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芳
人才流失的根源在“官本位”
□林金芳
中國社科院《2007年全球政治與安全》中承認: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在世界居于首位。有人指出,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增強了對手(《廣州日報》2009年7月21日)。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人才更愿意留在科研條件更好、生活待遇更高的地方,這再正常不過。然而,除了硬件和經濟因素,“人才流失”更是制度和環境等“軟件”因素使然。有一份名為《中國人才發展報告》的資料顯示,僅2005年我國就有2500萬人因沒能“盡其才”而被無端消耗,造成的損失僅經濟指標一項已超過9000億元。中科院余仲才認為,體制不合理、分工不明確、責任不清楚等,是造成“人不能盡其才,才不能盡其用”的重要原因。
到底誰是人才流失的“罪魁禍首”?筆者以為,是官僚主義。所謂官僚主義,就是“以官為本”,一切行動以做官為出發點,把做官當作人生最高的價值目標,以官當的大小來評判人生價值的大小。在這種官本位文化下,又怎么可能有良好的人才生存環境?以高校為例,這是人所共知的人才“高地”,這個知識分子聚集的場所,同樣也是官僚主義的重災區。不但教育、學術領域有著嚴重的泛行政化傾向,幾乎什么利益分配都掌握在“學校領導”手中,大到招生、就業、專業設置,小到學生的日常管理等,校長、教育行政部門和大小領導,幾乎就是權威。
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在這種環境之下,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到了大大小小的官員手中,人才要不“學而優則仕”,要不就只能往“高處”走。于是,逆淘汰產生了,在有權者通吃的游戲規則下,如同“劣幣驅逐良幣”一般,高水平的科研人員很可能就會在扭曲的競爭機制中淘汰出局。
2002年,我國的“十五”計劃明確提出要把“人才戰略”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如今,多年過去了,效果看起來似乎并不明顯。海外留學人員不但沒有形成“回歸潮”,相反,“清華大學電子系畢業15個研究生,12個去了美國。硅谷里的‘同學’到處都是,我們成了人家的培訓班”??渴裁戳糇∪瞬?、吸引人才?津貼、一次性房補、高規格的待遇,還是人盡其才的工作環境?固然,優厚條件、項目資助是吸引人才的有效手段,但這遠遠不是全部。
在官本位文化下,能在市場中取勝的,不是優秀人才,而是那些熟悉官商規則的人。有人說,中國需要的是像比爾·蓋茨這樣的人才。但是,他們不是憑空產生的,不是石頭里蹦出來的,用句很唯物的話講,他們也是制度和環境的產物。如果一個社會的教育制度不公平,又怎么能夠讓最有潛力的人才受到最好的教育?如果一個社會分配不公平,誰又有積極性去努力創新?美國為什么能出比爾·蓋茨,不僅是因為他們有相當雄厚的經濟實力,更是因為他們有激勵創新的良好制度和體制。一個產權不清、貪污腐敗的社會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創新型社會的。
(摘自《中國改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