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 譚華
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王開義
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劉忠強

實踐證明,加強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研究,對于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推動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目前處于經濟轉型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需要不斷改進與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正處于一種新舊交替和過渡階段,面臨一系列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較低,因此,深入探討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構建科學、合理、可行、有效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迫切需要,也對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以政府推廣機構為主體的農業推廣體系存在著科技推廣機制不活,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等問題。如何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服務類非政府組織的優勢,對補充完善我國現有農業推廣體系,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跨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著重分析非政府單位為主體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在我國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中,大批農業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在成果轉化過程中出現了眾多形式各異的模式,對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廣大農民致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由于農業科技成果自身的特點,政府投資主導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是我國當前的主要形式,在成果轉化過程中起重要的引導作用。但是,農業科研、教育部門、農業企業、農業科技園、農村合作組織、農民技術協會、科技特派員和外資合作等非政府單位主體,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多種以該類主體為主導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已脫穎而出。
隨著中國科研體制的不斷改革,許多科研機構逐步走向市場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科研機構主動將其科研成果推向市場,走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步伐。在無形當中,科研機構便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主體的一部分。目前,農業科研機構主導型的轉化模式正處于不斷壯大的過程中,而且采取的轉化手段也逐漸多樣化,主要有以下形式:
(1)“農業科研、教育部門+私人企業”模式
通過與私人企業合作,農業科研、教育部門可獲得資金支持,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企業也可從科技成果轉化中得到效益,實現雙贏目標。
案例分析:天津市黃瓜研究所與私人企業的合作
天津市黃瓜研究所是國內唯一以黃瓜為研究開發對象的農業科研機構,該所針對國內黃瓜生產、加工、儲藏、外銷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試驗和開發研究,以黃瓜優質、抗病、豐產和生態育種、加工育種為主攻方向,先后育成津研牌、津雜、津春、津優牌系列等23個黃瓜配套品種,獲國家、部(市)級獎勵15項,現抗病,豐產配套津研系統黃瓜播種面積占全國露地栽培面積的80%,年創社會經濟效益6億元以上。寧陽縣農民張加田以天津黃瓜研究所為依托,自辦了“光和種子公司”,由天津黃瓜研究所提供種子和技術,生產的黃瓜由天津研究所包銷。該公司2000年擁有固定資產800多萬元,常年安排蔬菜種子基地1萬多畝,加工、經銷黃瓜等蔬菜種子40多萬公斤,實現收入近2000萬元,并帶動10萬農戶共同富裕。
該模式是科研機構和農業企業合作,企業出資建設良種繁育基地和發展良種有關產業,科研機構提供技術服務和市場服務。對于一些高效農業,特別是科技含量比較高的農業產業,此類模式能夠極大發揮資本對利潤特有的敏感,吸引社會資金進入此領域,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2)“農業科研、教育部門+科技示范戶+農戶”模式
該模式源于國有農業科技機構服務于經濟建設、服務于市場需求的轉變,使農業科技和農民對農業技術的需求結合起來,按照技術需求進行技術研發,建立“需求型”科研模式,以實現經濟效益增長為目標,實現農業科技的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均衡。
案例分析:北京市平谷區的大桃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平谷區依托獨特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以大桃為特色產品的果品生產,279個自然村中有168個行政村以果品生產為基礎產業。平谷大桃產業依托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多所院校及科研院所,與他們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專家經常在平谷大桃基地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工作,為平谷引進蟠桃、油桃和白桃系列新品種20余個,發展優良品種2萬畝,普及實施優質高效新技術7項。2007年,大桃種植面積22萬畝,占果樹總面積的40%以上,大桃總產量達1.7億公斤,占果品總產量的65%以上,占北京市大桃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全區大桃總收入達3.04億元,山區、半山區15萬農民人均果品收入3300元。
這是一種在充分考察市場條件的前提下,以當地資源優勢為基礎,確定主導產業,引進先進技術成果,并與傳統技術組裝配套,實驗成熟后進行的有效的模式。該模式以技術依托單位作為技術保障,通過建立有效的技術服務體系、完善資金投入體系、強化人員培訓,實現科技成果有效的轉化和推廣。
(3)“農業科研、教育部門+地方產業項目”模式
通過融入區域產業項目,農業科研、教育部門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特別是良種、良法進行推廣,取得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這種模式有多種形式:一是與地方合作建立良種繁育基地;二是與地方合作建立科技園,即所謂的“院地聯營型”。
案例分析: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唐河縣的“院地聯營”
1996年年初,唐河縣同中國農業科學院簽訂協議,由農科院派專家對傳統產業進行育種、生產、加工“一條龍”式技術承包,唐河縣財政每年拿出300萬元用于科技和向科研單位購買新品種、新技術。在中國農科院專家幫助下,唐河引進了29個新優梨品種進行對比試驗,篩選出了果實套袋、滴灌病蟲防治等多項技術組合,建成高標準梨園10萬畝,市場供不應求。在專家的幫助下,唐河還對無籽西瓜、種子、黃牛飼養等產業進行大規模改造。經過幾年努力,唐河形成了以西瓜為主的瓜菜業、以黃牛為主的畜牧業和以優質梨為主的林果業三大主導產業,成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該模式主要是以實驗基地為基礎,由科研教學單位和地方合作投資興建、共同開發,前者把取得的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直接轉化植入后者的生產力,形成科學技術與生產過程的有機結合,使農業高新技術得以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在“院地聯營”型中,雖然研究和生產分屬兩個獨立行為的主體,但由于共同的經濟利益,即對項目的開發研究和成果應用的共同投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從而保證了農業科技園建設和生產過程的正常運行。
此類農業技術企業一般是帶動農村經濟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包括以農產品為加工原料的企業及經營生產資料的企業等。由于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所以比較注重經濟效益。為了降低風險,企業往往把工作范圍向技術研究乃至基礎研究階段推,是典型的企業提前介入研究模式。
案例分析:廣東溫氏集團主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廣東省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溫氏集團”)是一個集飼料生產肉雞、家禽育種、生物醫藥等一體多元化、跨地區發展的科、工、貿綜合性企業集團,現有員工5000多人,與公司合作的農民達1.4萬多戶。公司在與農民合作的過程中,為農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成為農業技術轉化的主體,主要體現在:在產前環節向農戶提供優良品種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方法以及市場信息和資金的幫助,與此同時,農戶承諾按公司要求生產和交易產品,公司處于主導地位,它決定農戶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和怎樣生產。在產中環節,農戶從領取公司的雞苗、支付適當的定金起,接受公司的服務均采取記賬的方式。溫氏集團在一定區域范圍內設立一個服務中心,為每20~30個養雞戶安排一個聯絡員,由此形成了一個全方位的服務網絡。針對農戶的需求,公司及時派員或聘請專家適時解決,掛靠戶的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在產后環節,主要是公司收購農戶的成雞,并進行加工處理。
該模式中,經費由企業自身負責籌措,多以市場前景好、效益高、可迅速轉化的新技術為主。企業通過為農戶提供產前和產后的技術、資金和市場服務,與農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重要的是帶領農民進入市場,緩解了農民小規模生產和社會需求的矛盾,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農業科技園區一般由政府牽頭,為科技成果的進一步開發創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解決科技成果中試放大和工業性生產試驗基地問題。從運行機制看,有政府主導的,也有企業建立的,主要有如下8種類型: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模式、工廠化高效農業示范區模式、持續高效農業示范區模式、現代農業示范區模式、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新科技示范區模式、省、市級農業科技園區模式、農業科技示范場模式和私人企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模式。下面以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模式為例,介紹農業科技園主導模式的特點。
案例分析:陜西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該區由10個科教單位及其試驗基地作為園區的主體,常年開展以小麥育種、旱作農業、節水灌溉、水土保持等多領域研究與開發;同時,建立試驗基地、生產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初步形成良種、生物農藥、新型飼料、專用肥、節水灌溉設備、植物生長調節劑等13個主導產業。這種形式有利于產、學、研結合,試驗、示范、應用結合,研究、開發、生產結合,對加速農業高新技術研究及其成果的轉化有重要意義。
該模式通過高新技術與常規技術、傳統技術組裝集成,依靠資金、技術、智力的密集投入,充分利用現代農業設施和工程設備,在有限的農業資源上充分利用光熱氣候和生物潛能得到很高的產量、優良的品質和較高的經濟效益,促使農業由“資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轉變,使包括科技成果在內的各種農業要素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經營,也使科技成果更好的和各種農業要素進行結合,增加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
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技推廣和服務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協會在推廣與普及農業技術方面顯示了極大的優越性。一方面,植根于農民之中的專業農協將以往被動的技術推廣模式變為主動,大大提高了新成果、新技術的普及速度。另一方面,該類服務機構彌補了政府服務供給不足的缺陷,其內部管理通常按照合作社原則來安排,服務的重點是經濟作物,服務的環節是產前和產后的合作服務,有明顯的專業特征,一般以一種專業產品為主開展系列服務。
案例分析:邯鄲市臨漳縣的兔業專業服務協會
該協會成立于1995年,旨在良種供應、市場信息、飼養管理、商品兔管理等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為養殖戶提供系列化服務。專業服務協會由從事獺兔的生產、加工、經營的單位和農戶自愿參加,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實行組織會員制、服務合同制,充分體現了“俱樂部”產品性質的技術服務形式。兔業專業服務協會通過多層次、全方位服務,使全縣獺兔產業已經成為一種由加工、流通企業為龍頭、會員與市場緊密相接的經營體制。專業服務協會在發展獺兔養殖業、完善產業鏈條、增加農民收入中發揮了其他組織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種模式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組織不規范、缺乏資金、農民科技理論水平較低等。但作為一種農民自發的農業轉化模式,說明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應該積極鼓勵發展并給予扶持。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形成農村資源優勢向城鎮轉移的“吸納”機制和城市科技資源帶動農村、反哺農業的“擴散”機制的有效途徑。科技特派員制度從政策上鼓勵科技人員以資金入股和技術入股等形式開展有償服務,支持他們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雙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大大增加了農民對使用新技術的信賴感,在實踐中提高科技與農業的結合效果。

案例分析:湖南臨湘市科技特派員,八種模式服務“三農”
湖南臨湘市2005年開始組織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圍繞八大產業,先后共選派了38名科技特派員。這些特派員大膽探索,在實踐中形成了服務“三農”的八種模式: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互利雙贏;帶頭創辦各類實體,彰顯示范帶頭作用;依托技術協會,擴大輻射效應;加盟農業龍頭企業,促進優質農產品產銷兩旺;辦好示范服務基地,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與農技服務公司合作,形成農技推廣市場化機制;組建科技專家服務團,“戶”聯網上為民解憂;面對面培訓與媒體傳技相結合,開拓農技服務新路子。在組織特派員搞好技術培訓的同時,市農業局、科技局聯合在臨湘電視臺主辦了“湘北農技之窗”專欄節目,每周播出一期,每期都由一名科技特派員進行專題講座或接受現場采訪報道,播出的內容包括農業科技信息、病蟲防治預報、新成果、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等。
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實質是把科技、知識、資本、管理等生產要素相結合,構成以科技為原動力的農業生產、發展體系,把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有效導入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科技特派員制度密切了基層干部和群眾之間的關系,是聯結國家政策與農村實際的紐帶。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推行,極大的促進了科技轉化步伐,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是對現階段我國以政府推廣機構為主體的推廣體系的一種有效補充。
“外資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國外跨國企業+中外合資企業”模式和“中外企業、政府國際合作+科技示范農村(戶)”模式等。
案例分析:孟山都公司+中外合資公司主導的成果轉化
孟山都公司創建于1901年,該公司目前擁有世界上許多最先進的生物科學技術,其生產的轉基因農作物基本壟斷了全球轉基因市場。1996年11月孟山都公司與河北農業廳下屬的河北省種子站以及美國岱字棉公司合作成立了第一個生物技術合資企業—河北及西北冀岱棉種技術有限公司,第一次將保齡棉棉種帶入了中國市場。在成功引進轉基因棉種之后,棉農的種植成本降低了大概20%左右,安全性也有了顯著提高。在該模式中,中外合資企業實際上是跨國企業在中國的代理公司。
此外,孟山都公司還與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中心、國際礦業公司以及加拿大國際發展機構共同在河北省永年縣陳劉營村建立了可持續農業示范村。孟山都擁有一套完整的農業技術先進方法,提出了“農民第一”的概念,采用科學的調研方法,在深入農戶為農民召開討論會,對項目進行進度檢測等方面工作都做得非常細致。農民收獲很大,并且在觀念上也得到了改變,獲得了許多先進的種植經驗。
科技成果轉化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國以政府推廣機構為主體的農業推廣體系存在諸多問題。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服務類非政府組織的優勢,補充完善我國現有農業推廣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完善傳統農技推廣服務組織,強化技術培訓機構及各種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學會等群眾性組織建設的同時,應當加強包括各種技術咨詢服務機構、農業技術開發公司等各種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介組織的同步發展。
但是,由于大多數農業科技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典型特征等自身特點,政府投資主導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仍然是當前的主要形式,多種形式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組織尤其是科技特派員模式是當前和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我們必須在繼續發揮我國傳統農業推廣機構功能的基礎上,鼓勵農業科技服務類非政府組織的發展,鼓勵農村基層專業技術協會、農業合作社發展,推廣科技特派員、專家大院、農村協調員等農村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模式,鼓勵農業適度規模化,推進農村信息化,倡導產學研合作,多層次、多角度滿足適合中國小農耕作對農業技術成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