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立軍
(浙江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紡織工業是我國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重要支撐。浙江作為 “紡織大省”,應大力調整、振興、提升紡織工業,實現打造“紡織強省”的目標。
1.產業集群優勢。浙江紡織工業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產業集群。例如,紹興、蕭山的化纖織造業,杭州、寧波、溫州的服裝業,諸暨、義烏的襯衫和織襪業,嵊州的領帶業,海寧的經編業等。目前,全省擁有經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認定的紡織產業集群31個,占全國總數的近三分之一。集群企業可以共享交通運輸、水電供應、信息通訊、商業服務等基礎設施,同業競爭和信息交流使得集群內各企業的學習意識和競爭能力不斷增強,獲得技術管理和創新的規模經濟優勢。
2.專業市場優勢。浙江擁有許多紡織服裝類市場,如柯橋的中國輕紡城市場、錢清輕紡原料市場、諸暨大唐輕紡原料市場、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等。義烏的中國小商品城市場上的紡織品、服裝、拉鏈、飾品 (采用了大量的紡織品原料)等的銷售額約占市場銷售總額的50%以上,成為浙江紡織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的重要平臺。
3.人力資源優勢。紡織工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使浙江的紡織服裝產品的生產成本大大低于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具備明顯的價格競爭優勢。同時,浙江紡織業在長期發展中培育了大量精明能干的民營企業家、眾多掌握熟練生產技能的紡織工人和優秀經營管理人員。
4.體制機制優勢。浙江紡織企業以民營為主,體制機制靈活,對國內外市場形勢變化的覺察和應變能力較強,這可從應對金融危機的效果上作出判斷。據杭州海關統計,2009年1-2月,浙江省國有企業出口紡織品服裝額同比下降27.8%;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紡織品服裝額同比下降19.1%;而同期全省私營企業出口紡織品服裝額同比下降幅度為12.4%,出口額約占全省紡織品服裝出口總值的49%。
1.要素供給趨緊。土地方面,浙江陸域面積僅10.18萬平方公里,經過多年的發展,產業規模擴張所需的新空間明顯不足;原料方面,棉、毛、麻等天然纖維及化纖原料等主要依賴進口或從國內其他地區調入,價格波動幅度大;能源方面,省內基本不產煤炭、石油,主要從外省調入或進口,價格呈上升趨勢;此外,水、電供應也日趨緊張。
2.自主品牌缺乏。長期以來,浙江的紡織服裝產品以中低檔為主,雖有不少國內知名的服裝品牌 (如寧波的雅戈爾、衫衫、羅蒙,紹興的恒柏、步森,義烏的浪莎、夢娜等),但仍缺少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許多企業只能走貼牌生產之路,以 “跑量”為主,賺取微薄的加工費。
3.經營水平較弱。浙江紡織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自身實力和利用外部資源的能力比較弱。由于許多企業從外貿出口起步,形成了重制造、輕營銷的發展模式,缺乏分撥、物流、銷售、售后服務、品牌推廣等一系列增值環節的運作能力,大部分紡織企業尚未建立適應 “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高品質”要求的快速反應機制。
4.創新能力不足。浙江許多紡織企業歷來非常重視引進國外先進生產設備,目前全省紡織裝備在整體上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陷入了 “一流設備、二流技術、三流產品”的尷尬局面。新纖維的研發、中游的染整和后處理等環節較為薄弱,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功能性面料及高性能紡織機械的研發能力亟待提高。
1.國內紡織服裝產品的消費潛力巨大。以衣著類消費為例,目前人均纖維消費量為15公斤左右,與發達國家人均30-40公斤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從家用紡織品來看,隨著新居數量的增長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平均每戶有10-20公斤的潛在消費量。
2.消費層次提升有助于紡織工業升級。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不僅帶來衣著消費支出的增加,而且刺激人們對高檔和個性化產品的追求。出口到歐美的紡織品配額取消后,浙江紡織品服裝的國際市場將進一步擴大,但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更為挑剔,這些都將促使浙江紡織企業不斷提高產品檔次、加快創新升級步伐。
3.紡織工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針對紡織工業的扶持政策,包括上調出口退稅率、暫停加工貿易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等,國務院也發布了 《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及 《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細則》,從而為浙江紡織工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金融危機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對人們的消費結構和習慣產生了 “土豆效應”,即消費者由于收入水平的下降而舍棄高端奢侈品,轉向中低端產品,并導致對后者的需求上升[1]。浙江紡織產品物美價廉,盡管2008年的全球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總額分別較上年下降了13.68%和10.31%,浙江卻依然保持了19.76%和16.05%的增長速度 (全國為15.35%和4.10%)。可見,我們既要正視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不能盲目樂觀;同時也要保持信心,迎難而上。
金融危機在帶來困難的同時,也為浙江紡織企業提供了諸多的發展機會。金融危機使國際市場資源產品價格大幅下跌,這不僅降低了浙江紡織企業的生產成本,而且為其突破生產要素的瓶頸制約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金融危機為浙江紡織企業開展跨國并購等創造了良好機遇,它降低了并購的經濟性和政治性風險,而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則為企業的海外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浙江紡織企業應積極主動地到境外投資建設生產基地、構建營銷網絡等,以規避貿易壁壘和摩擦,獲取豐厚的渠道利潤。另外,金融危機還迫使一些國際知名大企業紛紛裁員,這也為浙江紡織企業引進 “轉型升級”所急需的高層次人才提供了大量機會。
紹興縣是浙江紡織工業發展的典型,被譽為 “托在一塊布上的經濟強縣”,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的紡織產業基地。柯橋的中國輕紡城是目前亞洲最大的輕紡專業市場。鑒于紹興縣紡織工業對了解全省紡織行業發展情況的典型意義,本課題組于2009年3月在紹興縣向中國輕紡城市場經營戶及相關紡織工業企業發放調查問卷8500份,回收6220份,有效問卷6085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對中國輕紡城市場而言,紹興縣的現代化紡織產業集群為其提供了物美價廉的產品,有力地保證了市場的競爭優勢。對紡織集群企業而言,市場的持續繁榮匯集了大量產、供、銷信息 (包括產品的質量、性能、價格、供求等),并快速、低成本地傳遞至企業,促使本地紡織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和市場布局、深化專業分工、推動產品創新升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紹興縣有34.3%的紡織企業以中國輕紡城市場為主要銷售渠道 (如表1所示),53.1%的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營銷網絡,15.7%的企業采取國內代理、境外代理的營銷方式;分別有65.5%和35.2%的市場經營戶認為,紹興縣紡織業的主要優勢是擁有全國最大的紡織市場和完善的紡織產業鏈 (如表2所示)。

表1 紡織工業企業銷售渠道

表2 紹興縣紡織業發展優勢的調查結果
盡管遭遇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但多數市場經營戶和紡織工業企業對紡織工業的發展依然充滿信心。41.7%的市場經營戶和59.4%的紡織工業企業認為,紹興縣未來的發展應該依靠現代化的紡織工業;44.6%的市場經營戶和39.3%的紡織工業企業認為,紹興縣未來的發展應該依靠中國輕紡城市場的持續繁榮 (如表3所示)。對于紹興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建設 “國際紡織之都、現代商貿之城”的總體目標,分別有91.7%的市場經營戶和87%的紡織工業企業表示完全贊同或比較贊同。

表3 紹興縣未來發展的依托因素調查結果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紹興縣紡織工業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它們反映了全省紡織工業的共性問題,主要是:(1)產品檔次較低。中國輕紡城市場內經營的紡織產品63.3%屬于中低檔,中高檔為33.5%,而高檔產品僅占3.2%;紡織工業企業中,生產中低檔紡織產品的企業占了75.4%,生產中高檔紡織品的企業占23%,生產高檔產品的企業僅占1.6%。(2)競爭手段單一。經營主體主要還是憑借低廉的價格獲取競爭優勢,以 “薄利多銷”的方式求得數量型效益。分別有54.9%的市場經營戶和45.9%的紡織工業企業認為紹興縣紡織工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低價競爭。(3)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先進國家和地區紡織企業的R&D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5%,而紹興縣有31.8%的企業R&D投入在1%以下,33.2%的企業R&D投入在1%-2%,僅有5.4%的企業R&D投入超過5%。(4)自主創新能力較低。分別有46.1%和35.0%的企業主要通過購買新設備和仿制新產品來獲取新技術。由于重引進、輕管理而陷入了 “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怪圈,許多企業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在工藝技術上處于仿造追隨狀態。(5)缺乏品牌優勢。58.3%的市場經營戶沒有自主品牌,其中25.9%的市場經營戶不打算培育自主品牌;64.8%的紡織工業企業沒有自主品牌,其中28.7%的企業不打算培育自主品牌。由于缺乏品牌,許多企業長期囿于以量取勝的同質化、粗放型發展方式。(6)國際市場勢力①市場勢力(Market Power)指單個或一組聯合的廠商的一種價格影響或價格加成能力,即廠商將價格提高到完全競爭水平之上,同時價格上漲不會帶來大部分銷售額的喪失。不明顯。2008年,39.4%的紡織企業出口額較上年增加,但出口利潤卻減少;35.8%的紡織企業出口額和利潤雙雙下降;出口額和利潤均增加的紡織企業數占比為20.5%;出口額減少但出口利潤增加的紡織企業數僅占4.3%。盡管一些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后生產規模已成倍增長,但利潤空間卻不斷受到擠壓,陷入了 “貧困化增長”的陷阱。
浙江是紡織大省,但還不是紡織強省;紡織工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總體上還不夠強,產業結構升級不夠快,品牌優勢不突出,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制約明顯。
非政府組織 (行業協會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與政府、企業一起,并稱為 “現代社會三大支柱”。一個發達的行業協會體系是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2]。發達國家行業協會的實踐證明,在處理國際貿易摩擦中,行業組織比政府部門更易發揮作用。因此,建議省委、省政府和各級地方黨委、政府進一步出臺支持紡織行業協會、經營戶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發揮自身作用和規范化發展的具體性政策、意見、辦法,采取委托管理等方式賦予其更大的自主權。紡織工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對用工、土地的需求較高,應充分考慮其就業人數多、社會貢獻大的 “民生產業”特性,在員工宿舍用地、城鎮土地使用稅、社會保險基金繳費、就業補貼、勞動合同糾紛處理、應對匯率波動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扶持和幫助。
目前,浙江許多紡織集群企業交織而成的 “網絡”屬于一種靜態網絡,它基于傳統的人際關系,企業間聯系較為松散無序、資產專用性程度較低、企業間合作半徑小,主要依靠 “靈活專業化”、無意識的外部經濟和低工資獲得競爭力[3]。這種建立在低要素成本之上的競爭力缺乏持久性,一旦出現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區,競爭優勢就會削弱。因此,必須推進集群企業之間形成長期穩定的協作關系,向有意識的緊密合作、集體學習 (互動學習)和創新氛圍濃厚的動態網絡演進,獲得基于產業集群持續創新能力的競爭優勢。大力開發功能性、產業性等新型纖維,努力突破印染后整理這一薄弱環節,提高面料的質量檔次。扶持家用紡織品及產業用紡織品兩個子行業的發展,尤其要重點發展土工合成材料、汽車內飾材料、簾子布、工業過濾材料、醫用衛生材料等。做強做大高性能紡織機械研發制造業,尤其是高性能印染機械,可將紹興縣、諸暨市、嵊州市、新昌縣等具備較好基礎的縣 (市)作為重點扶持對象。
浙江紡織企業集群化發展特征明顯,且往往與專業市場相伴而生。今后,應進一步推進兩者互促共進,構建更為有效的聯動發展機制,從而發揮產業集群的供給積聚效應所帶來的商品多品種、低價格優勢,使專業市場的交易規模不斷擴大,交易效率不斷提高;同時借助專業市場的需求集聚效應,促使產業集群的產品需求不斷增長,規模不斷擴張,產業鏈不斷延伸。要強化專業市場的信息集散功能,建立制度化、智能化、自動化的信息收集、篩選、整理、發布平臺,專門面向紡織產業集群的信息發布和回饋渠道;在專業市場內定期舉辦系列采購會、團購會等活動,將紡織集群企業的個體弱議價能力轉變為群體的強議價能力。與此同時,鼓勵和扶持更多紡織集群企業在專業市場內設立展銷點,參加各類展會活動和創新創意設計大賽等,共同參與相應專業市場的品牌推廣和商務推介活動;在參加其他展會尤其是國際知名展會時,充當本地市場的招商、宣傳媒介,實現“走出去”與 “引進來”的真正結合。
企業品牌的培育和創建需要長時間、持續性、大規模的人、財、物投入,而浙江紡織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實力有限,單個企業培育自主品牌難度很大,即使有一定品牌經營基礎的骨干企業,也面臨著品牌國際化的艱巨任務,難以形成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抗衡的競爭力。鑒于此,在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自主品牌的同時,要更加重視通過集體創牌,打造和提升可供廣大中小紡織企業共享的區域品牌、行業品牌。紡織企業和相關服務業分布密集的地方,政府應將紡織區域品牌、行業品牌建設當作一項重要的公共工程,投入專項資金進行媒體宣傳和公關活動,并安排專門機構負責實施。要將區域、行業當作企業,把區域、行業的未來當作產品來經營[4]。借助區域品牌、行業品牌的影響力,著力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擁有自主品牌、核心競爭力強的紡織大企業大集團,并以其為龍頭,通過生產分包、戰略聯盟、技術合作、組建虛擬企業等途徑,組織和帶動一批配套型的中小紡織企業發展。與此同時,培育更多 “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的紡織企業,形成 “大、中、小”企業共生共榮的產業組織結構。
推動浙江紡織工業的 “服務化”。進一步鼓勵與紡織工業相關聯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尤其要推進為紡織工業和專業市場配套服務的現代化物流園區、貨運場站、倉儲設備等方面的建設,有針對性地開發、引進、完善全省統一的紡織工業現代物流信息和管理系統。利用浙江現有的知名行業網站資源 (如阿里巴巴、全球紡織網、中華紡織網等),推動省內紡織產業集群、專業市場內電子商務的發展。以中國輕紡城網上交易市場、嘉興繭絲綢網上交易市場等為重點,有計劃、有重點、分層次地推進全省紡織服裝類專業市場的信息化、網絡化改造,扶持一批紡織服裝類行業門戶網站做大做強。在紹興縣、海寧市、諸暨市、嵊州市、義烏市等紡織產業集聚區,設立專門的紡織工藝技術與人才交流市場,爭取成為全國紡織工藝技術和人才的集聚、交流中心。同時,大力扶持與紡織工業相關的法律、咨詢、評估、廣告、策劃、經紀代理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一要大力推進出口市場多元化。通過組織專家、企業主、外貿經銷商等定期聯合研討,篩選出適合浙江紡織工業特點的國際出口市場進行重點開發。例如,近年來東南亞各國紡織工業發展勢頭迅猛,其紡織產業鏈與我國紡織工業聯系日益密切,浙江紡織企業應深入研究該地區紡織業發展的特點和趨勢,積極主動做好擁有比較優勢的化學纖維、面料等上游產品的配套供應。二要優化貿易內容和方式。在發展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同時,大力提升相關服務貿易和紡織機械的比重,尤其是印度、巴西、印尼等快速崛起的紡織大國,對高性能紡織機械和相關服務的需求很大,浙江在這方面已有較好基礎,今后應著力開拓上述國家的市場。三要處理好進口、出口和轉口貿易三者的相互關系。在大力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密切關注國內市場,著力培育和做大紡織服裝產品進口及轉口業務,使浙江不僅成為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大省,而且成為國際紡織服裝產品進入國內和轉口貿易的重要基地。在深度嵌入國際紡織產業鏈的同時,提升對國際紡織服裝產品銷售網絡的控制力。
[1]諸建芳.“土豆效應”利好中國出口 [N].第一財經日報,2009年4月14日.
[2]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義烏市行業協會改革與發展引發的思考[EB/OL].http://www.sdpc.gov.cn,2007年8月6日.
[3]姚先國,朱海就.產業區 “靈活專業化”的兩種不同模式比較——兼論 “特質交易”觀點 [J].中國工業經濟,2002,(6).
[4]郭海清,申秀清.我國區域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J].北方經濟,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