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佩世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我國公平分配的制度模式選擇”課題研究小組根據再分配制度的形成機制,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收入分配模式分為四類較為典型的模式:以瑞典為代表的社會民主主義福利國家模式;以德國為代表的合作主義福利國家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資本主義的福利國家模式;以日本為代表的互惠式再分配模式。
主要在北歐,最為典型的是社會民主主義國家瑞典。
瑞典是一個“從搖籃到墓地”的福利國家。不僅追求經濟安全以保護人民免受各種風險,而且追求公平的收入分配以保證所有的公民能享受滿意的生活水平。公民享受的福利包括子女補貼,教育補貼,住房補貼,充分就業,最低工資,男女同工同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而且水平相當高,如喪失工作能力或失去工作機會的人一般可以得到相當于其正常收入90%的支付。瑞典基尼系數由1967年的0.28降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0.2以下,到80年代維持在0.2左右,此后,雖然基尼系數有所波動,但都在0.3以下。
這里的合作主義是指政府、雇員成立的工會、雇主成立的雇主協會間關于工資和勞動條件的合作協調關系。代表國家有德國、奧地利、法國、意大利。
德國的再分配機制包括社會救濟、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三個方面。社會救濟的對象是不能養活自己的人和其他需要援助的人。社會保險是再分配機制的主體,包括全國強制性疾病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最后一部分是福利分配,不需要特別的條件就可以享受。德國公共支出占GDP的50%,福利支出約占財政總支出的一半左右,比例最大。據估計,80%的德國家庭受到政府的某種補貼,如養老金、子女補貼、失業補償、教育補貼等。
與北歐國家不同,德國福利國家的公平性再分配力度要小一些。德國也一直屬于收入差距很小的國家,基尼系數多數年份都在0.3以下,2000年為0.28。
自由資本主義式福利國家以美國為典型,加拿大、澳大利亞也屬于這一類型,其整合機制的特點是沒有獨立的工人階級政黨,或者工人階級在整合過程中的影響微弱。
美國采用的所得稅稅率主要由聯邦稅與州稅兩部分組成,所得稅制度都是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其邊際稅率增加的累進所得稅。最窮的家庭不支付聯邦所得稅,中等收入家庭的稅收占應納稅收入的15%,富裕家庭的稅收占應納稅收入的28~33%。
其收入保障計劃有三種主要類型:一是社會保險計劃,包括養老金、殘廢人補助、失去工作能力的人的補助與醫療保險,都是直接支付給低收入家庭;二是失業補助,向失業者提供的收入,每個參加計劃的人按收入支付稅收,當他們失業時獲得收益;三是四種州政府管理的福利計劃類型,包括補充的保障收入計劃、對有撫養子女家庭的援助計劃、食品發送計劃、醫療援助。
還有是通過政府提供低于成本的物品與勞務,這些勞務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
日本的再分配政策構筑了政府與受益群體之間的互惠關系,即政府為某些社會群體提供政策優惠,受益群體為政府提供政治支持。預算分配嚴重偏向效率低下的非貿易部門,如農業、流通和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那里的雇員一般屬于低收入群體。
日本的再分配政策是選擇性的,直到上世紀70年代初期,社會保障支出占GNP的比重僅為7%,遠低于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值13.9%。70年代中期以后,社會保障支出占GNP的比重上升較快,但就絕對水平而言,在經合組織國家中仍然是最低的。盡管福利性再分配有限,但在發達資本主義世界,日本是收入分配最平等的國家之一,2000年基尼系數僅為0.25。
日本政府促進平等的主要途徑是影響第一次收入分配。其政策工具包括維持農產品高價,保護農民利益;對小企業實行一系列優惠財政金融政策;保護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不受來自國外的競爭;在邊遠地區展開大規模公共工程;扶持鋼鐵、汽車、電子等行業進行國際競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