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安徽省地稅部門通過完善社保費征繳,奠定了社保基金運轉步入良性軌道的基礎,最大限度滿足了百姓應對生、老、病、殘、失業之需,撐起了民安“保護傘”。
2010年1月21日,安徽省政府致信安徽省地稅局,稱在金融危機沖擊下,“2009年全省社會保險費收入達到328.7億元,……為全省社保基金安全穩定運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實現了保收入增長和保企業發展的雙豐收”,對此予以祝賀與褒獎。
這并不是安徽省政府第一次因社保費征繳向安徽省地稅局發去賀信。從1998年接手社保費征繳以來,安徽省地稅局先后六次被安徽省政府以賀信的方式表彰。六封賀信不僅是對安徽省地稅部門社保費征繳工作的肯定,亦是安徽省地稅部門在12年社保征繳路上留下的一個個堅實足印。
通過梳理這些足印,會發現安徽省地稅部門是如何通過完善社保費征繳,奠定起社保基金良性運行的基礎,以最大限度滿足百姓應對生、老、病、殘、失業之需,撐起民安“保護傘”。
六封賀信中,最早一封的時間是2002年初,此時,安徽省地稅部門已在社保費征繳道路上探索了近4年。
“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果斷決策下,1998年安徽省地稅局在全國率先接手基本養老保險費征繳工作。當時,國務院的《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都還沒有頒布,安徽不僅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也是在為地稅系統征繳社保費進行探路。”安徽省地稅局基金處負責人告訴《決策》。
不過這個“螃蟹”吃得并不輕松。在當時,社保費轉由地稅系統征繳,被社會賦予了眾多期望與意義。
這首先體現在管理體制上。當時,安徽將社保費轉由地稅系統征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借此實現兩個轉變,即改差額征繳為全額征繳、改收支混合管理為收支兩條線管理。這樣不僅能杜絕‘協議繳費’等不規范辦法,減少和防止偷、逃費的現象發生,還有利于建立‘基金征收、基金管理、基金發放’三者相分離,稅務、財政和勞動保障三個相關部門分工負責、互相監督、相互制約的機制。”安徽省地稅局局長汪建國向《決策》雜志分析道,此外,地稅系統健全的征收組織機構也能有效降低征繳的管理成本。
而更大的期望則源于當時經濟社會改革的現實。據有關部門統計,從1998年到2000年的三年間,在企業改革與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全國兼并、破產企業達1800多戶,涉及職工500多萬。當時安徽亦不例外。如此大的力度,沒有社會保障作后盾解除這些職工的后顧之憂,改革不僅將難以實現,也將直接影響到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沒有足夠的社保基金,社會保障無從談起,社保基金主要來源又是社保費。

“所以,當時地稅系統征繳社保費,不僅希望借此增加社保基金的積累,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支付高峰,還事關改革的大局與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相關專家向《決策》分析道。
面對如此期望,當時走在全國前列的安徽省地稅局,肩負的責任與壓力可想而知。
1998年8月,安徽省地稅局開始負重前行,在全國第一家接手養老保險費的征繳。“為順利交接、更好完成這項工作,在此之前我們做了一系列深入的調研和準備。例如蕪湖市地稅局在接手之前,就對全市參保戶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查,而合肥市地稅局亦與財政、社保等部門組成聯合清理小組,對該市進行逐戶清理。”安徽省地稅局基金處負責人告訴《決策》。
得益于充分的前期準備,在不增加人員、不追加經費的情況下,1999年安徽省地稅局累計征繳養老保險費30.2億元,超額完成安徽省政府下達的目標要求。2000年,在養老保險費的基礎上,醫療保險與失業保險費亦轉由安徽省地稅局征繳。
2001年,安徽省地稅局“克服了繳費能力有限和支出規模不斷擴大的矛盾,社會保險費征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三項社保費征收入庫55.1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為全省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第一封賀信中,安徽省政府如此贊許道。
2002年,安徽征繳社保費63.9億元;2004年,安徽社保費突破100億元,增至103.3億元。為此,安徽省政府于2003年、2005年分別向安徽省地稅局發去賀信。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初的賀信。
在信中,安徽省政府不僅對社保費過百億表示“熱烈的祝賀”,還特意指出,安徽省地稅局“創新了稅費同征同管同查和‘五統一’的工作機制,建立了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努力探索‘一票多費’的征收管理辦法”,對此予以褒獎與鼓勵。

其實,從接手社保費征收開始,安徽省地稅部門就有意識的進行征管機制上的創新。“社保費征管與稅收征管雖然有共同之處,但又有各自的特點和不同要求。作為先行者,我們有責任在這項全新業務上積累一些經驗,創新征繳模式。”安徽省地稅局基金處負責人告訴《決策》。
在這方面,分類管理是一個典型。2002年,蚌埠市地稅局在安徽率先實行社保費征繳分類管理辦法。即地稅局聯合社保、財政等部門,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將社保參保單位劃分為A、B、C三類。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采取不同的管理辦法,這樣在征繳上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分類實行動態管理,根據繳費能力的變化,及時調整類別。
2003年,分類管理方法開始在安徽省全省范圍內推開。
與此同時,2002年宿州市地稅局針對部分單位和企業拒繳失業保險費的嚴峻形勢,認真分析研究,制定出臺了《關于實施社會保險費“捆綁式”征收的通知》,實行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和醫療保險費等同步捆綁征收,有力促進了社保費收入全面增長。
除此之外,安徽省地稅部門在社保費征繳上的創新性做法還有同步一次性征收、稅銀聯網、一票多費等等。其中,“一票多費”是對社保費征繳模式的一次重大變革。
“之所以說是一次重大變革,是因為‘一票多費’是在一張社保費專用票據上開具繳費單位應繳納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等各種社保費,由繳費單位一次性繳費。這就統一了各險種參保繳費人數和繳費基數,確保依法足額征收各項社保費,確保社保費收入能夠持續穩定增長。”安徽省地稅局基金處負責人告訴《決策》。
“所有創新的著眼點,不僅在于完善社保費征繳模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征管機制與體制,更在于增加社保費的積累,完善社保制度,讓社保制度更好的發揮維持社會穩定和諧的作用。”該負責人說道,“沒有充足的社保費,完善的社保制度也無從談起。”
在2005年的賀信中,安徽省政府寫道,這些創新“為保費依法足額征繳提供了制度保證,使我省社會保險費征繳數額連創新高,確保了各種社會保險費用的按時足額發放,為構建我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了貢獻。”
對此一個典型的注腳是,2005年,安徽省社保費征繳與支出開始改變過去收不抵支的情況,首次進入收支平衡的的良性軌道,各項社保費用按時足額發放的能力再次增強。
2008年,安徽省地稅局開展社保費征收工作的第十年,安徽省政府專門致信表示慰問。在此前后一年,安徽省政府亦先后致信安徽省地稅局祝賀。而這兩封賀信的重要原由之一是2007年,安徽社保費收入突破200億元,達到225.4億元;2009年,安徽社保費收入再上一個臺階,突破300億元,達到328.7億元。
從最初幾十億元社保費到100億元,安徽用了十余年;從100億元到200億元,安徽用了3年;而從200億元到300億元,安徽只用了2年。這其中主要因素當然是安徽經濟社會巨大的發展,但與安徽地稅部門在社保費征繳工作上默默的付出同樣分不開。
自1998年以來,安徽省地稅部門已累計征收基本養老、失業、基本醫療等6項社保費收入1550億元。“蛋糕”越做越大,為百姓撐起了一把有力的民安“保護傘”。僅就養老保險而言,據統計,2000年至2009年的10年間,安徽省地稅部門征收的養老保險費在養老基金總支出中的貢獻率逐年提高,平均為96.8%。養老保險基金從過去的“收不抵支”實現了“收支結余”。
同時,安徽社保參保對象也從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行政事業單位職工,逐步向個體工商戶、城鎮居民和被征地農民拓展。僅2009年,其全省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參保人數分別發展到626.8萬人、1447萬人、377.8萬人、317萬人、300萬人。
這不僅意味著安徽地稅部門在社保征繳擴面上取得了巨大突破,還意味著地稅部門將更多的人群納入到社保體系中來,擴大了社會保障的范圍,讓更多的人沐浴社保陽光。
從2010年開始,安徽省將全面推行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為此,安徽省地稅部門將進一步在社保費征繳上進行創新突破,理順征繳關系、完善征繳機制、建立稅費統一的征管體制。“只有社保費征繳機制完善了,社保費充足了,養老保險的省級統籌才能獲得一個堅實的推行平臺。”相關專家告訴《決策》。
而在其看來,稅費合一征管體制的進一步完善,還將為社保“費改稅”打下基礎。“地稅系統稅費合一征管體制為社保稅開征準備了組織基礎、積累了征收經驗。因為稅費一體化管理,就是在社保費征繳時依托稅收管理平臺,實現了稅費同步登記、同步申報、同步管理、同步稽查和同步考核。”有關專家向《決策》雜志分析道,“社保費征收至少在方式上與稅沒有多少區別了。”■
【鏈接】
社保費改稅聲音
如果開征社會保障稅使得社會保障基金獲得一筆固定的財政收入來源,是很好的制度。從國際經驗來看,大多數的高福利國家都有社會保障稅費制度,主要用于各種社會福利開支一種的目的稅,特別的醫療、失業福利和養老金籌資的政府收入的補充來源,從發展趨勢看,社保稅費改革并不是簡單的費改稅或者稅改費的問題,但可以肯定,開征社會保障稅是大勢所趨。社會保障稅開征宜早不宜遲,相關稅制設置應避免雙重征稅。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 戴相龍
“費”改“稅”是征納形式的轉變,過去是收費,現在改成征稅。從這個角度來看,應該說它不會增加居民的負擔。當然如果政府想增加的話,收費也可以提高,應該說如果搞的好了,從長遠來看我覺得還可以降低一點負擔,總的我認為費改稅是征收形式的問題。
“費”改“稅”之后由稅務部門征收,可以使社保資金征繳機制更科學,更合理,更規范。具體來說,像社保資金應該由稅務部門負責征收,社保部門負責發放,財政部門負責管理,審計部門負責監管,這樣可以使運行比較科學、合理,另外不會出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 安體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