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飛 戚明健
(徐州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軍事衛所與基層社會
——明代徐州衛的設置及其影響》
胡夢飛 戚明健
(徐州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明代在全國各地普遍設立衛所。在當時的徐州地區有兩衛,徐州衛是其中之一。徐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社會環境是徐州衛設置的主要原因。徐州衛的設置對明代徐州地方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試從維護地方治安、保障漕運、屯田、救災這四個方面對這種影響進行簡要分析。
明代 徐州衛 設置原因 社會影響
明代在軍事上實行衛所制度,在全國各州縣普遍設立衛所。《明史》卷八十九《兵志》記載:“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于郡縣,皆立衛所”。在現在的徐州地區主要駐扎著三個衛,即徐州衛,徐州左衛和邳州衛。明代邳州屬于淮安府管轄,所以明代徐州駐有兩衛軍隊:徐州衛和徐州左衛。
徐州地方志記載徐州衛:“吳元年置,設指揮使,正二品;指揮同知,從二品;僉事,正三品;其屬有經歷司經歷,正六品;又有鎮撫,從六品;知事,從八品”。徐州衛起初統領左、右、中、前、后五個千戶所,每所有正千戶,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景泰五年(1454年),增設中左、中右兩個千戶所,加起來前后七個千戶所。按照明代衛所之制,每個千戶所統兵一千一百二十人,徐州衛官兵數量大約有七千人,再加上后來徐州左衛的五個千戶所,明代徐州地區駐扎的軍隊數量在一萬人以上。當時,徐州全境的人口大約有三十四萬人(《明史·地理志》),如此之高的軍民比例可見徐州軍事地位的重要。
古城徐州“東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南北朝時期徐州被稱為“北門鎖鑰,南國門戶”,在徐州發生的戰爭歷史上有記載的就有二百次之多?!蹲x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九稱徐州:“汴泗交流,山崗四合,接齊魯之疆,通梁楚之道,誠南北之咽喉,攻守之要區也”。明代兩都并建,徐州處于南北二京的中心位置,屬于南北交通咽喉,自然要在這里駐扎重兵。
徐州段運河是明代南北大運河“咽喉命脈所關,最為緊要”的一段,明代每年由此北上的漕船約12000艘,運軍12萬人,運送漕米達400萬石。當時“凡江淮以來之貢賦及四夷之物上于京者,悉由于此,千艘萬舸,晝夜無息”。明人陳仁錫《重建徐州洪神廟記》稱:“凡四方朝貢轉漕及商旅經營者,率由是道。”成化年間的徐州“民船賈舶多不可籍數”。當時河北、山東、安徽、河南、江蘇五省客商由水路紛至沓來,徐州自此有“五省通衢”之說。外來人口眾多,民事糾紛不斷,為保障南北漕運暢通,維護來往商旅安全,在徐州駐扎重兵很有必要。
徐州地處交通要道,戰亂不斷,又處多省交界地區,人員復雜。唐朝末年,這里曾爆發過龐勛起義。宋金對峙時期,徐州地處兩國前沿地帶,形勢更加復雜。元朝末年爆發的芝麻李起義,更是對明代徐州地方社會影響巨大。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州爆發了由蕭縣人李二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很快占領徐州,扼斷了南北漕運的咽喉。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軍在丞相脫脫的率領下攻打徐州城。至正十三年(1353年)四月,“降徐州路為武安州,以所轄縣屬歸德府,其滕州、嶧州仍屬益都路”。元朝統治者們認為只有武力鎮壓才能使徐州人民屈服,這給明初統治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亂頻繁,天災人禍接連不斷,造就了徐州人民爭強好勝、好氣斗勇的風氣?!捌渌缀糜律袣?,秀杰者多倜儻非常之士,而黠驁者亦剽悍而難馴”?!坝陆芨宜?、豪杰之士挺生其間,而專利逞忿之徒孽芽作慝”。只有在此駐扎重兵,才能震懾當地民眾中的不法之徒,維護地方社會穩定。
平定地方叛亂是衛所作為軍事機構的首要職能。徐州衛在平定明代徐州地方動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徐州地方志記載:“正德七年正月,流賊楊虎陷睢寧。二月,劉六等屯宿遷小河口。指揮周正拒之,退屯城子河。四月壬辰,都指揮楊鼎擊走賊于徐州莊里集”?!叭f歷二十七年,浙江民趙占元至徐謀作亂,徐州及豐、沛人多有從者,未及發,兵備郭光復捕獲誅之”。
另外,徐州衛中有我專門從事緝捕地方盜賊、私鹽販、巡視河堤的官兵,如徐州衛“巡河五人,巡鹽二十人,捕盜二十人”,徐州左衛“三百七十六人巡捕,二十人巡鹽,十人巡河”。這對于維護明代徐州基層社會的治安具有重要作用。
永樂年間,宋禮疏浚會通河以后,徐州衛士兵直接參與了南北漕糧的運輸,據《明史·食貨志》記載:“時淮、徐、臨清、德州各有倉。江西、湖廣、浙江民運糧至淮安倉,分遣官軍就近挽運。自淮至徐以浙、直軍,自徐至德以京衛軍,自德至通以山東、河南軍。以次遞運,歲凡四次,可三百萬余石,名曰支運”。徐州衛“其漕運淺船二百五十支,運軍兩千五百十六人”。衛所士兵從事漕糧運輸,解決了原來民運存在的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徐州當地民眾的負擔,但后來由于漕運弊端的出現,運軍負擔過重,待遇微薄,也使得衛所士兵大量逃亡。
為了保障漕的運安全暢通,正德年間,在徐州設置了按察分司。徐州按察分司屬山東按察司,負責整飭徐州兵備兼督理屯田河道。“正德六年始置,嘉靖初增屯田、河道、漕運,統徐州、徐州左、邳州、宿州、淮安、大河、高郵、揚州、儀真、沂州等十衛五所”。這說明徐州衛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保障明代南北漕運的安全暢通。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為減輕政府和百姓軍糧負擔,在全國各地軍隊駐扎之處實行軍屯?!皷|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于交址,中原則大河南北,在在興屯矣”。據徐州地方志記載,徐州衛官兵中“初額凡七千八百四十人,屯種四千五百十人”,從事屯田的官兵占了衛所官兵總數的大多數。嘉靖年間,“徐州地于十四年丈量為四萬一千九百七十三頃一十九畝零”,“徐州正衛屯地為兩千五百八十五頃三十三畝七分”,“徐州衛草場地三十六頃三十六畝”。大量衛所官兵從事屯田,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軍糧供應問題,減輕了徐州當地民眾的經濟負擔,但另一方面,軍屯占有大量田地,也加劇了當地的人地矛盾。
徐州地方志中關于徐州衛所官兵參與地方社會救災的記載較少,但不等于沒有。據《明英宗實錄》卷五十七記載:“正統四年秋十月,直隸徐州奏境內蝗。上命行在戶部移文巡按御史嚴督軍民官司撲滅盡絕以聞”。另外,在徐州發生自然災害時,明代政府多次減免徐州衛所官兵的稅糧負擔,這在間接上對徐州地方社會災荒救濟產生了積極影響。
明代徐州衛的設置對徐州地方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御地方動亂,維護基層社會治安。大規模的屯田在減輕民眾負擔的同時,也加劇了本已緊張的人地矛盾。徐州衛的設置有效的保障了南北漕運的安全暢通,但長期的軍運加重了衛所官兵的負擔,加上待遇微薄,士兵大量逃亡。另外,衛所官兵在地方救災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偟膩碚f,徐州衛設置的積極影響要遠大于消極影響。通過對徐州衛設置原因和社會職能的分析,對于我們研究明代軍事制度也具有典型意義。
[1](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明)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Z].北京:中華書局,1962.
[3]中國方志叢書·(嘉靖)徐州志·地理志上(卷四)[M].臺北(: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4](明)陳仁錫.皇明世法錄[M]//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15冊).
[5](民國)銅山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62),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6](同治)徐州府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61),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胡夢飛,山東臨沂人,1985年生,徐州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