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永軍
鎖骨骨折是全身最常發生的骨折之一,近年來隨著交通傷的增多,鎖骨骨折的發生率也逐漸上升。由于采用手法整復“8”字繃帶或鎖骨帶固定大都能達到治療要求,故很少作切開復位。只有在鎖骨骨折引起后方的血管、神經并發癥,骨不連、鎖骨腫瘤和鎖骨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時,才須作鎖骨手術。2008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對部分鎖骨骨折患者行手術治療 30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對部分鎖骨骨折患者行手術治療 30例,其中男 21例,女 9例,年齡 15~78歲,平均 36歲,左側 13例,右側 17例。骨折皆為鎖骨中 1/3或中外 1/3,橫形骨折 4例,斜形 20例,粉碎性 6例。致傷原因:摔傷 16例,高處墜落傷 3例,車禍傷 11例。受傷至手術時間 1~ 5 d,平均 3 d。
1.2 手術指證 ①經手法復位、8字繃帶固定,骨折不連接;②骨折端或移位的碎骨片壓迫臂叢神經,用閉合療法不能解除壓迫;③近骨折段的外端因喙鎖韌帶已撕裂而明顯向上移位;外端的骨折片短小,因肩鎖韌帶仍完整而留在原處、此時治療的方法與肩鎖關節分離相仿[1];④鎖骨骨折合并同側肩胛頸骨折,形成浮動肩;⑤鎖骨折塊間夾有軟組織影響愈合;⑥患者患有其他疾病不能長期忍受非手術制動時。
1.3 手術治療 采用局部麻醉,高位持續硬脊膜外麻醉或氣管內插管麻醉?;颊咂脚P于手術臺上,患側肩部后方墊一扁枕。在鎖骨前作一與鎖骨平行之橫切口,以病變為標志,沿鎖骨向內外延長,其長度根據病變的手術要求決定。沿切口線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深筋膜,并將皮瓣適當向上下游離[2]。沿切口的方向切開頸闊肌。顯露出鎖骨,再按切口的位置,作鎖骨骨膜切開。切開骨膜后,于骨膜下剝離,顯露出鎖骨。根據不同的骨折類型采用不同的內固定方式。①髓內釘固定術:復位骨折,將一枚 3.2mm直徑克氏針插入深度為 2~4 cm至骨皮質外。用X線射片檢查鋼針位置。如果使用充滑克氏針,則外露的鋼釘外側端彎成 90°,防止克氏針向內側移動。對有粉碎性骨折存在多個碎片可用“10”號絲線捆扎固定。術后三角巾懸吊 4周。8~10周后骨折牢固愈合,拔除克氏針;②鋼板螺絲釘固定術,整復骨折后,取一小型 1/3管狀 4~6孔鋼板置于鎖骨上面,用小型骨折固定器將骨折端連同鋼板固定于滿意的位置,用帶有保護裝置的鉆頭通過鋼板孔鉆骨孔,擰入 4~6枚長度合適的螺絲。必要時植入骨松質;③鎖骨外端骨折張力帶鋼絲固定術,如鎖骨外端骨折侵犯肩鎖關節,需將骨折片妥善復位,并采用張力帶鋼絲結合用克氏針作內固定,先用 2枚克氏針固定小骨片將針尾彎曲成鉤狀,以供張力帶鋼絲掛住,然后在鎖骨外端骨折處的內側鉆一小骨孔,用不銹鋼絲交叉扎緊。最后在肩關節極度外展情況下縫合喙鎖韌帶的錐狀動帶;再在肩極度內收情況下縫合肩鎖韌帶的斜方韌帶。
行內固定手術治療后,隨訪患者 30例,術后骨折均愈合,無感染、不愈合,患肩無疼痛,骨折對位對線達到解剖對位或基本解剖對位,肩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無神經、血管損傷表現。無鋼板彎曲斷裂,無螺釘松動,肩關節功能正常。
鎖骨骨折是一種常見骨折。上肢外展位倒地時肩部著地是造成鎖骨骨折的常見受傷機理。高能量直接暴力如車禍傷是成人鎖骨骨折第二病因。骨折患者表現頭向患側,以健手托患肘,鎖骨折處畸形壓痛、瘀斑[3]。X線檢查顯示不確切,必要時要采用 CT掃描確診。鎖骨骨折的發生率較高,且骨折情況多種多樣,具體治療方法需在具體工作中隨機應變,總的要求是復位滿意,固定可靠,盡早愈合,無并發癥及后遺癥發生。一般采用“8”字石膏繃帶固定治療。中 1/3骨折最常見,占鎖骨骨折的 82%。其中并發肺及胸膜損傷的占 30%,此外也偶見有鎖骨下靜脈和動脈損傷,以及臂叢的尺神經損傷。采用“8”字石膏繃帶或鎖骨帶固定,骨折愈合率達 >95%,極少發生骨不連和延遲愈合。尤其是青壯年患者,應采取有效的治療,手術治療是目前首選的方法[4]。本組 30例均采取了手術治療,根據骨折類型分別選擇了克氏針固定、鋼板內固定、鋼絲內固定術,均獲取了良好的效果。
[1] 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第 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96-497.
[2] 雍宜民.實用骨科臨床.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52-153.
[3] 黎介壽,吳孟超.手術學全集-矯形外科卷.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298-299.
[4] 榮國威,翟桂華,王滿宜,等譯.骨科內固定.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