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原杰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 吉林 長春 130012)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薩哈林朝鮮人研究
喬原杰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 吉林 長春 130012)
薩哈林朝鮮人是指居住在薩哈林島上具有朝鮮血統的人,他們大多數都是在日本殖民時期從朝鮮慶尚道和全羅道移民至此。日本統治薩哈林島時期,日本政府通過各種手段將朝鮮勞工運往薩哈林島,以解決勞動力緊缺。日本投降后,薩哈林朝鮮人被滯留在薩哈林島上。
本文簡要地對薩哈林朝鮮人的歷史及其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現狀進行描述和分析,探求日本殖民統治對薩哈林朝鮮人的深刻影響。
薩哈林朝鮮人 跨界民族日本殖民統治
19 世紀70-80年代第一批朝鮮人移居到薩哈林島。1934年日本控制的南薩哈林島上有朝鮮人5813人。[1]這些人大都是來尋求更高收入的朝鮮男工,其中包括了絕大多數早期的薩哈林朝鮮人。1939年以前朝鮮人前往薩哈林大多出于自愿。因為那里有工作條件好、工資高。日本政府和各大公司鼓勵低收入階層的朝鮮農民來應募薩哈林島的礦工和伐木工。對于許多赤貧的朝鮮農民來說,在薩哈林島的勞工合同被他們看作一個能在短時間致富的機會。因此,主要來自慶尚、忠清、江原等道的男性農民自愿應募到薩哈林島工作,以希望支撐整個家庭和快速致富。[2]起初都是一個家庭中的父親或兒子先到薩哈林島上工作,等待他安頓下來后再讓其他家庭成員移居到薩哈林島上。因此,可以推斷早期的薩哈林朝鮮人并沒有遭受強征移民。相反,他們能夠享有相對穩定的生活條件。但是,隨著戰爭的開始,他們的待遇也逐漸惡化,與后來被強征來的薩哈林朝鮮人待遇相同。
由于持續的戰爭,日本從1939年開始嚴重缺乏勞動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開始從殖民地掠取勞動力和自然資源。日本政府開始在慶尚、忠清和江原等地的村鎮規定配額并大力鼓勵和勸說朝鮮男工簽訂合同到薩哈林工作。盡管如此,當沒有完成規定招募配額時,強迫威脅的方法也是經常使用的伎倆。后來,許多薩哈林朝鮮人根本不知道他們將要去薩哈林島。[3]
太平洋戰爭的最后幾年,日本把薩哈林島上的自然資源運送到日本本土十分困難。日本政府于1944年8月11日提交了一份秘密文件,計劃把大約3000名薩哈林朝鮮礦工再運送到日本本土的煤礦區。這些被二次遷移的受害者被分派到日本各地,只有少數幾人成功逃回朝鮮,而其他被二次遷移的朝鮮人可能早已遇害,無法活到今天。由于對這些人的所在位置及來歷很不清楚,所以對他們的進一步研究極其困難。
薩哈林島地方政權建立后,日本就開始著手發展采礦業。大部分到達科爾薩科夫港口的朝鮮勞工被分配到薩哈林島南部的各個礦井,以緩解勞動力不足的狀況。由于大部分朝鮮勞工既沒有受過教育,又沒有經驗,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大部分薩哈林朝鮮礦工每天平均工作8到12小時,每天2到3個工人輪班工作。勞工們經常遭受日本監工的暴力虐待。此外,破舊的設施和缺乏經驗的朝鮮礦工也經常導致事故頻發和工業災難。已婚的朝鮮礦工和家屬被給予較好的居住環境,但未婚的薩哈林朝鮮礦工往往被集中宿營。3或4個宿舍組成一個營地,每個房間里都擠滿了30到40個礦工。一個宿舍的住戶公用一個衛生間。此外,日本當局經常挪用礦工的部分口糧,以至于大部分薩哈林朝鮮礦工都長期營養不良。
每個礦工都有一個強制性的銀行賬戶,以儲存他們每月的收入。日本政府以住房、食物和生活花銷為借口,扣取他們的工資。礦工的實際收入只有工資的5%或10%。日本政府經常延期支付工資,堅持說合同期滿時一定支付工資。一些朝鮮礦工甚至被告知,他們的工資將被寄送到他們朝鮮的家中。然而由于日本于1945年投降,大多數薩哈林朝鮮人無法得到他們的津貼。
蘇聯紅軍于1945年8月25日攻克南薩哈林斯克,占領了整個薩哈林島。在當時的混亂之中,謠言四起。謠傳說薩哈林朝鮮人中的大部分都充當了蘇聯的間諜,這引起了當地日本警察和百姓對薩哈林朝鮮人的屠殺。雖然關于這次大屠殺的資料十分有限,但有兩起屠殺事件在今天也是眾所周知的:1945年8月18日的上敷香事件和1945年8月20日至23日的瑞穗村事件。在上敷香,日本警方以從事間諜活動為罪名,逮捕了19名朝鮮人。[4]第二天,其中的18名朝鮮人在警察局被槍斃。唯一幸存的朝鮮人的日本名字叫中田英壽,他事先躲藏在廁所里才幸免于難。他后來提供出許多關于此事件的證據和資料。在瑞穗村,從蘇聯撤出的日本部隊于霍爾姆斯克登陸,聲稱朝鮮人是蘇聯紅軍的同伙,正在蘇聯搶劫日本人的財產。雖然朝鮮人與日本人在這個村莊一起勞作,在農田耕種和建筑工程上互相幫助,但日本百姓因此開始視朝鮮人為敵。在8月20日至23日幾天的時間里,一共殺死了27名朝鮮人。為了掩蓋日本人在撤退期間犯下的暴行、銷毀證人和證據,其他個別朝鮮人也有可能被殺害。由于日本皇軍曾在薩哈林島關押大量盟軍戰俘,一名美俄聯合委員會成員在前來調查時采訪到一名婦女,她說她的朝鮮戀人被日軍殺害,就是由于他看到了大量美國戰俘被集體槍殺。[5]
到20世紀50年代初,基本所有在薩哈林島上的大約有292 600名薩哈林島上的日本移民被遣送回國日本移民都已經撤離回國。相反,將近43 000名的薩哈林朝鮮勞工卻被排除在遣返協議的名單上。[6]由于外交上的矛盾,薩哈林朝鮮人開始被“孤立”。一方面,日本拒絕對薩哈林朝鮮人負責,并聲稱根據《開羅宣言》,他們已不再是日本公民。另一方面,蘇聯反對薩哈林朝鮮人回國的請求,因為他們是薩哈林島上煤炭開采工業的主要勞動力。[7]即使是美國,也對解決戰后薩哈林朝鮮人問題的討論漠不關心。雖然美國占領軍司令部在處理關于東亞的戰后決議上有著很大的困難,但他并不希望日本的利益受到過分損害,這在討論戰后決議期間得到充分的體現。因此,縱然薩哈林朝鮮人之前被列為日本國民,他們也被排除在遣返名單之外。
雖然大部分薩哈林朝鮮人無法返回自己的祖國,但是一小部分薩哈林朝鮮人得到豁免。1956年,日本與蘇聯在遣返日本婦女問題上達成一致,同意那些與薩哈林朝鮮人結婚的婦女返回日本。因此,2345名薩哈林朝鮮人憑借他們的日本妻子,定居在了日本本土。[8]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不是所有的朝鮮勞工都是被強征到薩哈林島的。隨著日本在二戰中的需要,南薩哈林島的朝鮮人經歷了自愿到強制遷移的過程。但無論他們怎樣定居在薩哈林島,他們都歷經苦難。除生活和工作條件十分惡劣外,在日本敗降之際他們遭到屠殺,尤其是日本投降和二戰結束之時,大多數薩哈林朝鮮人長期滯留在島上。朝鮮人的到來客觀上對薩哈林的開發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薩哈林朝鮮人長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薩哈林朝鮮勞工不但遭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剝削,而且在蘇聯接管薩哈林后還遭到蘇聯的文化和外交鉗制。此后,悲慘的薩哈林朝鮮人還經歷了一系列意識形態及文化的快速轉變。相關內容筆者將另外做進一步探討,在此不再贅述。
[1]崔丕.近代東北亞國際關系史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黃定天.東北亞國際關系史[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3]Kim,Hyun."W ave of dramas from homeland uplifts Sakhalin Koreans"[N].Yonhap News.2006
[4](Japanese)M ikiMasafumi.The formation of the Korean community in inter-war Karafuto [EB/OL].Socio-econom ic History,2002-7-25,68(2).
[5](Russian)Kim German&Nikolaevich.Koreans in Sakhalin[EB/OL].Kazakhstan:Al-FarabiUniversity,2004-12-9.
[6]Lee Jin-woo.3,100 Sakhalin Koreans yearn to return home[EB/OL].Korea Times,2005-2-18.
[7]被屠殺的村莊[EB/OL].2004.”http://www.aurora-net.or.jp/user/tamura/sakha2-13.htm”.[2009-4-17].
[8]Task Force Russia--Biweekly Report 19 December 1982-8 January 1993 (12th Report)[EB/OL].U.S.-Russian Joint Delegation on POW s/M IAs,1993-1-8.
[9]Lee Jin-woo.3,100 Sakhalin Koreansyearn to return home[EB/OL].Korea Times,2005-2-18.
[10]Lankov Andrei.Stateless in Sakhalin [EB/OL].Korea Times,2006-1-5.
[11]Japan refused to help Koreans leave Sakhalin [EB/OL].Kyodo.200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