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民 山東省畜牧協會奶業分會胡智勝 山東省畜牧獸醫信息中心侯世忠 山東省畜牧總站
建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奶業迅速發展,基本實現了從貧奶國到奶業大國的歷史性跨越,奶類產量躍居世界第三。當前,我國奶業經過連續多年高速增長后,正處于從單純的數量擴張向整體優化結構轉變、全面提高產業素質和競爭力的關鍵時期。就我國奶業發展的基本狀況來講,奶業是一個朝陽產業,是一個惠及13億人口的產業。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中國奶業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2009年,是中國奶業浴火重生的一年,是奶業震后重建關鍵的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定領導下,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改革措施,在各地區、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了奶業的恢復性增長。2009年,全國奶牛存欄1300萬頭,牛奶產量3518萬噸,同比基本持平;全國規模乳品企業實現總產值1650.2億元,同比增長12.4%,乳制品總量1935.1萬噸,同比增長12.9%。大盤走好,大勢趨強,是否可以認為奶業已經擺脫“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的影響,駛入發展的快車道?這種想法顯然過于樂觀!奶業較長的周期性決定了它的重整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完成,無論是奶源質量的提高還是消費理念的提升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當前奶業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仍然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一些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農民靠奶牛飼養增加收入的渠道仍不暢通,乳品質量安全隱患還未完全消除。
從奶牛養殖領域看,目前已形成散戶、飼養小區、規模飼養場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產業基礎,但奶牛飼養頭數在20頭以下的散戶飼養仍占70%以上,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不高;奶牛養殖“小、散、低”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從乳制品加工領域看,在乳品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加工能力不斷增加的同時,企業盲目發展,產能嚴重過剩,乳制品結構不合理,產品趨同的問題依然存在。而且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投入品支撐體系近兩年來有了較快發展,為奶業發展提供了保障,但由于政策、投入、技術、從業者素質等方面的制約,其基礎仍顯不穩。
就當前看,中國奶業發展的壓力主要來自4個方面。一是消費增長緩慢的壓力,已成為嚴重制約中國奶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究其原因,除了城鄉居民收入增加速度放緩,飲奶習慣和飲奶知識的缺乏外,頻繁發生的乳制品質量安全事件極大地打擊了消費者的信心,產能和消費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國際市場的壓力,特別是國際奶粉的蜂擁而至,嚴重沖擊了基礎脆弱的民族奶業。在中國加入WTO,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的今天,我們還缺乏有效的調控手段和應對措施,包括利用國際貿易規則,筑造保護民族奶業發展的技術壁壘和法律壁壘。尤其當前向中國出口奶粉的國家在增加,數量在增加,品種也在增加,如果這個問題不能盡快、有效地加以調控和解決,國際乳制品市場將左右我國奶業的興衰。三是環境危害對我國奶業持續發展帶來的壓力是長期的,不可回避的。在環境保護、減排低碳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國際社會都在紛紛采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二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氣體的產生和排放量。隨著我國奶牛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奶牛糞便、噯氣對環境的危害程度有增無減。我國發展奶牛生產的傳統思維摸式、飼養方式已面臨嚴重的挑戰。四是疫病防控及飼草飼料的壓力也隨著飼養規模的擴大和飼養水平的低位徘徊而日益突出。這對我國奶業結構優化、整體水平的提高所形成的壓力決不可小視。
從世界奶業發展的進程看,我國奶業發展起步晚,現在仍處在初級階段,當前奶業發展出現的問題和困難,是奶業發展過程的一個必然階段。我們應該對目前奶業發展所面臨形勢認真對待,科學分析,正確把握,充分認識我國奶業的發展空間、增長潛力、有利因素。
黨中央、國務院為保持我國奶業持續穩定發展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有效的方針、政策和措施,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對本區域內奶業發展和乳品質量安全負總責,保持奶業持續穩定發展已成國家行為。這就為奶業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奶牛養殖成為中國農業、畜牧業結構中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并具備了相當規模,國家奶業優勢區域建設、奶牛改良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為奶牛養殖水平的提高增添了強大后勁。我國乳制品企業規模、加工能力、裝備水平、產品創新能力增長明顯。只要我們認真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步伐,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使中國奶業發展盡快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我國乳制品消費市場的構建正處在初級階段,消費水平與亞洲、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與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相比差距還相當大,這也正是我國奶業發展的潛力所在。我國正在全面推行國民營養健康計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把奶類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的三大產業首位,并指出中國居民“每天應食用相當于300克鮮奶的奶類及其制品。《指南》具有極強的權威性、科學性和指導性。如果按全國每人每天300g鮮奶計算,每年全國需求量達近2.4億噸,是2009年全國奶類總產量的5.98倍。而目前我國城鎮人口每人每天消費的牛奶量只有63g。農村人口則更低,只有41g左右。可見,我國乳品消費市場潛力巨大。
近兩年,國家和地方關于食品、乳制品質量安全的立法步伐明顯加快,《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及相關配套法規、規章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奶業的發展和管理開始由人治步入法治軌道。
中國奶業作為中國農業、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優化農業結構,建設現代農業,促進產業進步,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國民膳食結構,增強國民體質的歷史重任。調整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是推動中國奶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和必經之路。

要充分認識消費是拉動奶業發展的持久和根本動力。2009年,國家通過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成功應對了金融危機,遏制了經濟下滑趨勢,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分析10多年來推動我國奶業快速增長的主導因素,除了理念方面的原因之外,主要是靠地方、乳品企業、實業家投入大量資金,大規模引進奶牛、乳制品加工設備,建設大型、超大型奶牛養殖場、乳品加工廠,把無限制地擴大產能作為促進奶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奶業的發展,投資率的上升,產能擴大是階段性發展的需要,符合奶業發展的一般模式,也是必要的。但必須清醒地看到,近幾年,我國奶牛存欄量、牛奶產量、乳制品加工量成倍的增長與奶制品消費量緩慢增長,徘徊不前,甚至降低的情況形成的“剪刀差”越來越大。牛奶消費對奶業增長的拉動明顯減弱,近幾年來,奶業發展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都與此有關。奶業的發展由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的轉變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創建消費型奶業,首先要創新體制機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推動、社會支持、公眾響應的大消費格局。抓消費,就等于抓住中國奶業發展的“牛鼻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我國奶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奶牛存欄量、奶類產量和乳制品產量看,我國已成為奶業大國,但不是奶業強國。這主要表現在科技貢獻率不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乳制品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奶業經營粗放,奶牛單產水平低,與奶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巨大,從業者素質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今后,應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3.2.1 加強奶牛遺傳改良研究,提高牛群種質水平和奶牛個體產奶量
緊密結合我國奶牛改良的現狀,創新奶牛繁育體制,盡快制定和實施國家奶牛品種改良計劃。力爭到2012年,將國家確定的奶牛良種覆蓋率提高到60%、奶牛平均單產水平提高到5.5噸。
3.2.2 加大奶牛飼養實用技術的推廣,提高奶牛飼養效益
大力推廣奶牛場數字化管理技術、人工授精技術、TMR飼喂技術和奶牛“三炎”快速診斷及防治技術等實用技術。
3.2.3 加強減少奶牛碳排放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要從提高奶牛生產性能,調控日糧飼料配方和營養水平,利用沼氣技術,降低反芻動物糞尿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建立飼養場生態等4個方面,采取技術措施,降低奶牛飼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3.2.4 繼續實施中國奶農培訓計劃,全面提升奶農的水平
對于中國最為弱勢的農民群體而言,必需要遵循3個原則:只有轉移農民,才能富裕農民;只有組織農民,才能壯大農民;只有提升農民,才能發展農民。而著眼點正在于“農民綜合素質全面的發展”。由此,我們要加大村民自治、培育鄉村合作組織的力度,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強化農民的主體性力量,要大力提升農民的科技水平、經營素質,就地開辟更多的發展機會,而不是簡單地吸引資本下鄉,去替代農民經營,從而壓縮、剝奪他們發展的權利和機會。
“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的發生與乳制品企業盲目發展,無序競爭和社會責任感、誠信理念的嚴重缺失有著直接關系,所造成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它不僅使企業遭受到毀滅性打擊,當事人受到法律的嚴懲,而且,整個乳制品行業的誠信受到社會的強烈質疑,極大地打擊了消費者信心。中國整個奶業產業遭受了空前打擊。事件的教訓是慘痛而又深刻的,必須痛定思痛,再也不能只將誠信和社會責任停留在口頭上。
完達山乳業“讓消費者100%的滿意”的誠信經營理念給乳品企業提供了很好的榜樣。誠信是做人之基,亦是中國奶業的立業之本。
2010年2月2日,溫家寶總理在新華網與網友交流,有網友提到“問題奶粉”時,溫總理講:我們的企業如果只考慮自己的利益,甚至見利忘義,把自己掙的錢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甚至生命之上。那是可悲的,也是法律不允許的”,“企業家身上應該流淌著道德的血液”。乳品企業,在中國奶業的產業鏈條中處于主體地位,上連數以百萬計的奶農,下連數以億計的消費群體,其社會責任不言而喻。
乳制品企業依法經營,按標生產是最大的誠信。乳制品行業是最能體現誠信程度的行業。隨著我國乳制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和質量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增強企業法律意識,知法、學法、守法應作為誠信經營的重要前提和組成部分。企業要以保障消費者利益為天職,在乳制品加工的各個環節,嚴禁添加未經衛生主管部門許可的任何添加物質,否則就是違法。
要靠技術、靠質量、靠誠信占領市場。在宣傳廣告中,要真實宣傳企業,宣傳產品,防止用概念炒作、虛假手段來擴大宣傳,誤導消費者。小小的產品包裝也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誠信程度。在產品包裝標識中要真實反映產品的名稱、類型、配料比例,營養成分含量以及標準所要求的其它內容,不要以字的大小、形狀、顏色迷惑消費者,應讓消費者看得明白,喝得營養,吃得安全,花得公平(價格)。搜狐網站曾做了一次消費安全調查,有84%的人認為提供安全的食品是企業最基本的義務;基于產品及技術能力之上的商業誠信是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人們逐漸明白,要想乳業真正成為“朝陽產業”,從業者必須重回經營原點:敬畏消費者,規范行業行為,建設誠信環境。
在生乳的收購價格上,要讓利于奶農,把奶牛飼養戶、養殖場作為企業的第一車間,保障奶農的收入來源,這應該是最高境界的誠信。企業要杜絕奶多時壓級、壓價,減少收購,和奶少時爭搶抬價的不理性經營行為的發生。奶價穩則產業穩,奶農利益受到損害的同時,企業自身利益同樣會受到損害。
市場經濟是嚴格的法制經濟。隨著奶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奶業主體的多元化,在產業管理方面仍沿用一般性的行政管理、行業協調、道德約束、行業(企業)自律方式,顯然已不適應現代奶業經濟的發展。今后,對執法主體、生產主體、經營主體活動的規范,對利益各方重大利益關系的調整,對造成重大質量安全事件的處置,都需要奶業法制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來實現。
3.4.1 提高產業整體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迫在眉睫
《畜牧法》、《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的頒布實施,實現了奶牛養殖、生乳生產、乳制品加工、質量安全的依法管理。奶業產業各領域中的各個部門,要通過各種宣傳方式,各種宣傳手段,深入學習貫徹奶業法律、法規和規章,真正做到學法、懂法、守法和依法行政。
3.4.2 加強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確保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各級地方人民政府要對乳品質量安全負全責,乳品企業負主體責任,這是法定職責。農業、衛生、質檢、藥檢、工商等部門是乳品質量監督管理的主體,應做到依法管理,依法監督,依法處置,采取世界各國對食品、藥品安全實行監督所采用的“陽光法則”的通行做法,最大限度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實現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的公正、公開、公平、透明,提高政府與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3.4.3 當前應把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作為乳品質量安監督管理的重點
2009年以來,各級質檢部門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對乳品企業進行連續跟蹤監測。在執法檢查中,凡發現企業存在主觀故意添加違禁物質以及含有違禁物質原料的,一律責成企業停止生產,一律依法吊銷生產許可證,一律報送司法機關處理,有效地保障了民眾的飲奶安全和身體健康,深得社會好評。
3.4.4 加強乳制品銷售環節的監督管理
采取日常抽查為主,與事后突擊抽檢相結合的監管方式,以保持常壓監督管理。發現問題乳制品堅決依法采取下架、召回處理,問題嚴重的交司法機關處理。同時,加強對標識的管理,發現與標準要求不符的,有迷惑、欺騙消費者嫌疑的責令企業限期改正。
《國務院關于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發﹝2007﹞31號)明確指出:促進奶業發展的主要責任在地方人民政府。在實現奶業發展由投資拉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變的同時,促進奶業可持續發展;在保障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加大牛奶營養知識宣傳的同時,應重點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應積極組織、協調政府各部門、社會各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擴大乳制品消費上大作文章,引導各方面樹立正確的觀念,力求按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辦事,防止片面追求奶牛存欄、奶類產量和加工量增長速度的現象,防止短期行為,切實把擴大乳制品消費列入奶業發展工作的議事日程。
學生飲用奶計劃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好事,要認真學習和借鑒上海、江蘇、廣州的好經驗好做法,實施好學生飲用奶計劃,要把培養青少年兒童的飲奶習慣和創建當地名牌乳品企業的工作結合起來。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乳品質量安全控制權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積極消除乳品質量安全帶來的負面影響,努力增強城鄉居民對乳制品的消費信心。
建立有效的生鮮乳定價機制,積極協調奶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利益,切實保護奶農的利益,使更多的奶農靠奶牛養殖走上小康之路。
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及監管部門應及時研究奶業發展中的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新機制,逐步建立嚴格、規范且靈活適用的執法機制,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切實轉變奶業的發展方式,實現奶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