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嗣輝,韋伯蔓 ,宋 濤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江蘇徐州221008)
目前,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不斷出臺,引導新能源產業迅速發展,新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得到了廣泛的利用。
(1)產業發展扶持政策不斷出臺。2006年1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能源法》,為我國新能源的利用和發展提供了法律保證,與之配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能源法實施細則》明確了上網電價和分攤機制等關鍵環節,種種利好消息使大量企業開始投資新能源,國內太陽能產業在2006~2007年蓬勃發展。國家逐步加大對新能源的財政資金投入和稅收優惠支持力度。制定了支持風電、垃圾發電的稅收減免政策和發展生物液體燃料的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政策。中央和地方財政在無電地區的電力建設、農村家用沼氣建設和新能源技術產業化發展等方面給予了較大的資金支持。另外,國家通過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和產業化計劃,共安排10多億元資金,支持光伏發電、并網風電、太陽能熱水器、氫能和燃料電池等領域先進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
(2)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發展速度加快。中國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居世界首位,熱水器保有量一直以來都占據世界總保有量的一半以上。2007年,中國太陽能熱水器總保有量突破1億m2,占世界總保有量的63%以上。目前,中國太陽能熱水器已基本形成從產品的開發設計、真空集熱管等部件生產、整機制造、工程設計安裝到營銷服務的產業鏈和產業發展的布局。
雖然中國新能源開發利用取得了積極進展,法規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但新能源發展在技術、市場和政策措施方面還存在較大問題,仍不能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1)宏觀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激勵機制不完善。當前,除水電和太陽能熱水器等個別新能源分支行業有能力參與市場競爭外,大多數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成本高,再加上資源分散、規模小、生產不連續等特點,在現行市場條件下缺乏市場競爭力。同時,風電、生物質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相關政策體系還不完整,政策的穩定性和協調性差,還沒有形成支持新能源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2)市場需求薄弱,新能源發展缺乏市場保障。長期以來,中國新能源發展缺乏明確的發展目標和戰略規劃,缺乏連續穩定的市場需求。雖然國家支持新能源發展的力度逐步加大,但由于沒有形成穩定的市場需求,新能源發展缺少持續的市場拉動。
(3)行業素質相對低下,新能源發展瓶頸突出。除水電、太陽能熱利用、沼氣外,其它新能源的技術水平較低,缺乏自主技術研發能力,設備制造能力弱,技術和設備生產主要依賴進口,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同時,人才培養不能滿足市場快速發展的需要,沒有形成支撐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技術服務體系。
(1)政府出臺強制的市場政策和經濟激勵政策。國內外的經驗表明,沒有政府的支持,新能源不可能迅速地發展。新能源是新技術,仍在成長發展階段,需要扶持。新能源的優點是有益于環境,但是市場調節作用對環境是失靈的,因而只有政府的支持,才能加快新能源的發展。
(2)出臺扶持新能源發展的法律法規。早期各國發展新能源都首先發展技術,其次是示范工作和降低成本。只有成本足夠低,市場才能發展。近幾年,一些想要大規模發展新能源的國家,通過立法,強制電力公司供應或購買再生電力,對未完成任務者予以懲罰。這樣,就不再需要沿襲過去的順序而直接跳躍到創立市場的階段。有了新能源強制市場的立法,就可吸引民間資本,提高新能源開發商的信心。
(3)依靠科技進步,提升行業整體素質。新能源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快行業優化升級步伐,自創和引進核心技術相結合,提高元件的轉換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改進系統的穩定性和兼容性。
能源是中國崛起的動力。中國正處在工業化中期,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的依賴比發達國家大得多。2001年,全國終端用戶支出的能源費用達1 125萬億元,占GDP的13%,而美國僅占7%。
從1990年代開始,中國經濟的發展進入新的重化工業階段。重工業的單位產值能耗約為輕工業的4倍。城市化步伐加快和消費結構升級,促使住房、汽車、家用電器等需求大幅增長。目前,城市人均能耗為農村的315倍。據建設部預測,2000~2020年將是中國建筑業的鼎盛期,全國建筑面積將從353億m2增至686億m2。據交通部預測,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將從2003年的2 383萬輛增至2020年的114億輛。這必將拉動鋼材、建材、化工等能源密集行業的快速發展,而且很可能持續到2020年。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鋼材市場需求預測,2002年建筑業鋼材消費量達10 512M t,占總消費量的53.17%,2010年將增至16 614M t;汽車(包括農用車)用鋼量將由1 113M t增至2 010M t;家用電器用鋼量將由416M t增至613M t。因此,能源需求的大幅增長是不可避免的。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預測,到2020年,若按目前趨勢發展,一次能源需求量將達3 500M tce,其中煤炭2 900M t,石油610M t,天然氣1 650億m3,強化節能可使能源需求控制在3 000M tce以內。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能源綜合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國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和政策,可歸納為:節能優先,結構優化,環境友好。
3.2.1 節能優先
實施“能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正在制訂《節約能源法》配套法規,以及促進節能的經濟激勵政策,建立終端用能設備能效標準和標識體系,推進政府機構(靠公共財政運作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節能,推行需求側管理、能源服務公司、自愿協議、政府采購等節能新機制。
3.2.2 結構優化
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主要是提高清潔能源比重,以及一次能源轉化為電能的比重。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預計將超過1 600億m3,水電、核電和風電裝機容量可望分別達到 240GW、36GW 和20GW。
3.2.3 環境友好
能源是環境問題的核心,環境是能源決策的關鍵因素。環境友好的能源戰略采取政府驅動、潔凈高效、總量控制、排污交易和公眾參與等政策措施加以落實。鑒于2020年煤炭仍將占一次能源消費的60%左右,發展潔凈煤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潔凈煤發電技術,2000~2020年可累計減排二氧化硫2 218M t,節煤15.17%。最近,國家發改委決定全面推行以節能降耗、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為主要內容的循環經濟。
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是促進消費、增加投資、穩定出口的一個重要結合點,也是調整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一個現實切入點。這方面發展的潛力很大,應當重點給予扶持,力求取得突破,努力實現產業化、規模化。但是,新能源的良好應用前景并不意味著傳統能源的大規模被替代,尤其是在未來的數十年里,一次性能源的消費比例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因此,傳統能源行業仍然可以抓住這一戰略機遇期,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國家的能源發展戰略中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1]中國煤炭經濟研究會.中國煤炭資源保障分析與對策[J].中國煤炭,2004(6):19~ 20.
[2]趙遵廉.中國電網的發展與展望[J].中國電力,2004(1):1~7.
[3]王慶一.可再生能源的現狀、前景與政策[J].中國電力,2002(1):19~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