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海
在世界級的音樂大師行列里,無論是巴赫、海頓,還是莫扎特;也不管是貝多芬,還是舒伯特,每一位大音樂家幾乎都擺脫不了坎坷的人生。他們或是要為生存的權利而拼搏;或是要為藝術的自由而斗爭。沒有誰像門德爾遜那樣,能過著幸福、富裕的生活,走著順利、平坦的道路。
費里克斯·門德爾遜-巴爾托迪(1809—1847年)是著名的德國作曲家,出生于大銀行家的家庭,從小顯露出超人的音樂才華,父母不惜一切代價給予培養。家中不僅有名師指導,而且有受雇的管弦樂團,加上父親喜歡與文化界的名人交往,大詩人歌德、海涅,音樂家韋伯、施波爾等人,常到他家中作客。他們的交談、探討,對門德爾遜藝術上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11歲開始學習作曲,16歲便寫成了一首出色的八重奏。17歲時,根據莎士比亞的名劇,寫成了《仲夏夜之夢》序曲,首創了音樂會序曲的體裁。他畢生推崇巴赫的作品,1829年,年僅20歲的門德爾遜不顧社會輿論的反對,成功地主持了巴赫《馬太受難樂》的首演,對確立巴赫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作出了重大貢獻。
門德爾遜的創作具有古典主義傳統形式與浪漫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特征。他善于從民間音樂和傳統音樂中吸取營養以豐富自己的創作,透過那自然流露的旋律,嚴格勻稱的形式,表現安詳的思想和有節制的感情。在所有浪漫主義的題材中,門德爾遜的創作喜愛表現幻想和大自然。他給幻想的音樂以明朗的、光輝的色彩;賦予大自然的畫面以生動的、詩意的情感。
門德爾遜短暫的一生只渡過了38個春秋,但他卻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以《蘇格蘭交響曲》、《意大利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鋼琴曲集《無詞歌》和《仲夏夜之夢》戲劇配樂最有名。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門德爾遜的代表作之一,它與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集中地體現了門德爾遜獨特的抒情、幻想的形象,對大自然的浪漫主義態度,充滿生命力的諧謔性,如歌的旋律和豐富的技巧所獲得的非凡的表現力。協奏曲按傳統的快——慢——快三個樂章的結構,但樂章之間卻以不間歇的方式連續演奏。
第一樂章:e小調、2/2拍子、非常熱情的快板,用奏鳴曲式寫成。音樂一開始就在我們面前呈現出一個激情的、充滿活力的第一主題。這個格調清新的、朝氣蓬勃的旋律,在整個樂章的發展中起著主導的作用。它不斷地變化著,積極地發展著,尤其是當這個優美的旋律和各種華麗的樂句穿插出現時,更充滿著青春的活力。
經過連接部急速的過渡,引出了寧靜如歌、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題。曲調由幾個下行模進的音型連接而成,和那熱情洋溢的第一主題相比,是那樣的幽靜、柔美。
由于上述兩個主題沒有內在的矛盾,因此,樂章也沒有戲劇性的展開,作者運用了主題的分裂,通過一系列的轉調,形成了一個規模不大的展開部。再現部之前有一段既有輝煌技藝而又與作品風格保持一致的純獨奏的音樂,這是門德爾遜精心設計的華彩樂段。經過縮減的再現部顯得十分緊湊,但又因加入了尾聲而使整個第一樂章的結構顯得平衡和對稱。
第二樂章:C大調、6/8拍子、抒情的行板、復三部曲式。它那深情的曲調就象一首無詞歌,集中地表現了門德爾遜抒情旋律的寫作手法和音調特征:曲調線寬廣而悠長、感情明朗而直率、幻想性的抒情、發自內心的詠唱。中間部分出現了對比變化,但仍不失其抒情的特點,整個樂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第三樂章:E大調、4/4拍子、快板、奏鳴曲式。這一樂章的兩個歡快的主題都與民間舞曲的節奏緊相聯,粗獷、熱烈而富有動力,并帶幾分諧謔的性質。兩個主題相互對比,又相互聯系,共同推動樂章的發展,整個樂章是歡騰的、激越的和急驟的,直至曲終為止。
雖然門德爾遜的美學觀點和藝術趣味都傾向于傳統的、古典的藝術,但他的小提琴協奏曲卻充滿著革新的精神:取消了傳統協奏曲的“雙呈示部”的程式,運用連章原則把三個樂章接續演奏,小提琴演奏的高超技巧得到充分發揮,無愧是協奏曲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