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林
(濰坊學院馬列部 山東 濰坊 261061)
科學發展觀的哲學解讀
張子林
(濰坊學院馬列部 山東 濰坊 261061)
科學發展觀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它高揚“以人為本”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歷史主體論由“革命本位”向“生活本位”的升華和回歸;它倡導的和諧思想,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物質世界多樣性統一的科學內涵。
以人為本 社會和諧 科學發展觀 哲學解讀
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情國情民情黨情的基礎上,堅持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對“什么是發展”、“靠誰發展”和“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等有關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做出的科學回答,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對正在成長的中國模式的一種理論闡釋。它繼承和發展了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同時把馬克思主義辯證發展觀與社會發展理論相結合,是指導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是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因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哲學內涵。
以人為本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而實踐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共同體現了人的主體性特征。實踐是由人發動同時又是為了人的活動,它使人與物的關系由物支配人變成了人支配物,由此確立了人對自然界的主體地位。唯物史觀則進一步強調,勞動創造人本身,人具有創造價值的價值;人作為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人,當人們以一定的物質生產方式創造自己歷史的時候,整個社會以一種“合力”的作用共同創造了整個社會歷史。因此,“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個人只有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發展;社會發展本質上體現于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所以,必須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堅持群眾路線,盡可能地激發每個人的創造性,并為個人實現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體論,是真正科學的人本思想,它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密切關注著人類發展的終極命運。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瞻遠矚,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歷史主體論為指導,全面繼承和弘揚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汲取和借鑒西方人文主義精華,形成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它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有基礎上為逐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南。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和核心,離開人而談論發展則是虛無的。以人為本,內在地包含著對社會全體生命的人文關懷,包含著社會公平正義,包含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包含著社會發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續性。科學發展觀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它把依靠人民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準則,把為了人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因此胡錦濤強調指出:“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這是對以人為本最富有現實意義的高度概括和科學闡釋。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胡錦濤科學發展觀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理論體系,它為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這一執政本質,為進一步激發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活力,提供了根本的理論保證和制度保障,這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歷史主體論的極大豐富、發展和創新。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基本原則,把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惠及臺灣人民)和執政黨能力建設高度融合,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黨性原則,從而實現了人民革命主體論、人民國家主體論向人民生活主體論的革命性轉變。“人民”這個概念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政治術語和革命工具,而是由活生生的每一個生命個體所構成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共同體。如果說在革命時期,我們強調“人民通過奉獻生命奪取政權自己解放自己”,而今天我們則強調“國家政權通過創造各項制度保障人民自己發展自己”,人民群眾由在革命時期的奉獻主體,轉變為在社會發展中的享有主體。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社會發展本質上只能是人的多種價值要求的實現過程和人的自身價值的提高過程”[2]。科學發展觀就是為實現人的這一本質要求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革命是短暫的,追求和平與發展才是永恒的;革命本身是一種破壞(包括毀壞自然),而非建設;革命本身不是目的,不斷解放、發展和激發民眾的創造活力才是根本所在。只有在和平發展的社會歷史進程中,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避免人對自然的自我中心主義),廣大民眾創造歷史的主體地位才能夠真正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主體論的“本位”回歸和升華,是嶄新的現代化闡釋,它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歷史主體論向當代人本論的轉化。
胡錦濤的人本理論,內在地包含著人的和諧發展的思想,閃耀著辯證法光芒。“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人只有在發展中才能夠結成良性互動的社會關系。堅持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就必然要求尊重人的主體本位,促進人的和諧發展。人的和諧發展,包括自身內在的生理機能與精神的和諧統一、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而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卻又時刻處于變動之中,在平衡與不平衡、和諧與不和諧、有序與無序中不斷實現否定之否定。變動是絕對的,穩定是相對的。人的和諧發展和人際(或主體間)和諧,總是體現著自己的個性特征,和諧發展的程度也總是相對的、歷史的、具體的,因此是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統一。在舊的和諧被新的和諧所不斷否定的過程中,和諧局面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人的發展水平及其主體地位也同時隨之不斷提升。可見,絕對的社會和諧是不存在的,如果否認這一點,在實踐上將會導致毫無生機的一團和氣。從本質上講,和諧是對立中的統一,是相互激勵、相互促進、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統一,是矛盾的統一體,是物質世界多樣性統一的客觀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只有堅持物質的多樣性統一,才是對世界本來面貌的真實反映。和諧,即交融和合、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就是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統一;社會和諧,則是社會現象和社會事物的多樣性統一,是對社會現象和事物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的高度概括。因此,強調和諧并不是對物質世界多樣性的否定,相反它內在地包含著對世界多樣化的肯定。
胡錦濤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已經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高度共識,同時他還把這一科學理念廣泛運用于國際社會。他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推進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各國人民要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4]。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是當今世界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它鮮明地體現了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統一:全球化的統一性趨勢和世界多極化的分化態勢并行不悖。我們黨一貫強調,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統一的社會發展模式,也沒有哪一種社會制度是固定統一的萬能制度,沒有那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文化是統一的文明樣板,各國都有選擇自己獨特發展道路的權利。同理,世界上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謂“普世價值”,西方社會的所謂“自由民主人權”也并不一定適合廣大發展中國家。胡錦濤倡導的“和諧論”,潛在地揭示了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世界大同”的必然規律。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實現“世界大同”的前提和條件。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是實事求是思想的重要哲學基礎,胡錦濤本著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從當今人類社會和中國實際出發提出的和諧發展思想,使得馬克思唯物主義一元論哲學原理,變成了推進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強大銳利的思想武器,正所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處堅強者,莫之能先”,這是真正“綿里藏針”、剛柔相濟的大道理。
從人類發展的視角來看,和諧發展就是對當今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及其關系發展規律的本質概括,在社會生活中就是要講求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合作和睦,和善和氣和美,就是講求團結融洽安定,共存共榮共贏,實質是在社會利益主體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尋求多樣性統一。體現在治國理政上,就是“仁政親民”,就是通過思想解放、文化創新、體制建構、關注民生等,盡可能地創造一切條件,促進整個社會系統的各個要素及其結構在多樣化統一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隨著科技經濟文化等人類本質力量的不斷發展和人自身物質精神張力的不斷解放(人的自由意志的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多樣化和統一性趨勢,必將會愈演愈烈。這種歷史性演進的結果,最本質的影響首先必將是人類體能和智能的迅速提升,這一方面使得全球一體化更加強化和深刻,“世界大同”的局面將日益明顯;另一方面也將會使得人類社會包括個人、家庭、社會組織、國家等各類主體的個性化特征更加鮮明和突出。這種全球化和多樣化的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必將會促使整個人類社會在生產方式、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國家政權等方面發生深刻的革命性變革。當代人類社會正處于這一偉大變革的開端。承認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統一,就必然承認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性多樣化統一。貫穿其中的本質力量,就是人類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的活動,就是人類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即由自發人類到自覺人類、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過渡,它引導人們不斷追求自身和諧與社會和諧的美好理想。因此,胡錦濤提出的“和諧論”(國與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無論從哲學本體論來看,還是從社會發展觀來看,都具有極為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內涵。科學理論不僅能夠反映現實,而且能夠創造世界、預見未來。構建“和諧世界”的科學理念,正是對世界多樣性統一的辯證本質的科學把握和對人類未來的預見和運籌。
總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與和諧發展,明確地把人定位在和諧社會關系中的精神獨立和生活自主的社會主體地位上,這非常有利于促進人們在維護自身主體地位的同時兼顧其他各方的利益,從而促使人們在更高層次上更廣泛方面(包括人與自然)做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關懷,這就從更大程度上有利于排除極端功利主義、人類中心主義等各種異己力量的干擾。這就要求我們在貫徹科學發展時,必須統籌各方關系,兼顧各方利益,把每一個主體(國家、組織、個人、人化自然)作為社會大系統的要素進行考察。在準確把握系統整體的前提下,充分弘揚人文精神,統籌處理要素、結構和整體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尊重現實生活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辨證本質,才能夠真正地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貫徹到底、落實到位。
[1][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47.
[2]寇東亮.人的發展與人文精神[J].探索,1999,(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60.
張子林(1968—),男,山東壽光人,濰坊學院馬列部副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