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博?王金玲?張建梅?郭慶玲
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是幫助患者維護生命,促進健康的前提和保證。國內外有關護士工作壓力的研究表明,護士的職業壓力較高[1-2],近年來國內有關護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報道越來越多,護士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護士在高強度工作壓力下,如果不及時調整心態,可能會出現對工作的倦怠感,主要表現為身體疲勞、情緒低落、工作熱情下降、對患者態度冷漠、護理質量下降等,這就是“工作倦怠”現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從內蒙古8家三級甲等醫院隨機選擇1525名護士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從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期間,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共發放問卷1700份,回收有效問卷1525份,有效回收率為89.7%。收集的資料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1.2.1 問卷調查內容:調查對象的一般人口學資料、心理健康狀態、工作倦怠及工作滿意度狀況。
1.2.2 工具:心理健康狀態采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3];工作倦怠采用的是李小姝翻譯的中文版[4],包括3個方面:情緒衰竭、去人格化和個人成就感降低;工作滿意度采用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5],包括5個方面:對目前的護理工作滿意度、對同事滿意度、對管理者滿意度、對晉升和發展滿意度、對報酬滿意度。
馬詩勒(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的信度 系數 Cronbach’s α為 0.93。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的信度系數Cronbach’s α在 0.55~0.85之 間。效度測試可見心理健康狀態中人際關系因子、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中對同事、對管理者滿意度均較為穩定,說明量表的效度較高。
1525名護士中女性1465人;年齡18~60歲;工作時間1~35年;正式在編的護士占50.0%,聘用制護士占23.2%,合同制護士占26.8%;內科護士31.4%、外科32.7%、重癥監護室6.8%、急診5.6%、門診9.6%、其他科室6.4%;中專護士15.7%、大專49.2%、本科35.1%。
心理健康狀況測評采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由90項心理精神癥狀的問題組成,受試者根據自己最近1周的癥狀嚴重程度進行作答,采用1~5級評分。90項癥狀又進一步分為9個基本癥狀因子和1個附加量表。分析指標為9個癥狀因子分及總均分,臨界值總分超過160分或陽性項目數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可考慮篩查陽性。陽性項目數:單項分≥2的項目數,表示患者在多少項目中呈現“有癥狀”[3]。護士心理健康狀況與中國成人常模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把不同護齡的護士分為6組,6組之間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工作倦怠的測評工具采用馬詩勒(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量表由22個條目組成,包括3個方面:①情緒衰竭:包括9個條目,主要評價工作壓力過大引起的情緒反應。②去人格化:包括5個條目,主要評價壓力引起的對服務對象的態度及感覺。③個人成就感降低:包括8個條目,主要評價壓力引起的對自己工作的看法。馬詩勒工作倦怠量表在歐美許多國家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多種職業中使用都被證明有很好的信度、效度[6],是目前工作倦怠研究中應用最廣泛的測量工具,被稱為黃金準則[7]。從已有的大量研究來看,倦怠的3個因子反映個體不同心理側面,為此許多學者認為不能簡單地把被試個體在情緒衰竭、去人格化和個人成就感降低3個因子的得分簡單相加,來獲得一個單一的職業倦怠評價[8]。臨界值以情緒衰竭≥27,去人格化≥8,個人成就感降低≤24為標準[9]。參照李永鑫[10]提出的綜合考慮職業倦怠3個因子的方法,把各個因素的影響整合到一起,納入到職業倦怠的診斷標準中,即將被試者的倦怠程度分為4種:①零倦怠:在職業倦怠評估中,3個因子的得分都低于臨界值;②輕度倦怠:在職業倦怠評估中,某個因子的得分高于臨界值;③中度倦怠:職業倦怠評估的某2個因子的得分高于臨界值;④高度倦怠:職業倦怠評估的某3個因子的得分高于臨界值。
護士的工作倦怠體現在情緒衰竭、去人格化、個人成就感降低3個因子上,不同護齡護士工作倦怠程度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從表4可知,輕度工作倦怠以1~5年、6~10年護齡組護士居多,中度倦怠以11~15年、16~20年護齡組護士居多,高度倦怠以6~10年護齡組護士居多。
護士工作滿意度調查表包括5個因子的內容,每個因子包括5個項目,全量表共25項,每項采用1~5級評分,1~5級分別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同意和非常同意。每項按5~9分為極低,10~13為較低,14~17為中等,18~21為較高,22~25為極高,將總體工作滿意度分為5個等級,見表5。
從表6可知,每組護士工作滿意度中等的居多,工作滿意度較高的為26年及其以上護齡組。
護士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不容樂觀,不同護齡護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統計學差異,11~20年護齡護士心理問題尤為突出。分析主要原因,護士是為患者提供健康服務的特殊職業群體,不但需要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護士所承受的壓力已成為一種職業性危險。有關文獻顯示,在醫務人員中,護士的心理健康受損程度最重[11]。護士是最接近患者和家屬的崗位,所承受的來自患者及其家屬的壓力最多。工作的繁重和服務對象的不理解容易導致護士心理上的不平衡[12]。與同年資的醫生相比,護士的晉升和深造機會少,自我實現的需要不能被滿足。學歷的增高雖提高了護士的自尊感,但工作量及性質卻并未隨之而改善,現實與理想產生了矛盾,出現心理失衡[12]。




中度倦怠以11~20年護齡組護士居多,護齡5年以下的護士輕度倦怠多,個人成就感程度最低,可能是由于這一群體最缺乏社會支持。該年齡段護士的社會支持較少,已有的社會支持(父母)已漸漸脫離,而新的社會支持(穩定的同事關系、小家庭等)尚未建立;在工作中,工作經驗少,得不到同事、領導、患者及家屬的認可,因此更易有個人成就感降低傾向。本次調查中,護齡在5年以下的護士占43.1%,他們是醫院護理隊伍的主力。個人成就感降低可導致服務態度冷漠、缺乏同情心等。
本次研究顯示,護士工作倦怠中情緒衰竭分低,個人成就感降低較為突出,去人格化倦怠程度較輕。護理管理者要注意減輕護士的工作壓力,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因為這種忍耐是有限度的,終究會影響護士的工作態度。
護齡10年以下護士的工作滿意度相對較高,隨著護齡的增加,護士工作滿意度有下降趨勢[13]。國外研究[10]表明,年齡>50歲、工作滿意度低下以及工作負荷過重的護士更易于選擇離職。
護士工作倦怠現狀不容樂觀,這會影響護士的身心健康及工作滿足感,應引起護理管理部門以至全社會的重視,應從組織管理和護士個體兩方面進行綜合干預,預防或緩解倦怠,增強工作滿足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14]。
護理管理要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和諧奮進的集體力量,注重全體人員的進步。定期安排心理專家對護士進行減壓教育,組織護士在一起討論遇到的問題,互相排解,減輕壓力,提高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幫助護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進取心和責任感,利于護士更好地工作,注重培養護士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加強心理保健知識的學習,運用心理學知識,科學地進行自我心理平衡、調節和完善。
幫助護士提高心理調節能力,積極疏導不良情緒,同時要培養護士的積極情感,加強意志鍛煉,提高心理耐受力[15]。當護士感到心理壓力過重、心情憂郁時,應及時休假,調整身心狀態,以利于健康的恢復。
調節心情,保持愉悅的心情,給護士營造一種寬松、愉悅、團結、奮進的工作氛圍,培養熱情、精細、頑強、幽默的工作團隊,通過具體的心理減壓措施,如定期組織運動比賽、野外郊游、文藝表演等,放松心情,緩解壓力。
對工作量大、倒班多、危重患者多的科室實行政策傾斜,根據勞動強度適當提高護士的待遇,對工作表現好的護士給予適當的獎勵,讓護士感到勞有所值,同時也可以調動護士的積極性,同時合理調整人員結構,必要時采取輪轉制度。
[1] Rout UR.Stress among district nurse: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J Clini Nurse,2000,9(2):303-309.
[2] 方瓊,曾凡林.護理工作應激與應對.護理研究,2004,18(8):1340-1342.
[3]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5-25.
[4] 李小姝,劉彥君.護士工作壓力源及工作疲潰感的調查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1):645-649.
[5] 陳梅芳.護士工作倦怠及其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的關系研究.杭州:浙江大學,2005.
[6] Maslach C,Schaufell WB,Leiter MP.Job burnout.Annual:Review Psychology,2001(52):397-422.
[7] 王曉春,甘怡群.國外關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現狀評述.心理科學發展,2003,11(5):567-572.
[8] 卞冉,龍李榮.工作倦怠的理論與測量.人類工效學,2004,10(1):29-31.
[9] 葉志弘,駱宏,姜安麗.杭州地區護士群體職業倦怠常模與診斷標準的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8,43(3):207-209.
[10] 李永鑫.三種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較研究:基于整合的視角.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11] 林靜吟,許岸高,袁建寰,等.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可能途徑研究.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9,15(7):424-426.
[12] 張元云.病區健康教育質量管理方法探討.護理管理雜志,2004,4(8):47-49.
[13] Kuokkanen L,Lelno K,Keiena KJ.Nurse empowerment.Job Related Quality,2003,18(3):184-192.
[14] 王翠麗.護士職業倦怠相關因素及心理干預研究進展.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4B):47-49.
[15] 王雅芳.急診護理工作應激對護士健康的影響及對策.解放軍護理雜志,2002,19(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