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 軍 路直達
和時下“泛濫”的文化周不同,“曹禺文化周”從意義到內涵,從籌劃到實施有諸多自己的特點。而回過頭來看,又正是這些特點,承載了“曹禺文化”的精髓,昭示了“曹禺文化周”長久生命力。
2010年3月,湖北省潛江市宣布,為了紀念戲劇大師曹禺先生誕辰100周年,將于今年10月,舉辦“紀念曹禺誕辰100周年暨第二屆中國曹禺文化周”。這一屆文化周距離上一屆已經整整6年。如果說6年前的第一屆“中國曹禺文化周”對于潛江是一場“雷雨”的話,6年之后,潛江人更希望借由“中國曹禺文化周”迎來一場期待已久的“日出”。
在中國,曹禺可以說家喻戶曉,但凡看過點書的人都能對他為數不多但流傳甚廣的劇作如數家珍,《雷雨》、《日出》不僅是各地話劇團常演不衰的經典劇目,還曾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對于國人來說,曹禺是偉大的劇作家,而對于湖北潛江人來說,卻不僅僅如此。曹禺是潛江人,盡管知道的人不多,但這是不爭的事實。
在2004年第一屆“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舉辦之前,人們對于潛江的認識是,湖北中部一個面積2004平方公里,101萬人口,靠石油“揚名”和“發家”的新興城市。
目前,潛江有占全國出口四分之一的小龍蝦生產,每年以小龍蝦為主的淡水水產品加工出口創匯占湖北省的60%以上,是全國最大的淡水水產品加工出口基地;潛江有占廣東制衣企業半數以上的裁縫,每年有10萬以上的“潛江裁縫”外出打工,是全國著名的勞務輸出品牌;潛江有以醫藥化工為主導的產業集群,有以石油化工為龍頭的完整產業鏈,有“地上盛產糧棉油,地下富藏油氣鹽”的一方沃土。這樣一個經濟味濃厚的城市,多少會讓人將其跟“暴發戶”聯系起來,而很難想象其與文化沾邊。事實證明,這是一種誤解。
“天門的陸羽茶文化節、荊州的龍舟節、荊門的啤酒節、宜昌的三峽旅游節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仙桃市也將在今年舉辦體操節,而我們潛江近十年來一直沒有舉行過大的有影響的活動。”早在2004年,“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組委會辦公室朱主任在答記者問中曾這樣說。或許是意識到,正因為不曾有過大型的有影響力的活動,才使得潛江的文化歷史和底蘊不為人知,甚至被人誤解,辦一屆文化意味濃厚的活動,推動城市文化和城市經濟的發展,成為2004年第一屆“曹禺文化周”誕生的最佳注解。
2004年,修葺一新的潛江劇院里,話劇《雷雨》拉開序幕。這是北京人藝自1952年建院以來首次蒞臨縣級小城演出,老院長家鄉的人民第一次領略了國家級劇院的風采。
用“雷雨”來形容第一屆“曹禺文化周”可算是十分貼切,因為它的聲勢恰如雷雨,驚醒了中國戲劇界、文化界和許多普通民眾——原來曹禺是潛江人,原來潛江還有這么豐富的文化資源。
“多少年來,我像是一個沒有故鄉的人,我走過不少地方,沒有一處使我感到這是我的故鄉,是我的父母之邦。我像是一只南來北往的飛鳥,山山水水,高山平原,我認識許多人,聽過許多熟悉不熟悉的聲音,但沒有一處使我感到如此親切,如此動心,像‘潛江人’這三個字使我感到溫暖、明亮,人問我:‘你貴處哪里?’我答‘潛江’。我從來沒有到過潛江,但是近八十年了,我認為我是潛江人。我愛潛江,這不是模模糊糊的兩個字,而是其中有血與肉的聯系……”曹禺于病中所寫的《我是潛江人》也因而流傳。
其實,潛江的文化歷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幾千年來,隨著長江流域政治、經濟、文化不斷變更和交融,潛江逐漸形成了長江中游最具代表的荊楚文化。如今的潛江有號稱“天下第一臺”的章華臺,有春秋楚國離宮別院遺址群落“龍灣遺址”,有“領頭雁”之稱的潛江花鼓戲,還有久負盛名的潛江花燈節,特別是在荊楚文化的熏陶下,潛江孕育出了包括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李漢俊、辛亥革命元老李書城、世界文壇泰斗曹禺等一代杰出人物。只可惜因為開發和宣傳力度不夠,潛江這些文化并不被外界了解。
潛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胡定平說:“在曹禺先生的故里——潛江舉辦‘曹禺文化周’將吸引全國乃至世界的眼光聚焦潛江,極大地提高潛江的知名度,讓潛江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潛江,促進潛江全面發展。”
此外文化周的舉辦還能夠促進潛江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景觀建設,弘揚潛江先進文化,豐富潛江的文化內涵,提升潛江的文化品位。將“曹禺”打造成為潛江的一張城市名片的意圖更是不需多言。
2010年是曹禺誕辰100周年,無疑是再次舉辦“曹禺文化周”最恰當的時機。
在4月8日召開的第二屆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籌委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潛江市委書記朱漢橋表示,文化周是潛江形象對外的一次大展示,大檢閱,每項活動要精而又精,要有特點、有亮點。要擦亮曹禺這張文化名片,將文化周辦成全國一流的文化盛會,以此推動潛江文化經濟大發展大繁榮。
要大造聲勢,切實做好對外宣傳,擴大第二屆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在國內外的影響;要充分發揮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和民間社會團體的積極性,把一個科技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新潛江展示給全國人民;要充分利用曹禺文化周這一平臺,扎實做好招商引資工作。要以舉辦文化周為契機,扎實做好環境整治工作,讓城市街景美化起來、綠化起來、亮化起來。以優美環境、優質服務迎接八方賓客。
和時下“泛濫”的文化周不同,“曹禺文化周”是由中國文聯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劇協、中國書協、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文聯、潛江市人民政府和江漢油田管理局協辦,中央戲劇學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民族樂團、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潛江市文聯、江漢職業藝術學院承辦的一次文化藝術盛會。
“如此高層次的主辦方和協辦方,必將為潛江帶來高層次的客人和豐富的資源。”一位相關專家對此評價道。
當然,不論主題、規模,還是層次上的特點,都只是“曹禺文化”作為文化周內在的不同,真正決定“曹禺文化周”影響力和持久力的還是潛江市民的支持。這點似乎印證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古話。
早在第一屆“曹禺文化周”之前,就有許多熱愛潛江、高度關注潛江發展的有識之士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獻策,要求舉辦類似的大型活動;一些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甚至還自掏腰包廣泛調研、征求市民意見,并以議案、提案的形式明確提出舉辦“曹禺文化節”;記者在網上調查也發現,接近百分之八十多的潛江市民贊成“曹禺文化節”作為潛江特有節日長久舉辦下去。有民眾支持,又有自身特色,難怪第一屆“曹禺文化周”會如此“風光”。
從2004年到2010年,兩屆“曹禺文化周”相隔了整整6年時間。這不禁再次讓人覺得,第一屆“曹禺文化周”像一場雷雨,動靜很大,但去勢也迅猛。這樣一場短暫的“雷雨”到底給了潛江怎樣的潤澤,以至于時隔6年,卷土重來呢?
毫無疑問,潛江是第一屆“曹禺文化周”的最大受益者,引發的熱潮被稱為“潛江”文化現象,“曹禺文化”這張城市名片也被牢牢攥在了潛江人的手心,同時,招商引資上也得到了突破。據資料顯示,在經貿洽談環節中,有來自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外和香港、臺灣等地區以及國內客商共120多人,簽約項目20多個,協議引資18.16億元。其中有總投資2.16億元的新加坡(潛江)工業園項目,總投資5億元的食品加工項目,總投資3.38億元的年產8千噸牛磺酸生產線項目和總投資1.7億元的木塑環保復合材料及年產10萬套汽車內飾件項目尤為引人注目。
這也印證了一位專家之言:“城市發展不僅需要發達的現代工業支撐,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積淀和高雅的精神塑造。城市文化已成為城市發展非常重要的軟資源,文化所塑造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由此所迸發出來的創造力是現代城市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之源。”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已經是目前最為普遍的一種營銷方式。
不過,這種形式也并非盡善盡美。回顧第一屆文化周,我們不難發現,歌星、影星似乎成了文化周吸引觀眾的主要因素,好多人去潛江不是被“文化周”本身文化內涵吸引,而是為了一睹明星風采。不可否認,這樣的確能擴大文化周的影響力,但是很大程度也掩蓋了“曹禺文化周”的文化內涵。
正如一位市民所擔心的那樣:“明星大腕的出現,吸引了人們太多的注意,一旦演出落幕,真正好的文化成分反到成了‘配料’,這很不利于‘曹禺文化周’的長久發展。”

不僅如此,綜合性過強也是“曹禺文化周”的一大弱點。可能有人會問,綜合性強不好嗎?綜合性強可以吸引更多客人,更能擴大潛江影響力。話雖如此,但是縱觀全球知名“文化周”,真正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的都是一些“小”而“精”的文化周,“大”而“雜”的雖然能一時吸引人,但是長久下去,因為沒有特別明顯的主題,沒有精品節目,很難留住受眾。
也就是說,如何真正以“曹禺文化”品牌的內涵唱好經濟這出大戲,將是考驗第二屆“曹禺文化節”是否能延續輝煌的關鍵。
更應該注意的是,文化周畢竟只有短短的一周時間,而“曹禺文化”品牌的開發卻并不是靠這一周時間就能完成的?文化周一旦結束,“曹禺文化”將何去何從?再等待一個6年嗎?潛江能有多少6年可以等待?看來,只有將“曹禺文化”融入潛江城市文化的靈魂,才能保證這個品牌歷久彌新。
第二屆“曹禺文化周”之于潛江不再是一陣“雷雨”,而是“日出”。“日出”則僅僅是新的開始,正如一位潛江市民所言:“曹禺文化周只是破了個題,開了個頭。一個產品品牌的誕生需要經過長期的科學運作與管理,需要制定合理的市場營銷戰略。同樣,一個文化品牌的誕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