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奕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 210043)
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職業境界設定
單 奕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 210043)
一個合理而恰如其分的職業境界對大學生職業選擇具有深遠影響。因此,培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境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從境界的解構與職業境界的內涵以及職業境界建構的實踐原則三個方面評析現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疇,意在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發揮有所借鑒。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職業境界
高校教育的本質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高尚境界的社會公民,具有適合社會發展需要,有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日益凸顯。這些現象不是說我們培養的人才過剩,而是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市場就業需求結構的變化。因此,對大學生職業境界的研究與設定,可以明確職業取向,提高就業競爭實力,實現職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種境界就是一種價值觀,價值觀是境界的外在體現,境界是價值觀的內在素養。價值觀在職業選擇上的外在體現就是職業價值觀,內在表現就是職業境界的養成。職業價值觀是人們進行職業評價和選擇的標準,對擇業行為起著指導和決定性作用。據對2000名大學生價值觀統計,在職業選擇上,57%大學生優先考慮因素是“個人理想和價值的實現”,35%選擇工作環境,29%注重個人收入水平。51%以“社會承認度”、43%以“是否從事所喜歡的職業”來衡量事業成功,18%的學生認為“安貧樂道是無奈的選擇和懦弱無能的表現”[1]。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畢業生的職業選擇和價值目標是不同的,許多數據和結論甚至是矛盾沖突的,這并不奇怪,正是說明了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社會變動性與多樣性。社會的變動性導致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總是隨之而變動,不同行業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中生活著的主體,都會形成不同的主體職業價值觀。變動的是外在的職業觀,而職業境界一旦確立,存在于內在文化核心的職業境界卻是不容易變動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目標并不是形成一種職業觀,職業觀有進步有落后,有糟粕有精華,更多的應該是形成一種境界,一種高尚的職業境界。
什么是境界?我把“境界”定義為是“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辨證統一,即“天人合一”的生存境態。“境界論”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表現出“和諧”的狀態。它的原則就是建立一個既符合客觀規律性又符合人的目的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諧發展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已經真正實現了“民胞物與”,也超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對立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和諧的人化世界往往是基于“境界論”的規范下,正確處理主體和客體矛盾運動轉化的結果。作為有意識、有智慧的人類,人們對職業境界的追求是不懈的。在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歷程中,境界曾散發出光芒四射的魅力,其作用是獨特的,動力是巨大的。追求新境界、實現新的職業境界是所有的社會主體的認識目標和價值追求指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目標所在。
職業境界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對職業的基本評價和看法,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職業選擇上的內在反映,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對職業評價的一種內在心理狀態。從一般性上來說,職業境界的內涵包涵以下方面的內容。
市場境界。市場境界反映人們的市場觀念及對現代市場經濟的適應性程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境界要求市場主體樹立市場觀念,提高市場意識;樹立在市場競爭中開拓進取,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競爭意識。
效益境界。效益境界反映人們對效益的重視程度及其在提高效益方面所達到的水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效益境界要求市場主體改變過去的粗放式經營,樹立集約式的經營理念,盡可能地使有限的資源效益最大化。
道德境界。道德境界是指人的言行達到同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需要相統一的程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道德境界要求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精神方向,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念,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
法制境界。法制境界是指反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法律規范的認識、運用、遵守與執行的程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制境界要求人們具有普遍的法制觀念,并能自覺地運用法律法規做到權利與義務、責任與自由的統一。
富裕境界。富裕境界反映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所持的態度及其滿足的程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富裕境界要求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樹立“合法經營”、“勤勞致富”、“共同富裕”的態度,在對物質生活的滿足程度上弘揚“勤儉節約”、“合理消費”、“注重發展”的價值觀。
生態境界。生態境界反映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重視程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態境界要求人在實踐活動中必須樹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的思想,杜絕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觀念,努力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生態保護。
應該怎樣選擇職業,怎樣確立自己的發展目標,樹立什么樣職業境界,從家庭、學校到社會都很少關心這些問題。因此,大學生面對職業選擇時常常手足無措,不少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逃避就業的情況,甚至有人寧愿失業也不愿意去就業。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出現,大學生如何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職業,樹立崇高的職業境界,應該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第一,發展校園文化,建構“以生為本”的學習型校園文化。發展校園文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采取各種教育形式,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展心理調適教育是職業境界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提高大學生精神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它包括政策宣傳、觀念引領、方法指導、心理調節等四個方面內容。心理調適教育不斷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道德觀、法制觀、發展觀以及學習觀。為此,開展大學生心理調適教育是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目標的需求,也是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第二,系統開展職業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境界。職業價值觀是大學生對預期職業生活的基本評價,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職業選擇上的外在反映。長期以來,我們注重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但這些僅僅是停留在價值觀的一般性教育上。而價值觀總是動態的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地發展,當價值觀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還是堅持過去式的價值觀教育,難免使大學生陷入迷茫的狀態。同時,許多大學生仍然按照精英教育階段的擇業觀念進行職業選擇,把就業期望值定得過高。但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改變,傳統的擇業觀必須改變。大學生應該面對現實客觀定位,找準自己的社會定位,積極參與競爭,勇敢面對挑戰。
第三,引進職業測評體系,加強對大學生職業境界的指導工作。職業測評是心理測量技術在職業管理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職業興趣測試、職業能力測試和職業人格測試。職業心理測評可以幫助求職者了解自己的性格、心態和與之相適應的崗位、職業,以便更清晰地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找準就業的目標并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為此,盡快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隊伍,建立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高等學校大學生職業境界規劃指導隊伍。大學生職業境界指導人員應具備心理學、管理學等專業知識,指導人員應逐步專業化、專家化。只有這樣,才能科學規范地做好職業境界規劃工作。大學生職業境界規劃指導教師一方面要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講授,幫助學生了解自我,確定切合實際的職業生涯目標,另一方面要通過職業測評和專業咨詢服務,幫助學生解決職業境界規劃中的難題,同時結合職業世界不斷變化的各種內容對學生進行集中講座輔導,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職業規劃與職業境界生成的需要。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境界的生成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從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角度出發,把職業生涯規劃與境界的培育貫徹到大學教育之中,幫助大學生在明確職業生涯目標,積極提高素質的基礎上,既能順利地走向市場尋找到滿意的工作崗位,又能成為一個具有較高職業境界的社會公民。□
[1]鐘強,易鋼.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與價值觀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9(24).
責任編輯:黃 杰
D64
A
1004-1605(2010)07-0092-02
江蘇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大學生創業就業過程中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 (SGSY2009ZD046)。
單奕(1964-),男,江蘇南京人,鐘山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高級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管理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業教育、就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