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軍
胃癌居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率之首,死亡率高,主要原因是早期胃癌的檢出率低[1],中晚期治療效果差。一般中晚期胃癌的 5年生存率小于 40%,而早期胃癌的 5年生存率常大于 90%,故對于胃癌的早期診斷相當重要[2]。早期胃癌是指病變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層,無論有無淋巴結轉移的胃癌。只要能發現早期胃癌,才能早期治療,結果預后好。下面將我院的術前內鏡活檢病理和術后病理證實是早期胃癌40例進行復習分析。
本組男 30例,女 10例,男明顯多于女,平均年齡 58.5歲,發病年齡集中在 52~73歲占 70.3%。來自農村 30例。來自城鎮 10例。男性吸煙者占 25例。有 5年以上有上腹部不適的慢性胃病史者 38例,間斷性胃痛史 20例;3個月 ~5年胃痛史 20例。有黑便史 5例,有嘔吐史者 5例,有嘔血史 4例。幽門管癌 7,胃竇胃角處癌 19例,胃體癌 5例,垂直部癌 5例賁門胃底部癌 4例。有 30例患者按普通胃病治療能緩解或癥狀消失。40例按日本胃腸道內鏡學會 1962年和日本胃癌協會(1998)早期胃癌診斷標準的分型標準及WHO病理分型進行分類。標本置 10%福爾馬林或無水酒精固定,選擇性取 2~5塊腫瘤活組織石蠟包埋,切片厚 4~5um,HE染色,光鏡觀察。
大體分型:一次內鏡檢查和活檢病理檢查定為癌癥者 32例,其余 8例進行2~4重復檢查并多次病理檢查才確診。I型 3例,Ⅱa型 2例,Ⅱb型 8例,ⅡC型 18例,Ⅲ型例 7,Ⅱa十ⅡC2例。黏膜內癌 22例,浸潤至黏膜下層 18例。病理分型:管狀腺癌 I級 9例,管狀腺癌Ⅱ級 21例,管狀腺癌Ⅲ級 3例,管狀腺癌Ⅲ級伴部分印戒細胞癌 5例,印戒細胞癌 2例。其中有胃周淋巴結轉移的1例。
胃癌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惡性腫瘤,尋找早期胃癌的診斷手段,提高胃癌的診斷率,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3]。青年人所患胃癌的臨床癥狀欠典型,青年人本人和醫務人員對胃癌認識不足,早期診斷率較低,從而造成較多的誤診和漏診病例,青年人已發現就到了中晚期,預后極差。胃癌在我國是消化道常見腫瘤,是中老年人易患的癌腫,發病高峰年齡為 50~70歲,其病死率占所有惡性腫瘤死亡的 23.02%,居各類癌死亡的第一位,尤其近年來青年人胃癌的發病在逐年上升,應高度警惕[2]。早期胃癌的臨床表現與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良性病變不易區別。早期胃癌的臨床癥狀和其他消化道疾病相比無特異性,本組分析顯示經常出現上腹部不適、胃痛、嘔血、黑便等癥狀,但也無法說明早期胃癌有其特異性特征。且早期胃癌多發生于胃遠側 1/3[3]。
胃癌主要病理類型管狀腺癌,病灶類型以凹陷型為主,與國內報道相符。目前認為萎縮性胃炎、非典型增生、腸上皮樣化生、胃息肉、胃潰瘍、殘胃均為癌前狀態。胃癌演變規律為:正常胃黏膜一淺表性胃炎一萎縮性胃炎一腸上皮化生一異型增生一胃癌(腸型),所以對癌前病變更不能忽視,對病理診斷胃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腸化,胃息肉,胃潰瘍,長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伴有淋巴組織增生等,尤應提高警惕。重視癌前狀態的觀察和隨訪,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因此,診斷技術的發展,內鏡特別是放大內鏡可檢出較小或微小早期胃癌病灶,內鏡黏膜下切除術等使早期胃癌患者單純局部治療即可根治術,這樣避免殘胃高患病率的發生,同時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質量。內鏡切除術(EMR)的使用標準為:①癌腫局限于黏膜層;②單一性病灶;③直徑 <20mm的隆起型病灶(I或IIa型)或直徑小于潰瘍瘢痕;④癌腫細胞分化良好。對浸潤至黏膜下層、術前組織病理檢查不足以證明有無淋巴結轉移者,內鏡治療應謹慎。當然也有報道EMR術后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有病灶切緣殘留癌組織,需再次手術。
要重視內鏡檢查和胃黏膜活檢病理普查工作,內鏡普查是胃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內鏡作為胃疾病首選的又是最終的診斷手段,其重要應用價值在于能發現微小病變同時又能取活檢送病理分析,能發現早期胃癌并能進行病理分型。目前認為對 40歲以上、對有胃癌家族史者應定期進行上消化道體檢,對有上腹部不適、有胃痛史、黑便、嘔吐、嘔血病史、大便潛血試驗陽性者等患者進行篩查,有助于發現早期胃癌。平時應加強胃癌防治宣教工作,提高全民素質和健康意識,消除人們胃鏡檢查的恐懼感,讓人們認識到胃癌篩查的重要價值,以便能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1] 楊光建.早期胃癌 60例的臨床病理特點分析.醫學信息,2010,23(1):173-174.
[2] 朱正綱.胃癌研究新進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11.
[3] 姜錦貴,陳建華.青年胃癌 49例臨床病理分析.臨床醫學,2005,25(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