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厲聲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
歷代王朝“移民實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古稱“西域”,從西漢時期開始,就是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漢代以來,以優惠條件實施“移民實邊”,成為歷代王朝治理與開發西域新疆的傳統國策。
歷史上,中國人口的相當比重,都集中在自然條件較好、社會經濟發展較為穩定的中原地區。秦統一后,為改變邊疆人稀地曠的局面,將“移民實邊”確立為一項治理與開發邊遠曠地的國策。
漢代承襲這一國策,并對實邊的移民實施了優惠政策。漢文帝采納重臣晁錯的建議,為移民提供優惠措施,使他們能安居樂業。此后,漢武帝兩次大規模遷徙移民到朔方、武威、酒泉、張掖、敦煌等地。西域都護府建立后,漢王朝在西域實施設官建制、駐軍屯田的治理方式,駐防官員和士兵成為中原移駐西域的主要人員。
公元439年(南北朝時期),割據中原西北部的北涼王朝為北魏所滅,北涼的1萬多部眾及百姓遷入西域高昌郡(今吐魯番)。這是首次有明確記載的中原向西域移民行動。
唐代在當地設置了3州(相當于郡)12縣,掀起了中原向西域移民的第二波高潮。唐代,西州(今吐魯番)的人口將近5萬人,其中漢族人口居多數。
清代統一新疆后,1762年,新疆總人口為38.375萬人。此后30年間,中原內地人口成規模地向新疆遷徙。其中,遷往新疆的中原內地各民族兵丁眷屬人口約為12.4萬人。此外,清政府還招募大量內地百姓到新疆去屯田。
由于清代的內地移民主要聚集在北疆,使得北疆的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果。至19世紀中期,內地移民已在新疆總人口中占到一半以上,成為有史以來移民實邊最成功的時期。
清政府百余年經營新疆的成果,毀于反復出現的宗教“圣戰”與民族仇殺。1864年,新疆爆發反清暴動;1865年初,境外浩罕軍官阿古柏侵入南疆。屯田被毀,數十萬中原內地攜眷駐軍與屯田移民、商販等,大多死于戰亂。1878年初,左宗棠收復新疆后,以招民屯墾為第一要務。1884年,新疆建省,首任巡撫劉錦棠改革屯田,招募流民,重振移民實邊政策,著力推動南疆的社會經濟發展。但是,當年遍布全疆的民族仇殺,在民族關系方面形成了深度心理創傷,內地移民新疆的水平,再也無法達到乾(隆)嘉(慶)盛世之時。
民國時期,新疆被軍閥統治。在南疆的和田、喀什和北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出現民族仇殺,使當地的漢族人口再次銳減,移民實邊政策無法繼續。1949年,新疆人口為433萬,其中南疆地區的維吾爾族人口已達329萬。
新中國建立后,新疆出現了幾次移民潮。目前,新疆一共生活著維吾爾、漢、哈薩克等55個民族(只有基諾族未見于新疆)。2008年,新疆總人口為2130.8萬人,其中維吾爾族965.1萬、漢族823.9萬、哈薩克族148.4萬、回族94.3萬、柯爾克孜族18.2萬、蒙古族17.7萬。
新中國成立后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949年~1960年是第一階段,為基本建設時期。1949年,國民黨駐疆部隊和平起義,加上挺進新疆的10萬人民解放軍,號稱20萬人。他們是建設新疆的第一批人。當時,烏魯木齊河穿城而過,冰水四溢,百姓苦不堪言。駐扎烏魯木齊的解放軍官兵靠人扛馬拉,建出一條“和平渠”,解決了烏魯木齊河冰水亂流的問題。全疆無一尺機紡布,無一枚機制釘,部隊便白手起家建起了“八一鋼鐵廠”等工廠。1954年和1955年,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繼成立后,由于新疆緊靠較為先進的蘇聯,有比較明顯的區位優勢,國家便把中蘇之間政府協定貿易的很大一部分放在新疆。大批蘇聯技術人員進入新疆,建立了很多工廠和科研院所。這一時期,內地的很多群眾自發到新疆墾荒。
1960年~1984年為第二階段,是新疆在發展上的“欠賬”時期。20世紀60年代,中蘇兩黨、兩國關系破裂后,新疆成為“反修”前線。按照當時的設想,北疆的戈壁和草原地帶無法有效防止蘇聯裝甲部隊進入,所以要“放棄北疆守天山”。在這一背景下,整個新疆地區特別是天山以北的發展,受到嚴重影響。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1984年,新疆只有一座八層大樓。
1985年~2000年是第三階段。1985年,中蘇關系出現緩和,新疆隨之從中受益。1985年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30周年時,修建了新疆人民會堂等“十大建筑”。隨后,新疆和全國各地一道,步入了改革開放新階段。
2001年以來,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最早的西部大開發設想,是以新疆為中心,后來擴大到西部10省區。新疆抓住了這輪發展的機遇,經濟得到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2010年3月,中央召開了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對內地19個省市援助新疆的各地區進行了對口部署。5月,中央召開了新疆工作會議,標志著新疆的發展步入一個新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