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放

展望未來,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有三種前景:一個是領導自覺主動逐步改。由小改進而中改、大改;一個是不自覺被動逐步改;再一個是只在口頭上講改,實際上不改或只限刊、改。
我國政治體制的弊病主要來自于蘇聯,再加上我國傳統君主專制體制的影響。蘇聯政治體制的弊病主要表現在什么地方?筆者認為就是“權力過度集中”。有人認為蘇聯政治體制是高度集中,這種說法不準確。“過度”和“高度”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在特殊情況下,如在一國建設社會主義條件下,在戰爭條件下等等,政治權力應適度集中,甚至高度集中,但是過度集中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弊病。蘇共中央總書記斯大林從1924年列寧逝世后全面執政,到1953年逝世,實際上形成了10個政治體制,我用10句話50個字來概括:個人集權制、職務終身制、指定接班制、一黨專政制、以黨代政制、等級授職制、官員特權制、控制選舉制、消滅異己制、監控干群制。這10種體制對其他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具有普遍而深遠的國際影響,有的國家還加碼,改革難度很大。1986年9月29日鄧小平在同波蘭黨政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談話時就明確指出:“我們兩國的政治體制都是從蘇聯模式來的”,“我們現在提出政治體制改革,是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決定的”。
回顧歷史,30年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在前10年邁出兩大步,但是又兩次停步不前;近20年來又在三個方面(黨內民主、黨際民主、人民民主)各邁出較多小步,取得了不小成績。
第一次邁出大步是起始于1978年11月一12月的中央工作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大步發展了黨內民主,打破了“兩個凡是”和個人專斷。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路線。我國是以政治體制改革領頭來帶動經濟體制改革的。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同志講話,提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問題,強調要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遺毒、改革權力過度集中的領導制度,這是要大抓狠抓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可惜這年年底發生了波蘭團結工會事件,使領導人顧慮政治體制改革可能會導致政局不穩、激烈動蕩,開始放慢步伐。
1982年召開的十二大修改《黨章》的草案中提出領導人要有年齡、任期限制,黨代會在相隔5年之中先增開一次會議,再過渡到年會制和常任制,設立能監督中央委員會的中央監察委員會等規定,結果都未獲通過。在十二大通過的《黨章》中,最后只是籠統地規定“任何領導職務都不是終身的”,至今《黨章》還是這么寫。黨的全國代表大會至今仍然是每5年召開一次。
第二次邁出大步是起始于1986年6月鄧小平的講話,到1987年10月十三大后付諸實踐。但是到1989年戛然止步。鄧小平為何在1986年6月又提出政治體制改革呢?因為經濟體制改革向商品經濟發展。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現象增多,黨政機關權力過度集中。妨礙經濟體制改革正常、健康發展。所以鄧小平當時指出: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不會成功,政治體制改革的首要關鍵是黨政分開。1987年7月1日,《人民日報》頭版重新發表鄧小平1980年8月18日的講話,這是很不尋常的舉措。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專門講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從黨政分開、依法治國等七個方面著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會后取消中央各部委的黨組,高等學校試行校長負責制,工廠實行廠長負責制,黨委只起監督與保證作用。1989年以后,各部委黨組又恢復,企業中出現書記是核心、廠長是中心的說法。高校等事業單位都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首長負責制。
1989年6月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經1992年的十四大、1997年的十五大、2002年的十六大、2007年的十七大,都提出要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但是只在黨內民主、黨際民主、人民民主三方面邁出很多小步。如黨內頒布了很多加強監督條例、實行黨代表任期制,兩個民主黨派與無黨派人士任正部長,加強與民主黨派協商,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制定一系列法律。擴大農民的選舉權,加強推進基層民主建設。實行村民自治,加強民族區域自治等等,應該說這20年來在這三個方面都邁出了很多小步,成績是顯著的。但是我國政治體制的主要弊病、根本弊病、三大民主問題(黨內民主、黨際民主、人民民主)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展望未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有三條思路、三個方案。第一種是保守的方案,以維護穩定為由,維護蘇聯過度集權模式的政治體制,反對突破蘇聯模式,只在現有體制內進行細小的改革。第二種是過急的方案,即走西方式三權分立、多黨平等競爭之路。這是主張在體制外進行大改革。第三種是不“左”不右的中庸之道。筆者認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不僅要繼續碎步前進,而且還要加快改革步伐,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但是必須盡快從體制內由三小步邁出三中步、再邁出三大步。這樣才能取得政治體制改革全面成功,從而促進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所謂中改,在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方面就是各級領導人應由差額民主競選產生。在多黨合作(黨際民主)方面要多選拔其優秀人士擔任正職領導職務。所謂大改就是:實行黨代會年會制和常任制,建立能監督各級黨委的監督制度;制定《政黨法》,進一步壯大民主黨派力量并提高其參政地位;實行黨政分開。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層民主制度和區域自治制度。可以說“不積跬步(即小步、半步),無以致千里”。在當今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民主共和浪潮席卷全球的態勢下,只積跬步,也難以致千里,老是只邁出小步,是跟不上新時代潮流的,而且遲早會被不可阻擋的民主浪潮所淹沒。蘇聯東歐的劇變已是明訓,切不可等閑視之。
展望未來,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有三種前景:一個是領導自覺主動逐步改,由小改進而中改、大改;一個是不自覺被動逐步改;再一個是只在口頭上講改,實際上不改或只限于小改,最終會引起社會動蕩動亂。蘇聯東歐國家就是因長期高壓貽誤政治體制改革而遭致失敗,長期的“左”必然導致后期的右,不從體制內進行改革,最后只能被迫去進行體制外的改革。如果不能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最后可能實現資本主義民主。當今世界,民主浪潮浩浩蕩蕩,可謂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是鐵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