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義
隨著縣委書記和縣長的被免職,9月10日發生在江西省宜黃縣鳳岡鎮的自焚事件看似要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不料,10月12日,宜黃縣一名官員以“慧昌”為名在網上發表了題為《透視江西宜黃強拆自焚事件》的文章,又引起了網民的爭議。
這篇文章說了很多大實話,比如中西部地區財政困難,“吃飯”與“建設”的矛盾十分突出等。但整篇文章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強烈的公司化思維。這主要表現在:論證宜黃發展成就,主要強調GDP和財政收入;而對于有意見的民眾,則指責“被高漲的地價和房價吊足了胃口的農民,做夢都想依靠征地實現一夜暴富的夢想”,或者說就是“刁民”。
所謂一些地方政府的公司化傾向,按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樹凱的總結,是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政府運行的癥結所在。這種公司化特征集中表現為一些地方政府以追求經濟增長,特別是財政收入為最高動力。在某種意義上,GDP是公司化政府的營業額,財政收入則是其利潤。在“發展是第一要務”的口號下,GDP和財政收入增長成為一些政府活動的核心,而政府的公共服務責任則退居其次。
一種觀點認為,地方政府以發展地方經濟為首要目標的區域間競爭,是解釋“中國奇跡”的主要因素。通過興辦地方工業、招商引資、推動城市化,地方政府在GDP和財政收入增長方面展開的“發展競賽”日新月異地改變著中國的面貌。這似乎是有道理的。
公司化思維還暗含這樣一個判斷:追求經濟增長是根本利益,“刁民”則片面追求個體利益。事實上,公司化思維嚴重的領域,一些地方政府和民眾的矛盾往往格外尖銳。上述文章的邏輯本身就顯示了這個特點:通過強拆和招商引資,帶來了GDP和財政收入,這是一些政府為自己辯護的證據,那么,憑什么相關民眾就不可以討價還價呢?如果說相關民眾覺得你創造了政績,那么我的利益也要爭取多一點,大家都是“公司化思維”,豈非很正常,很公平?
所謂“信訪釘子戶”的產生也是同樣如此。相關民眾也并非一開始就是如此選擇的。隨著“花錢買穩定”的增多,相關民眾自然被誘導到相互攀比的道路上。因果關系不能顛倒。高漲的地價和房價主要不是普通民眾推動起來的,但自然會提升相關民眾的補償的期望值。
在這些問題上,與其說是“有什么樣的人民,就有什么樣的政府”,倒不如說是“有什么樣的政府行為方式,就有什么樣的民眾行為方式”。為什么公司化思維嚴重的領域,和民眾的矛盾往往格外尖銳?眾所周知,雖然地方政府已經基本上不再直接興辦控制企業,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卻有在招商引資、土地征用等方面介入經濟活動的沖動。隨著稅收、土地、環境等方面的法律、政策日益統一和規范,尤其是落后地區要提升GDP和財政收入,越來越多地出現違法現象,越來越多地需要民眾承擔代價,簡而言之就是要突破一切束縛。所以,“慧昌”也很自然地批判所謂“刁民”。
最近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河南省教育廳9月6日下發通知,要求河南省中職高職學校組織、動員學生去富士康頂崗實習,以保證富士康集團正式落戶河南,年內批量投產后有充足的高素質員工隊伍。隨后,部分學生向媒體反映,所在學校強制他們前往富士康實習,并以不發畢業證或退學相威脅。如果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的公司化思維發展到極端,不知道還會有什么事情發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化思維的背后雖有廣大干部發展經濟的辛勤汗水和心血,但也掩蓋著一些痼疾。地方財政收入除了保基本運轉,很難有余力做其他事情,建設這一塊不靠土地收入去撬動資本不行,但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和日益積累的財政風險也是事實。一些地方政府的公司化思維,不僅日益和民眾產生矛盾,也日益和改革取向柑障。在改善民生、控制高房價、依法行政等這些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的公司化思維日益成為一種阻礙而不是正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