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慧
音樂效果在整出劇目中可起到烘托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增強矛盾沖突、提高劇目可聽性、可視性,為劇目的表演推波助瀾等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大慶話劇院創作并演出的大型多媒體話劇《鐵人軼事》,所運用的音響效果多達二十幾處,下面我著重談談我對該劇的認識和音響效果的實際應用。
該劇選取了鐵人王進喜自北京參加群英會開始到鐵人去世期間發生在鐵人以及鐵人身邊的幾個事件,著力刻畫在當時背景下的鐵人王進喜的人物形象。鐵人王進喜赴北京參加“群英會”,發現北京的公交車上背著“大煤氣包”,拒絕在會議上作報告。與此同時,在東北的松遼平原上的一口勘探井“松基三井”噴出了第一股工業油流,王進喜和他的鉆井隊便被派往這一地區進行采油工作。沒有吊車、絞車他們人拉肩扛把三十多噸重的設備運到井場;風餐露宿,吃的是高梁米飯凍白菜;工人們為了新中國的石油事業將孩子撇在家中被鄉親“郵寄”過來;沒有重晶石粉,他們將水泥倒入泥漿池防止井噴,天冷水泥凝成塊他們跳進泥漿池用身體做攪拌機……直至一位老大娘在看見這一情景的時候不禁喊出了“鐵人”。
該劇開始的一場,為了交代人物所處的自然環境,除了在投影幕上播放了天安門前的鏡頭外,還加入了自行車鈴以及汽車駛過的聲音。這一方面是為了模擬特定環境的聲音、交代出鐵人所處的地理位置,同時公共汽車駛過的聲音也為鐵人發現“煤氣包”進行了鋪墊。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環境,才使得后面的劇情發展得順理成章。在這一幕最后,鐵人得知在松遼平原上發現了儲量極大的石油后,也使用了一處比較有震撼力同時有較為寬廣的音樂用于突出鐵人內心的喜悅。
第二幕開始的時候,表現的是鐵人以及他的鉆井隊在戰風雪的場景,音效起風聲,這風聲是北方冬季曠野中特有的聲響,配合漫天飄落的雪花,使人們很自然地體會到了工人們在野外工作的艱辛。
在這之后的幾場戲是發生在井場的,因此普遍采用了井隊鉆井時發出的聲音增加真實感。但音響操作人員在操作過程中根據對作品的深層次理解,在演員沒有對白的情況下適當地提高音效的音量,而在有對白的情況下降低音效的音量以保證演員對白能夠被清晰聽到的同時,使得舞臺效果更加自然。
在副隊長給領導送肉時被鐵人發現的一場中,通過鐵人抬腳踹門的特效聲打斷副隊長與領導間的對白,一方面也使觀眾的注意力轉向鐵人,表現出了鐵人性格中正直的一面,對于這種“今天吃一塊肉,明天就是幾韃子錢,這樣下去會亡黨亡國的”行為極度憎惡。同一場中,當鐵人得知“井隊出事了,一個工人倒在鉆臺上”時,音效創造性地增加了一個雷聲。這雷聲與劇情發生的自然環境是無關,是觀眾感受到這樣的打擊對鐵人內心造成的影響。
在鐵人受到文革沖擊的一場戲中,有一段“打倒走資派、打倒王老鐵”的口號,音響部門通過實踐,最終確定了由群眾演員在后臺現場呼喊,由處于表演區的電容話筒遠距離輔助拾音以提高響度的方式完成特效聲。使用這一方法的原因由兩個,第一在脫離表演環境時為演員錄制很難得到理想的聲音;第二錄制的聲音在演出中播放過于千篇一律,通過音箱擴聲后,無論是聲音的相位還是距離感都不夠真實。
在鐵人赴北京因胃癌住院去世一場戲中,在演員幾次欲言不能后,增加了最后幾聲喘息的聲音用來突出鐵人在彌留之際對事業的念念不忘、對黨的事業的忠誠。特效聲響起,演員漸漸倒下,最后的幾句叮嚀和嘆息促使觀眾陷入一系列的沉思。
在整部劇中,個別幾個場次間由報幕人現場念白連接劇情。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延續觀眾情緒、為下一場次做好鋪墊,多次采用了不同的音樂作為背景,起到了較好的承前啟后的作用。這也是整出劇目獲得成功的一個有力保障。
綜上所述,音響效果在舞臺劇中運用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一方面,音效能夠使劇情聯系緊密順理成章,同時也能夠起到交代時間、環境、延續觀眾情感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對表現人物內心活動、展示舞臺畫面、使舞臺劇更加生動、感人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