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淑忠
小學體育教學中游戲占據了課堂的重要角色,體育教師經常用游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強化運動技能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等。游戲具有靈活性,簡單來說主要在于規則的動態性,不同的游戲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在不改變它特殊的功能基礎上來改變游戲規則,可帶給學生不同的運動體驗。
在雜志上或者網絡上,經常會看到一些關于老游戲新做法或者是對某某游戲改進的文章,筆者對這些游戲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并在體育課上不斷的嘗試實踐,實踐之后感觸頗深。不同規則下的游戲確實有不同的感受。那么,改變了游戲的規則其是否還具有價值呢?它給學生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下面就以筆者在體育教學中常用的兩個游戲為例進行探討,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迎面接力與老鷹捉小雞是小學階段最常用的兩個游戲,尤其是水平一的學生更是樂此不疲,相信每個老師都經常應用,因為它們的規則簡單,組織也簡單,不受場地器材的限制,教學效果又好,深受老師與學生的喜愛。
游戲一:迎面接力
迎面接力最原始的游戲規則就不再贅述了。在水平一的教學時發現,由于受學生的年齡特點所限制,運用原始的規則做該游戲時,學生往往因管不住自己或者對規則意識不強而搶跑造成違反規則,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筆者對規則做了兩種修改。第一種修改方案:在每組的起跑線前放一個小呼啦圈,迎面跑來的甲生跳進預先放好的小呼啦圈內,與準備出發的乙生進行交接,交接的方法是先各自雙手擊掌一次,然后再雙手與對方對擊,然后乙方可出發。第二種修改方案:采用“繞尾法”解決搶跑問題。迎面跑來的甲生手持接力棒,在到達待出發的乙生面前時不能進行交接棒,而是繼續向前跑進,繞過本組所有同伴,再從隊尾折回跑到隊伍最前面與待出發的乙生交接棒。
游戲二:老鷹捉小雞
從“老鷹捉小雞”這個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游戲更突出“老鷹捉”,致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在組織學生做這個游戲的時候總有一種“一個人的快樂建立在大家的痛苦之上”的感覺。于是,筆者根據首因效應原理從游戲名字上入手,對這個游戲進行了改進,通過改變游戲名稱來決定游戲的意義。游戲名字一:小雞智斗老鷹,這就突出了小雞的主體地位,從感覺上讓小雞神氣起來,通過名字中的“智斗”,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游戲中,小雞拼命抵抗,甚至有小雞不惜運用滾爬動作積極斗老鷹。游戲名字二:雞媽媽護小雞,這里突出了雞媽媽的主體地位,雞媽媽的責任感得到了提升,游戲中,雞媽媽不斷用自己的翅膀抵擋老鷹,并時時提醒雞寶寶“跟我跑”。
從以上兩個游戲案例來看,游戲一“迎面接力”對規則做了很明顯的改變,而游戲二“老鷹捉小雞”只是對游戲的名字作了修改,雖然從游戲的過程來看規則沒有變化,但是通過名字的改變,已經給學生一種心理上的改變,他們的主體地位發生了變化,從單純的被動變為主動,游戲的意義則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游戲規則改變后的得與失又是什么呢?我們不妨作以下的分析。
(1)有效扼制學生的違規現象。在游戲一中,筆者對游戲規則作了兩個修改。第一種修改方案,規則的修改其實是在故意延長交接時間,在乙生跑之前做幾個擊掌作為附帶動作,有了這幾個附帶動作,學生就不會因急于跑出而違反規則。而第二個修改方案,讓甲生從后面折回交棒,乙生為了能接到甲的接力棒而不能再和往常一樣急于搶跑,因為搶跑并不能給他帶來利益。
(2)增加游戲的激烈程度。游戲最吸引學生的地方在于它存在競爭,在激烈的競爭下,調動了學生求勝心里,所以游戲規則變換的一個重要意圖就是讓游戲做起來更有“味”。例如,在游戲二老鷹捉小雞中名稱改為“小雞智斗老鷹”,這樣,小雞在游戲中占多數,把小雞放到主體上來,就相當于調動了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小雞因共同對付一只老鷹而躍躍欲試。不光這一游戲如此,很多游戲都可以通過改變規則來增強游戲的激烈程度,如擊鼓傳花,通常情況下是一只花,而為了使游戲更激烈,在后面再加一只花來追前面的花,場面之激烈可想而知。
(3)從簡單到復雜,再由復雜到簡單,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游戲,把游戲做得更細。筆者在教學時也經常把游戲的規則進行處理,如在上述迎面接力中,讓學生自己擊掌后再與同伴擊掌其實就是一個規則由簡到復雜的過程,目的是把游戲做細,讓學生形成一個對游戲規則的意識,之后可以把規則還原,即由復雜變簡單。這樣通過規則的變換,讓學生在以后的游戲中不再犯規。
(4)激發學生對游戲的思考。取得制勝的關鍵還要看哪一隊在游戲中怎樣用最短的時間做最多的事情。而在迎面接力游戲第二個修改方案中,當甲生經過隊伍折回時,才會意識到,要想跑的最短,就要讓所有同學縮短前后距離,甚至擁抱在一起,于是同學們相互提醒來盡量縮短距離,這就是一個思考與反思的過程。這樣游戲秩序也好了,學生都在為本隊的同伴加油,氣氛也好了。
(5)讓學生感覺到不同規則下的游戲帶給他們不同的樂趣。通常,那些復雜的游戲,由于組織難,用的器材也多,容易占用學生的時間而耽誤學習運動技能,這樣的游戲教師很少用。而最實用的、易于操作的游戲卻受到老師們的推崇。而簡單實用型的游戲用多了又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所以,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對游戲規則進行加工,讓游戲常換常新,這樣,學生有一種新鮮的感覺,樂于去體會在不同規則下不同的體驗。
有得必有失,這是一個辯證的規律,游戲規則的變換,給學生帶來益處的同時,必然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1)對學生的不信任現象。如在迎面接力中為了防止學生的搶跑而采用了繞尾法,這一做法實際上是老師想當然地讓游戲更公平,給學生加了一道多余的枷鎖,目的是限制學生的自由,這種公平是建立在“讓學生做更多的無用功”的基礎之上,這是一種對學生不信任的表現,強制學生去做改變后的做法,這樣老師省事了,學生卻“費事”了。
(2)改變了游戲的本意。每個游戲都有最主要的用途,比如迎面接力,主要是提高學生奔跑能力,游戲的最主要部分就是學生跑這一段過程。但是,改變規則用繞尾法以后,不光讓學生跑,還要讓學生繞到隊尾,這樣游戲的“重心”發生了變化,把一部分時間消耗在“繞尾”上,讓游戲的主次不分了。
(3)淡化了學生的規則意識教育。讓學生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也是一種誠信教育。讓學生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讓孩子們從小做起。在游戲時,對學生的規則意識教育非常重要,這一問題不容回避,游戲規則即使很難讓學生去自覺遵守,也努力去培養他們的規則意識,而不是用另一種手段有意避開對學生的規則意識教育。迎面接力中的繞尾法就是對通過繞尾這一方式去刻意剝奪了對學生規則意識的教育。
總之,游戲規則的改變帶給學生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負面影響,老師在進行游戲規則的加工時一定要根據教學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使用,使游戲更體現它的價值,讓學生更受益,不可以犧牲學生的學習為代價而盲目地改變游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