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秋云
20 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二元經濟的解體和相關政策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城市。由此而產生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已成為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學校教育是農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最直接方式,學校教育主要涉及的學校、學生和教師三個方面中,教師素質的高低,則是決定教育質量最關鍵因素。
上海市共18個區1個縣,由于調查難度,剔除崇明縣。由于位于中心城區的九個區已經將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納入公辦學校內,故也不在本次研究的范圍內。本研究對上海市奉賢區、松江區、金山區、南匯區、閔行區、嘉定區、寶山區、青浦區、浦東新區九個區的農民工子女學校隨機抽取30所,分別對學生、體育教師和分管體育的領導進行問卷調查。
問卷是由負責本次課題研究的全國學校體育相關專家制定和設置,共計三類問卷,分別是上海市農民工子女學校體育教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調查問卷(學生問卷、分管體育工作的領導問卷和體育教師問卷)。
本次調查向負責體育的學校領導發放問卷60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向體育教師發放問卷65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向學生發放問卷2970份,回收有效問卷2600份,有效回收率分別為100.00%,92.30%,87.54%。主要采用SPSS13.0forwindows和EXCEL2003統計軟件對問卷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隨著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強調:“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 [1]關于體育教師的數量要求,原國家教委在《關于加強中小學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中也明確規定:城鎮小學和農村中心小學每7至8個教學班配備1名專職體育教師,中學每6個教學班配備1名體育教師。按國家教育部、國家體委有關文件規定,各級學校學生人數與體育教師人數之比為每300名學生應配備在職體育教師1名。” [2]由此可見,教師的質量和數量直接影響著教育質量。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表1):上海市農民工子女學校學生與體育教師的比例為212∶1,班級與體育教師的比例為4.8∶1,從體育教師總數上看,上海市農民工子女學校的體育教師的數量比較合理。但是在這些教師中兼職體育教師與專職體育教師的比例為4.6∶1,學生與專職體育教師的比例為1256∶1,班級與專職體育教師的比例為28.4∶1,表明上海市農民工子女學校專職體育教師嚴重缺乏,這個現象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是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更好地吸引體育教師到這類學校工作,要從各個方面來提高教師的待遇和重視程度,使他們能在這里得到好的發展前途。教師資格證是教育行業從業人員教師的許可證,中國公民在各級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中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必須依法取得教師資格。但是上海市農民工子女學校有體育專業教師資格證的體育教師僅25人,這種現象應引起強烈的關注,這與上海市農民工子女學校體育教師大多數是兼職教師有很大的關系。

表1 學生、體育教師人數和教學班級統計表(N=30)
教師的學歷代表著其接受正規教育的程度,是衡量一個人能力和知識水平的標準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師隊伍的理論知識水平和發展潛力,也預示著教師隊伍教學、科研等潛在能力。 [3]在所調查的上海市農民工子女學校的體育教師中,具有專科學歷的有70.00%。可見這些學校的體育教師學歷主要是以專科為主,因為這些學校以小學和初中為主,所以教師的學歷結構還是比較合理的。但是相對于上海公辦中小學體育教師以本科為主,研究生也較多,農民工子女學校的體育教師學歷還是偏低的。
根據調查(表2),可以看到,這類學校中78.30%的體育教師是無職稱的,這與體育教師的人事編制制度是吻合的。有職稱的教師多為原先在公辦學校工作,退休后反聘到這類學校任教的。但是這種情況卻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同時也對體育教師的工作穩定性增加了風險,希望國家政府部門能盡快解決這類問題。

表2 體育教師職稱情況統計表(N=60)
通過調查發現(表3),所調查的體育教師到目前為止沒有發表論文的有91.70%。和教師的交談中發現,制約體育教師撰寫論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教學任務忙碌,沒有時間學習;學校缺少相關的參考資料;學校沒有硬性要求;自身水平有限,沒有足夠的信心等。這種情況不利于整個學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表3 體育教師發表論文統計表(N=60)
福利待遇的好壞決定著教師對工作的熱情,并直接影著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在對體育教師的工資情況的調查中發現,上海市農民工子女學校的體育教師中,最低的是850元/月,最高的是1500元/月。調查表明(表4),認為工資比公辦學校同行差的達88.30%,認為自己所承擔的工作量與工作報酬相比差的也達73.40%,認為自己的課余體育輔導和競賽訓練工作報酬差的為55.00%,認為自己收入與本校其他課程教師收入相同的為90.00%。可以看出,上海市農民工子女學校的體育教師與上海市公辦學校同行相比差別還是很大的,而且他們本身所承擔的工作與收入相比也存在很大的差別。但是在這類學校內部,體育教師的工資待遇與其他課程教師的工資待遇是基本一致的,這說明這些學校對教師是一視同仁的,對體育教師也同等重視。

表4 體育教師福利待遇情況統計表(N=60)
在體育教師對學校工作條件環境的感知調查中發現,上海市農民工子女學校體育教師對工作環境表示不滿意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以及與個人專業發展相關的方面。主要表現為自己的工資收入與公辦學校的同行相比;承擔工作量與自己的報酬相比;師資隊伍的建設方面;體育專業職稱晉升情況。第二,與體育教學相關的硬件設施方面。主要表現為體育教學提供的場地設施及體育經費很不滿意。第三,學校領導對學校體育的重視方面。表現在學校領導接納體育工作的合理化建議方面;學校體育工作列入學校工作計劃及落實情況;學校對教師的激勵措施方面。當然上海市農民工子女學校體育教師對工作環境比較滿意方面有:與本校其他教師相比;體育資料和檔案的管理;領導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方面;課余體育鍛煉、訓練競賽報酬;教師的辦公條件這些方面。這點是值得鼓勵的。
在調查中了解到,學校對體育教師的工作都是持肯定態度,但是有90.00%的學校認為體育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差”。這與體育教師大多數都是兼職教師有很大關系。
通過調查發現(表5):學生對體育教師滿意的占到45.70%,對體育教師一般的占29.80%,對體育教師不滿意的學生占到24.50%。由此可以看出來學生對體育教師的認可度傾向良好。其中學生對體育教師的文化知識、外在形象及責任心都表示“滿意”和“豐富”,但是對體育教師的親和力、教學能力、訓練能力、教學效果、技術水平、訓練能力和組織能力則表示“一般”。這種情況可以使得體育教師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特點,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來提高體育課的質量。

表5 學生對體育教師滿意度統計表(N=2600)
上海市農民工子女學校的專職體育教師嚴重缺乏,特別是女教師,更為缺乏。我們可通過專兼結合的方式,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在調查中,很多學校在實際工作中積累了許多有用的經驗,例如:班主任代課;愛好體育的其他課教師兼課;返聘退休教師上課;吸收社會上體育人才代課等方法。同時增加體育專業院校學生到農民工子女學校實習,這樣一方面擴充了農民工子女學校的兼職體育教師的數量,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農民工子女學校的體育教師與實習生學校學生的互相交流和互相促進。但是,要特別注意加強兼職教師上崗前的培訓工作,保證兼職教師的工作不流于形式,進而保證體育教學的質量。
農民工子女學校體育教師的工作環境艱苦,工作量大,福利待遇低。教育部門必須重視學校體育工作,學校領導要關心體育教師隊伍的成長,評選先進個人、增加進修學習、提高福利待遇,從而提高體育教師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穩定農民工子女學校現有的體育教師隊伍,吸引更多的體育教師到農民工子女學校任教。
目前上海市農民工子女學校體育教師年齡輕,教齡短,教學經驗不充分,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培訓與專業學習機會少,加強體育教師的進修、培訓和晉升已經擺在眼前。第一,各區教委和學校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出短期和長期培訓進修計劃,提供各種學習機會,參加多種觀摩課,并使培訓進修更加規范化;第二,學校要充分合理地分配體育教師的教學任務,讓體育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業余學習,為提高業務水平努力;第三,學校要訂購多種體育類的期刊雜志,為體育教師提高業務水平和科學研究提供參考資料,同時要采用各種激勵機制,鼓勵體育教師進行學術研究,使體育教師的科研水平得以提高;第四,要加強與正規體育院校的合作與交流,做到“邀請”與“派發”相結合,經常邀請體育院校的教師和學生來農民工子女學校做教學指導,并把本校的體育教師送到正規體育院校進行交流、培訓和學習,多種途徑提高體育教師的業務能力。
上海是我國高校相對集中的城市,特別是擁有體育學院的三大高校(上海體育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和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農民工子女學校與周邊高校建立互助關系是非常可取的,增加高校學生到農民工子女學校實習,通過高校學生與農民工子女學校體育教師的互相交流,增強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專業技能和學術科研能力,達到互幫互助的目的。可通過實習,進一步讓這些學生畢業后留在農民工子女學校任教,政府適當給予補貼,吸引大學生到農民工子女學校任教。這樣不僅可以解決上海市農民工子女學校師資缺乏的問題,同時解決了大學生就業的問題。
上海是我國農民工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解決好上海農民工子女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對全國其他城市農民工子女學校體育師資問題的解決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希望本文能夠為我國農民工子女學校體育師資問題的解決提供幫助。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號).國務院,2001.
[2]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加強中小學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國家教委,1996.
[3]傅建霞,楊洪輝等.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蘇北地區適應性的調查 [J].體育學刊,200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