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國高科技產業化委員會有機產業聯盟 徐肇宴
長期以來,我國承受著糧食數量不足的巨大壓力。而這些年耕地又被多種建設和建筑大量占用。為此,中央政府不得不規定全國要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
我國雖然劃定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但土地的鹽堿化卻在不斷蠶食著良田。以大慶市為例,大慶地下石油翻滾,而地面卻鹽堿泛濫,全市共有鹽堿地86.8萬畝,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2%。目前,全世界鹽堿地約有10億公頃,我國鹽堿地也有1億公頃。據估計,全球鹽堿地每年以100萬~150萬公頃的速度在增長,我國也不例外。
鹽堿地是各種鹽土和堿土以及不同程度鹽化和堿化土壤的總稱。鹽堿危害使大面積土壤資源難以利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下降,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耕地土壤鹽堿化的蔓延,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和采取積極的治理措施,將嚴重制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鹽堿地的治理與改造,具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
盡管人類對鹽堿地的治理與改造做了長期不懈的努力,采用過排水洗鹽、客土置換、化學改良等等方法。但是,技術沒有根本性突破,不能大面積、低成本地進行。鹽堿地改造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急需先進的具有可規模化的技術。
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科技時代。生物科技的開發與應用使鹽堿地的改造變得比較輕松與簡單。
微生物是生物技術的基石,這是由微生物比表面積(表面積與體積之比)、轉化能力、繁殖速度、變異與適應性和分布范圍五個強大的特性決定的。五大特性中最基本的是微生物的比表面積遠比其它生物大。生物體比表面積越大,其代謝活性越強。在適宜條件下,微生物24小時所合成的營養物質相當于自身重量的30倍~40倍,比奶牛高1000倍。在適宜條件下,細菌20分鐘繁殖一代,經24小時培養,一個細胞可繁殖成4萬億多個細胞。微生物也以抗嚴寒酷暑,耐酸、堿、鹽的驚人適應力被譽為“生物界之最”。太平洋海溝高壓350攝氏度下的嗜熱菌,南極100兆帕(1000個大氣壓)零下18攝氏度下的嗜冷菌,pH0.5酸性有色金屬浸礦水中的嗜酸硫桿菌,pH12~13環境下的極端嗜堿菌,甚至在32%鹽溶液中的嗜鹽菌,在其他生物難以生存的各種極端環境中,都蘊藏著大量的微生物資源。
大慶鮑斯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采用國際先進的微生物專利技術生產的“善耕”生物有機肥,應用在鹽堿地改造中,以其不可比擬的優勢,獲得巨大成功。
“善耕”生物有機肥料是一種環境“友好”的肥料,不會改變環境的自然條件,如果在土壤中給予合適的條件,其持續的增殖會修復土壤,使土壤具有生物活力。
鮑斯公司于2004年年初開始在大慶市選取650畝草甸堿土做實驗。當時土壤pH值8.2~9.3,“堿包”部位pH值高達10.3。土壤粘重、硬化,結構不良。自然植被為堿草、堿蓬、蒙古蒿群落,“堿包”處為光板地,平均造林成活率僅3%左右。
他們用最普通的施肥方法,施用“善耕”生物有機肥料,土壤板結情況很快得到改善,肥效擴散作用明顯,肥料下部10厘米土壤pH值下降0.6~1.1,側方土壤pH值下降0.4~0.7。施肥的同時配合適當灌水,旱柳和銀中楊的當年成活率分別為93%和98%,長勢喜人,草的成活率更是達到了100%。更可喜的是,當年就形成了林、草復層生態系統。
次年,由于有了第一年的根系生長基礎,絕大部分幼樹能經受住草原春季干熱風的考驗。即使表層土壤干旱,由于下面有機肥料隔層,鹽堿依然被壓制在肥料層以下10厘米,沒有產生返堿現象。現在這片被改造的鹽堿地,已經成為良田,形成了林草生長的小氣候,收獲了有機農產品。
國家發改委充分肯定這一成果,作為重要項目扶持。
這種低成本、實施簡單方便,便于機械展開,可規模化改造鹽堿地的生物技術,顯然是鹽堿治理與改造的技術方向。
可是這項先進的技術并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鮑斯公司具有全國規模最大、年產20萬噸生物有機肥的能力,但受銷售制約,每年的生產不超過3萬噸。本來在鹽堿地進行綠化的樹木種植,“一年種,二年長,四年五年死光光”的那種做法可以終止;本來挖溝壘土的一塊一塊的土地可以連為一片;本來治理鹽堿地的步伐可以走得更快。然而,現實情況并不盡如人意。
戰略性的問題,需要做出戰略性的規劃與指導。
大規模治理鹽堿地可以使18億畝耕地紅線變綠。死扛紅線與使紅線變綠是防守與進攻的關系,守得艱難,就應多多做攻的文章。進攻中,生物技術無疑是最先進的武器。很好地打造這把利器并大膽大量地使用,讓它在向鹽堿地進攻號角吹響的時候一馬當先,發揮主力軍的作用,開辟出大片大片綠色的土地,永遠造福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