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維剛
京劇表演藝術家楊赤說:“現代百姓們一提起京劇就知道是國粹,是一個高雅藝術。這也是我們國家及社會各界大力扶植弘揚的結果,而社會對于京劇的認可和認知也是我們的幸運。京劇現在已經站在了一個非常好的位置上生存著。”然而,像老一輩人不認同周杰倫、李宇春一樣,年輕一輩,也很少有人喜愛京劇。說到底,這就是一個文化消費群的問題。
京劇是一門傳統藝術,和其他藝術不同,一場戲就是一段歷史。內容也大都取自于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其中所體現的傳統價值觀,在如今看來也仍然具有永恒的價值。京劇本身似乎不屬于年輕人的文化,欣賞它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積累和積淀,一個人在40歲之后,他會嘗試關注真正的民族文化藝術。京劇是藝術,也是一門學問,他可以從歷史文化的角度提高自己個人的修養。
京劇就是這樣,有的人愛得要死,有的人門都不碰。不過,只要碰了,只要走進去了,就可能不愿意出來。正如酷愛京劇的傳統戲迷一樣,而一旦給新生代觀眾一個接觸京劇的機會,他們對京劇這一古老藝術所表現出的驚艷和濃厚興趣是不可小覷的。
前一段時間,英俊灑脫的七尺男兒李玉剛走到了舞臺上,他讓每個人嘆為觀止。人們怎么也沒料到:李玉剛這個七尺男子的女裝扮相竟會如此美麗傳神,唱腔竟能如此玉潤珠圓。水袖飄飛,嫵媚嬌柔;柔情似水;眼波流轉之處,似能勾魂攝魄……
一個奇特的現象出現了,對李玉剛“男旦”的表演,沒有一個不說好的,贊美的語言鋪天而至。看了演出,沒有一個不為之心動。也許這就是純藝術的感染力吧!對年輕人而言,對京劇的理解僅僅是兒時昏暗燈光下爺爺嘴里哼出的“怪調”;還有一架破舊的收音機成天傳出的吱吱呀呀的唱腔;梅蘭芳、程硯秋的傳世風采也是聽過沒有見過……李玉剛,喚醒了許多人塵封的記憶。
李玉剛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打開了年輕人看京劇的一扇門。那么,怎樣才能使觀眾真正地走入京劇?首先,要使觀眾們了解京劇的歷史,大量的聽戲看戲,大環境的介入和影響也是必須的。“現在與以前不同,京劇氣氛不算濃厚,必須進入這個環境,才能真正地去感受它的魅力。京劇與其他的藝術不一樣,京劇是一種文化,它有很多的知識含在其中。京劇什么是好?好在哪里?京劇與其他的藝術區別在哪里?觀眾們首先就得具備這些方面的知識,這就是說京劇這門藝術挑的不僅是演員,而且在觀眾群中也需要真正的知音。
我認為,“男旦”是京劇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急需保護和傳承的。也許在很多人眼里,“男旦”是個不可思議的行當。新中國成立以來,“男旦”越來越少,也說明了戲曲教育的失誤。其實這是個觀念問題。梅葆玖這樣說道:首先“男旦”在戲曲表演上比坤旦——也就是女演員有優勢,其獨特的嗓音條件與身段表演可散發出不可替代的藝術魅力。在戲曲舞臺上,男演女之所以不同于女演女,就是因為男演女完全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能更好地通過運用戲曲表演的程式來達到刻畫塑造人物的目的,所以往往在表演上更加入木三分。
梅葆玖是梅蘭芳大師的幼子,梅派藝術代表;胡文閣是梅葆玖的學生;李玉剛又是胡文閣的學生。除此之外,他還跟隨毛戈平學過化妝,跟沈培藝學過舞蹈。他在京劇的傳承與發展上就做得很好。借鑒和吸取中國古老藝術的同時,融合了自己對藝術的感悟能力和獨特看法。
在日本,歌舞伎演員全是男的,日本人就認為那是一種不可取代的藝術。上世紀中國京劇的兩次高峰期也都是由男旦創造的。相信中國的“男旦”京劇藝術在李玉剛等人的帶動下,將會走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如何解決京劇當前存在的問題,是京劇改革中呼聲最高的。前段時間,保利劇院上演中國版《圖蘭朵》,身段有芭蕾、現代舞的影子,唱腔有歌劇的音樂元素,連服裝都帶著西方色彩的高立領。有人在問:這還是京劇嗎?京劇要不要迎合大眾的口味去改變?
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它的局限性,京劇創造出的藝術表演手段只適合去表演歷史人物,比如說水袖、厚底、胡子等,都是京劇舞臺上特定的表演手段。越是大家都在張揚自已的個性時,京劇越要守住自己的傳統和特色。這是多年的積累,這是一個深厚而不可輕言放棄的基礎。的確,不改革還有老觀眾,一旦改革,可能不僅沒有新觀眾,甚至可能連老觀眾都沒有了。
用違背京劇藝術規律的所謂“改革”,來解決當前京劇存在的問題是不恰當的。比如說“三國”與“紅樓”戲,有自己的時代背景,如何讓表演與時俱進?京劇追求的是原汁原味,有很多程式化的東西,是歷經了二百多年的舞臺實踐并逐漸被觀眾所接受和認可的。當然,京劇的發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京劇藝術的傳承中,變化是自然存在的。馬連良先生有革新,梅蘭芳先生也有改革,但前提是“移步不換形”,當然也有演義的東西,但絕對與現在的路數不一樣。京劇是一門有著豐厚歷史積淀的藝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如何將其傳承下去,是京劇藝術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