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閔
專家認為,當前我國收入分配己經走到亟須調整的“十字路口”,縮小貧富差距、解決分配不公問題十分迫切,必須像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一樣守住貧富差距的“紅線”。
從基尼系數看,我國貧富差距正在逼近社會容忍的“紅線”。被學界普遍認可的是世界銀行測算的0.47。“我國基尼系數在10年前越過0.4的國際公認警戒線后仍在逐年攀升,貧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認為,目前,我國的收入差距正呈現全范圍多層次的擴大趨勢。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3.3倍,國際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業之間職工工資差距最高的與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體間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國企高管與一線職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國有企業高管與社會平均工資相差128倍。北京師范大學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說,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分配差距正呈現危險的“窮降富升”兩頭拉大趨勢。
清華大學教授魏杰、陜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石英等專家說,長期以來,我國收入分配領域一直存在著“屁股決定腰包”的怪現象,收入高低靠的不是聰明才智和勤奮勞動,而是靠“搶身份”和“搶行業”。如果能“搶”到電力、電信、石油、金融、煙草等壟斷行業,或是“搶”到公務員身份,就等于“搶”到了獲得高收入、高福利、高階層的致富屁股。這種依賴于政策保護和資源壟斷的“權力分配”,有悖于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嚴重侵害了個人發展權,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其在不同行業、不同群體間造成收入懸殊落差的同時,也在人們心里劃上了一道深深的鴻溝。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爭搶“吃皇糧”,甚至出現千余人競爭一個公務員崗位的現象。壟斷行業的高工資也屢屢遭到質疑。國家應通過多個途徑,減輕“權力決定收入”的消極影響,平復社會失衡心理。
“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形成國民中大量“隱性收入”。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2007年曾發表過一項研究,推算當時每年至少有4萬億元以上的不規范“隱性收入”。
有媒體在全國15個省區市采訪了大量專家學者和基層干部群眾,大家比較認同可以用白色、黑色、灰色、血色、金色5種“顏色收入”來概括當前形形色色的收入。
“白色收入”指正常的工資、福利等合法收入;“黑色收入”指通過貪污受賄、偷盜搶劫、欺詐販毒等違法手段獲得的非法收入;“灰色收入”指介于合法與非法之間的收入;“血色收入”指那些突破人類文明底線,以犧牲他人的生命和用鮮血榨取的收入,如黑磚窯、黑煤窯等;“金色收入”指利用黃金、股票、期貨等資本獲得的收入。
雖然現在社會對貧富差距的忍受力比過去提高了,但如果不遏制貧富懸殊和分配不公加劇的勢頭,后果可能不堪設想。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說,去年我國人均GDP已接近3700美元,經濟發展轉型和社會結構重塑都進入了關鍵階段。拉美國家的實踐證明,這一階段尤其要防止出現經濟增長停滯、貧富差距拉大以及社會動蕩。
一次分配的不合理使“強資本、弱勞動”趨勢不斷強化。當前初次分配過于“親資本”,勞動者報酬占比總體偏低,勞動者工資增長趕不上企業利潤增長。蘇海南說,在發達國家,工資一般會占企業運營成本的50%左右,而在我國則不到10%。
而在二次分配中,由于現有社保制度不夠完善,二次分配領域甚至出現“逆向調節”現象。據全國總工會透露,在城鎮就業人員中,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僅為62%和60%;農民工的參保水平更低。
要守住貧富差距的“紅線”,需盡快啟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多管齊下、各方配合的原則,結合深層次原因和直接原因設計系統的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