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祥林
(肇源縣地方志辦公室 黑龍江 肇源 166500)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人類文明進步、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各項事業永保生機的源泉。續修志書作為人類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印證著這一命題,續志工作是不斷發展的工作,它要求必須大膽探索,勇于和善于在實踐中進行創新,在創新中不斷發展。2006年,由溫家寶總理簽署的《地方志工作條例》頒布,標志著我國地方志工作納入了法制化軌道,是時代創新的重大舉措。
《肇源縣志》(1983~2005年)的編纂工作歷經三個年頭,三審四編,五易其稿,送審稿達31篇,138章523節100多萬字,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又一項新的浩繁而艱巨的系統文化工程。縱觀全書,廣征博采,嚴密考證,尊重歷史,文直事確,不溢美,不隱惡,不飾非,是一部集資料性、知識性、科學性于一體的地方百科全書,是一部認識肇源、了解肇源、建設肇源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獻,是一部“記往行,鑒得失、決從速、興未來”的極其珍貴的萬有文庫,是一部創新的佳作。在學習貫徹《地方志工作條例》的同時,探索新時代續修志書如何創新,一直是我們思考的問題。
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發展觀。創新是修志事業發展的永恒動力,新的時代續修志書工作在總結經驗,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續修新時代的志書,同樣要發揚傳統,銳意創新,把修志事業推向更高更科學的水平。志書是伴隨時代發展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在2000多年的方志史中,志書大體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與創新階段:秦代以前偏重于歷史,漢唐時期偏重于輿地,自宋以后則形成史志合一的“史志體”。就“史志體”的方志而言,它孕育于秦漢,定型于兩宋,發展于元明,隆盛于清代,民國時期又有所創新。一部地方志的發展史,就是伴隨時代發展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歷史,創新是修志事業發展的永恒動力。人類歷史發展的周期性告訴我們,事物的前進發展,就是一個周期接一個周期,形成無數“圓圈”銜接起來的無限的鏈條。地方志同樣有著自身發展的歷史鏈條,每屆修志都是鏈條中的一環,各個環節是依靠繼承與創新想連接的。只有創新,才能形成新的動力,推動修志事業向前發展。
新時代客觀要求續修志書要銳意創新。當今人類社會正處于偉大的變革時代,全球正在興起的現代科技革命、信息革命,不僅從根本上改變著傳統的社會生產,而且也改變著整個人類生活的面貌。發展中的中國正處于深刻變革之中,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修志事業同樣處于變革之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時代客觀要求我們要認清新形勢,適應新形勢,在繼承傳統、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勇于探索,勇于創新,運用新觀點、新材料、新手段,編修與時代相稱的新志書。
突出改革開放的時代特征。中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增強了綜合國力,改善了人民生活,第二輪續修志書工作在反映改革開放時代特點方面應體現一個地方如何貫徹國家方針政策,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體現改革開放的實施過程和本地方特點,體現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變化。因此,續修志書要加大記述改革開放的力度,不但要設專門篇章記述改革開放,而且要將改革開放的精神貫穿于其他各個篇章之中,以體現改革開放是時代的特征,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動力。?
突出記述兩個文明建設的成果。首輪志書一反舊志“重道輕藝”的傾向,強化了經濟建設的記述,這是必要的,續修志書仍要堅持。續志不僅要記述經濟總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體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新思路,同時要克服首輪志書經濟偏重、文化偏輕的傾向,加大記述精神文明建設的分量。記述文教體衛等社會事業的發展,更要注重記述人們精神道德水準的提高以及民風民俗、價值取向的深刻變化,進而反映改革開放和社會深層變化的時代特征。
突出人的主體地位。首輪志書認真貫徹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但在具體行文中人與活動分離,見事不見人。續修志書一定要強化以事系人的原則,突出人的主體地位。一切社會活動都是人的活動,每一項重大成就,都與決策人物、模范人物和科技英才等代表人物的活動相聯系。志書行文必須具備“人、時、地、事、因、果”六要素。堅持主體意識,使志書中每件史事都能突出人的地位。首輪志書主要為本籍人物立傳的原則失之偏頗。在續修志書過程中,要轉變觀念,只要是為本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盡可立傳而不問其籍貫。對在本地做出了突出貢獻而后調走了的人物,詳記在本地工作的片斷、略寫他鄉事跡就行了。當然,人物入志非常敏感,人物傳、人物表應制定相應的標準;以事系人也應注意其代表性、典型性,防止損壞主體形象。
強化志書多方位的服務功能。首輪志書“資治、教化、存史”的作用得到了一定體現,但志書的功能仍然偏窄,以至出現了轟轟烈烈修志、冷冷清清發行的尷尬局面,從而挫傷了修志工作者的積極性,影響了修志事業的發展。要強化志書多方位為社會服務的功能,讓志書從比較封閉的小圈子里走出去,成為專家學者和普通讀者的案頭書,有益當代,惠及子孫。志書出版發行之后,要下功夫編成簡志,便于發行,便于利用。還要根據社會和讀者需要,對志書資源進行再開發,編寫專輯,奉獻讀者。
續修要在黨委領導、政府主持、修志機構組織實施的體制下,強化專家修志的作用。首輪修志形成的體制是黨委領導、政府主持、眾手成志,其優點是部門修志積極性高,責任心強,搜集資料面廣,專業志成書多;但缺點也相當突出:部門志的色彩較重,功利主義傾向明顯,資料堆砌,數字失控,志書質量難上檔次。現在續修志書,有《地方志工作條例》為依據,因此,要強化契約機制、獎勵機制與法律責任,從而保證主編負責制規范有效地施行。
續修要取史、鑒之長為修志服務。歷史、方志、年鑒是姊妹學科。年鑒的優勢是一年一鑒,反映迅速,便于利用。史書的優勢在于經過時間的過濾與沉淀,揭示了社會發展規律。志書要取史、鑒之長,創自家之新,使質量有明顯提高。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跨地域、跨行業、大市場、大社會的事物不斷涌現,一種新的體例——專題也應運而生。續志要靈活運用專題形式,組織好社會調查,寫好這些當今最鮮活最具時代感的新篇章。
出光盤、上網絡,使志書走向市場,這是當前方志界最大的創新課題。光盤是最新的文化載體,能融文本、圖像、聲音于一體,且容量大,攜帶方便。網絡是最新的傳播媒體,能資源共享,且傳輸快捷。兩者具有紙介質志書無法比擬的優勢,方志界要增強高科技意識,積極出版方志電子版,建立網上方志館,提高方志的利用率,把方志部門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動態的開放的地情信息中心,為社會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
新時代呼喚志書創新,又為志書創新提供了新觀念、新材料、新手段和新市場。創新是續修新時代方志的客觀要求,我們要銳意開拓,勇于創新,編修出無愧于新時代的新方志。這是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