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龍 李亞東
股骨頸骨折是由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的骨折,是老年常見的骨折之一。由于老年人骨質疏松,股骨頸脆弱髖周肌群退變,反應遲鈍,不能有效地抵消髖部有害應力,加之髖部受到應力較大,不需要多大的暴力,甚至在無明顯創傷的情況下都可以發生骨折。目前,手術治療是首選,現對臨床 60例股骨頸骨折采取股骨頸骨折行空心釘內固、雙螺紋釘固定術及全髖置換術內固定術進行治療療效分析。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 2008年 1月至 2010年 1月手術治療股骨頸骨折 60例,男 28例,女 32例,年齡 60~75歲,平均 67.5歲。左側 23例,右側 37例。折尾式螺紋釘內固定35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12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13例。
1.2 臨床特點 老年人跌倒后訴髖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走路,應想到股骨頸骨折的可能。髖正側位 X線檢查,尤其對線狀骨折或嵌插骨折更為重要。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無移位的骨折在傷后立即拍攝的 X線片上可以看不見骨折線。等 2~3周后,因骨折處部分骨質發生吸收現象,骨折線才清楚地顯示出來。
1.3 治療方法 大多數病例入院均立即行脛骨結蒸牽引或皮牽引 3~7 d,進行早期無創傷復位。然后分別采用空心釘內固、雙螺紋釘固定術及全髖置換術。折尾式螺紋釘內固定35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12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13例。術后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切口負壓引流 24~48 h,患肢防止外旋,并進行早期功能活動及相應的康復訓練。
經隨訪,其中采用手術治療者按照上述療效評定標準優者 46例,良 8例,可 6例,優良率 84.2%。無手術中和住院期間死亡,術后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 3例,經溶栓、抗凝治愈?;颊咦≡杭翱祻推陂g均未發生褥瘡、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切口均正常愈合,無感染,無內固定斷裂。
成人股骨頸骨折按骨折線的部位可分為股骨頸頭下部骨折、頸中段骨折、基底部骨折及轉子間骨折[1]。股骨頸骨折常發生于老年人,隨著人的壽命的延長,其發病率日漸增高。其臨床治療中存在患者不愈合(15%左右)和股骨頭缺血壞死(20%~30%)兩個主要問題。而青壯年股骨頸骨折,往往由于嚴重損傷如車禍或高處跌落致傷,偶有因過多過久負重勞動或行走,逐漸發生骨折者,稱為疲勞骨折。
大多數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創傷較輕微,年輕人股骨頸骨折則多為嚴重創傷所致。跌倒時大粗隆受到直接撞擊;肢體外旋。在第二種機制中,股骨頭由于前關節囊及髂股韌帶牽拉而相對固定,股骨頭向后旋轉,后側皮質撞擊髖臼而造成頸部骨折。此種情況下,常發生后外側骨皮質粉碎。
股骨頸骨折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可以采用脛骨結節或股骨髁上牽引。由于股骨頸骨折愈合較困難,臨床上一般均采用手術內固定治療;對于 65歲以上且有明顯移位者,也可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或人工全髖關節置換。
空心釘內固定術術中復位要正確,斷端要緊密結合。此類骨折的斷端后側大多有骨質缺損,術中要盡量植骨,以恢復股骨頸的前傾角。三枚空心釘的位置要成三角形,并且拉力要均衡。三枚空心釘一定要距股骨頭軟骨面下 1~1.5 cm。
全髖關節置換術適應于 55~70歲股骨頸頭下型、頸中型骨折,全身情況較好時,均宜做全髖關節置換術。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采用生物或機械固定型假體效果差,容易松動和疼痛。以骨水泥固定型為首選。一般情況下可準備 2~3套假體供術中選擇。此切口容易損傷坐骨神經,操作時應先找到坐骨神經加以保護。在銼除髖臼軟骨面時,見髖臼內骨質有 70%的面積滲血為宜。骨水泥調制不能過稀或過老,以接近拔絲為宜。人工高分子塑料臼要比自體髖臼小 2~3mm的間隙,以備骨水泥附著固定。人工股骨頭假體座的橢圓形面要對準股骨頸殘端的橢圓形面,并將其前傾角測量好。人工股骨頭假體柄與股骨髓腔之間也要有2~3mm的間隙,以備骨水泥附著固定[2]。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適應于 70歲以上股骨頸頭下或頸中型骨折及粉碎骨折,或 65~70歲以上患者,可單純作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高齡老年人或骨質疏松患者,選用骨水泥固定型的人工股骨頭為佳[3]。人工股骨頭比真股骨頭小 1~2 mm為宜。亦可準備 2~3個假體供術中選擇。股骨頸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其治療方法尚不統一,目前臨床上在 55歲以內的股骨頸骨折患者和股骨頸嵌插型骨折的患者以空心釘治療為主。56~66歲的患者以全髖關節置換治療為主。67歲以上的患者以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為主。
[1] 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第 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50-851.
[2] 榮國威,王承武.骨折.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1-904.
[3] 羅先正,邱貴興.人工髖關節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287-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