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保紅
絕經后陰道出血是一種老年婦女常見的婦科臨床癥狀之一,也是部分老年婦科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前兆,據統計占老年婦科病主訴的 80%以上。我院對2008年 7月至2009年 10月65例絕經后陰道出血進行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患者就診年齡 49~85歲,平均 67歲,其中49~59歲 35例,60~69歲 18例,70歲以上 12例。絕經年齡在 45~59歲,平均 52歲。自然絕經到初次陰道出血時間間隔 4~30年,其中間隔 4~6年 38例,7~10年 12例,11~20年 10例,30年以上 5例。
1.2 臨床表現 65例絕經后陰道出血均表現為絕經數年后陰道異常出血或血性白帶,大部分無腹痛,極少數有輕微下墜腰酸,出血量均較少,自訴為內褲少許血染或點滴狀血跡。
1.3 診斷 65例患者就診后,分別進行 B超、陰道分泌物涂片、宮頸及子宮內膜分段診斷、送病理,依靠病理學結果作出診斷。
65例絕經后陰道出血患者中,老年性陰道炎占 20例,子宮內膜炎 18例,慢性宮頸炎次之占 14例,其中宮頸糜爛 10例,宮頸息肉 4例,功能性子宮出血 8例,宮頸癌 2例,子宮內膜癌 3例。
老年性陰道炎囑其自行陰道沖洗,用苦參洗劑,配以陰道上藥,我院應用復方沙棘籽油栓或保婦康栓,1次/d,一次一枚,7 d一個療程。20例中,12例一個療程好轉,其余 8例,二個療程好轉,三個療程均治愈。子宮內膜炎給予口服中成藥及靜滴抗菌素消炎。輕度宮頸糜爛陰道放置消糜靈栓,重度輔以超聲聚焦物理治療,定期復查。宮頸息肉均行息肉切除術。一例 82歲宮頸癌III期到放療科行放療,另一例 65歲宮頸癌I期行手術治療術后輔以放療。子宮內膜癌3例,2例為 62歲和 72歲均行手術和化療,另一例 85歲子宮內膜癌行放療姑息治療。
4.1 本資料 65例絕經后陰道出血的原因中,以陰道炎最多,占 30.77%,子宮內膜炎占 27.69%,其中宮頸炎占21.54%。炎癥疾患占總人數的 80%,表明炎癥是絕經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是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器官萎縮,陰道黏膜及宮頸子宮內膜抵抗力降低所致。[1]
4.2 本資料 65例中,因惡性腫瘤引起出血者占 5例,發生率占 7.69%,而且隨著年齡增長,絕經時間延長,惡性腫瘤發生危險性增大,因此應把絕經后陰道出血視為一個危險信號加以重視。積極采取必要的檢查手段,諸如細胞學分段診刮、B超、陰道鏡、宮腔鏡、腹腔鏡及內分泌學進行綜合判斷。近年來國外診斷絕經后陰道出血原因正向組織學加細胞學微量技術發展[2]。特別在子宮出血的診斷中,主張采取多項技術聯用,認為宮腔鏡加活檢兩者聯合應用能使診斷的靈敏度高達 98%。病理檢查對絕經后陰道出血的診斷有決定意義,臨床上對絕經后陰道出血患者要充分利用此一手段。
4.3 本文 65例患者,功能性子宮出血占 12.31%,其中增殖期子宮內膜占 72.35%,分泌期占 18.36%。在絕經后子宮內膜仍有相當大的時期受到受到雌激素刺激,則可成為子宮內膜癌發生的潛在危險因素。我們認為對這類患者定期隨診并給予適量的孕激素促使子宮內膜剝脫或使已有異變的內膜逆轉恢復正常,或可為防止內膜癌發生、發展的一個措施。
[1] 趙軒,等.764例絕經后陰道出血原因分析.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3,9:1
[2] 董荷鳳,等.絕經后出血研究進展.國外醫學婦產科學分冊,199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