬款周轉關系:電動車廠一般收貨3個月后給機車部件公司打貨款,而機車部件公司購買原材料則必須現貨現款。
“這種模式將公司的周轉空間壓縮得很小,但只要按照正常運作,貨進貨出,付賬收款,公司就不會有麻煩。怕的是產業鏈條的斷裂,現在的情況就有些不正常,有一半的客戶沒有按時打款,其中大一些的客戶有時會拖個一月半月才付款。小一些的客戶都說電動車下鄉讓大電動車廠把市場搶去很多,銷量差,沒錢給。沒現金,就沒法在合理的價位訂購原材料,這反過來增加了公司成本。此外,還有工人工資、水電費等等開支都需要現錢。為這事,我都急死了,現在連跑訂單帶催款。”周星

輝說。他正祈禱不要出現三角債式的壞賬,因為前不久本市一個同行出現了大筆壞賬,連續幾個月沒錢發工資,工人們揭竿而起,最后鬧到法院,公司老板被勒令限期結工資,不然就要拍賣資產。
雖然目前在當地出現類似情況的公司很少,但周星輝認為小企業現金流的吃緊程度比表面上嚴重得多:“我身邊很多小公司的老板賺到一筆錢,嫌制造業的利潤太低,前幾年開始投資房地產、炒股,現在在我們這邊,外商來投資,連建工廠的地都沒了,地早被老板們用以建工廠為名圈走了,實際上他們在搞房地產。房地產很需要資金支撐,加上這兩年房市和股市都不好,很多人都賠了不少,他們公司的現金流能好嗎?”
群體性困境
一個小企業的境況,就是一個行業甚至一個群體的縮影。中國社科院助理研究員、經濟學博士曾憲奎表示,正如上面的小企業情況,現在中小企業整體生存環境惡化,進退兩難。從市場方面來看,目前中小企業從事的領域有限,業務大量雷同。而內外市場轉好看起來還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且以后國外政府也會對中國企業實行越來越苛刻的反傾銷政策。在成本方面,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增加有目共睹,隨著自然資源的日益減少,新《勞動法》的實施以及工人自身福利意識的覺醒,成本增加是必然趨勢。在資金方面,由于市場疲軟,競爭較以往激烈,很多小企業不得不降低利潤,盡己所能投資擴產,以量求單,以量博利。而目前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很差,99%的企業都是自籌資金。由此,小企業現金流壓力增大,而融資很難,一旦產業鏈稍有波動,很可能破產。
“重要的是,企業要意識到,低成本、大市場的景象很難重現,企業要么固守行業,參與行業競爭,等待行業調整,要么就是轉型。”曾憲奎表示,“而就項目、資金等情況來看,中小企業轉型的條件并不完備。”
對于大量的中小企業來說,轉型最難的是無項目可“轉”,正如周星輝所言,滿眼都是作坊式的小工廠項目,轉了還是一樣沒出路。目前,國內鋼鐵、煤炭、石化等主要行業均以國企為主,民企多集中在輕工業、高科技行業。另一個是資金問題,轉型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目前國內貸款機構以銀行為主,對銀行來說,中小企業業務風險高、收益少,所以這種融資環境決定了中小企業融資難。曾憲奎說:“今年上半年很多銀行都開辦了中小企業業務,政策壓力應該是其主要動力,而且得到貸款的大多是中型企業中的佼佼者,大部分中小企業仍貸不到款。”
為解決中小企業轉型問題,曾憲奎認為,首先國家適當開放壟斷行業,讓中小企業進入壟斷行業,或者與國企形成產業鏈條共同協同發展。其次放活民間金融,建立多層次的融資體系,讓中小企業通過小額貸款公司等等途徑籌集到發展的資本。目前國家已經開始從這兩方面著手,如9月份出臺的《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提到,“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的合理流動機制,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參與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和改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5月份頒布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36條”進一步拓寬民資進入領域,鼓勵民資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社會公共事業等等領域。
“應該說2008年以來,中央在努力為中小企業減負,有次序地調整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在主要行業的關系,政策都是好政策,但能多大程度上改善中小企業的現狀還有待觀察。”曾憲奎表示,“很多政策還需細化,比如‘新36條缺乏實施細則,可操作性不是很強。此外,如減負、民資進入國企改革等,牽涉的利益更廣泛,實施起來恐怕難度很大。”
著名經濟學家郎咸乎在回復記者的郵件中表示,“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必定二次探底。”關于原因,他如此解釋,目前國外經濟形勢并未好轉,中國的投資金融環境惡化和產能過剩兩大經濟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全國有很多行業都存在產能過剩的現象,大量的基礎建設并不能緩解產能過剩的現象,并且可能會出現更多的產能過剩。“可以想象,剛喘過氣來的中小企業將面臨又一波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