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麗 馮彬 李國杰 陳鳳艷
左布比卡因是左旋酰胺類局麻藥,嗎啡是阿片受體激動劑都可以用于硬膜外注射術后止痛,作為硬膜外術后止痛泵的預沖藥止疼效果的比較報道較少[1],本研究設計為臨床雙盲實驗,擬評價在左布比卡因與嗎啡作為術后鎮痛泵的預沖藥時,止疼效果的比較。
1.1 病例選擇及分組 擬行剖宮產患者 100例,ASAⅠ或Ⅱ級,年齡 20~35周歲,體重指數 18~24,均無腰硬聯合麻醉禁忌證(如局部感染、敗血癥、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異常、運動或感覺缺陷等神經系統疾病、確診的顱內高壓等)隨機分為兩組,左布比卡因組(A組 n-50)和嗎啡組(B組n-50)。
1.2 實驗方法 患者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常規吸氧,監測血壓、心電及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記錄患者入室后血壓、心率及血氧飽和度,預防性靜脈輸液 7~10m l/kg,行 Lz-3腰硬聯合麻醉穿刺,蛛網膜下腔給 0.75%布比卡因1m I+10%葡萄糖 0.5ml,頭側置管 3cm,患者平臥頭略低位,麻醉平面至胸 6后取平臥位,快速補液,如出現血壓明顯下降靜脈滴注麻黃素 10mg,如血壓上升不明顯可重復給藥一次。術畢前給 0.5%左布比卡因 3ml+7ml硬膜外推注或嗎啡 2 mg(稀釋至 10ml)硬膜外推注,再接術后鎮痛泵:羅哌卡因 225 mg+芬太尼 0.2mg,稀釋至 100m l,流速 2m l/h。
1.3 觀察項目 采用 0-10數字疼痛強度量表(NRS),觀察術后 12h、24 h的止疼情況(可分為:滿意,可忍受的疼痛;不滿意,不可忍受的疼痛),記錄患者出現惡心及下肢運動障礙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數據的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成組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 12 h和24 h止疼效果均較好,12 h時兩組相比較 P=1.000>0.05,24 h時兩組相比較P=1000>0.05,止疼效果的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有惡心及下肢運動障礙等情況的發生,但 A組與 B組比較,A組出現下肢運動障礙的患者較多(P=0.008<0.05);A組與 B組比較,B組出現惡心的患者較多(P=0.005<0.05)。
手術導致局部致痛物質前列腺素、組胺、血清素、緩激肽、P物質釋放,傷害性受體被激活,經神經纖維傳導到神經軸,再經調整后傳至脊髓,在脊髓,部分沖動經前和前側柱途徑導致節段反應,表現為骨骼肌張力增高、肌痙攣、氧消耗增加和乳酸產生增多。通過交感神經元刺激引起節段性反應則表現為心動過速,每搏血容量增加,胃腸和尿道平滑肌張力減弱。疼痛常導致恐懼、不安、易怒、不寐和悲觀厭世。對于術后疼痛的治療,無論是肌肉注射止痛劑或單次從硬膜外推注嗎啡鎮痛,都難以達到 48h的持續鎮痛。而且體內藥物峰值時高時低,因而產生副作用大[2]。本實驗顯示,在剖官產腰硬聯合麻醉后,接硬膜外術后鎮痛泵前預沖左布比卡因與嗎啡相比較,兩組均有惡心及下肢運動障礙等情況的發生,左布比卡因出現下肢運動障礙的患者較多,嗎啡出現惡心的患者較多。兩者作為鎮痛泵的預沖藥都能達到預期的鎮痛效果。
綜上所述:硬膜外術后鎮痛泵用左布比卡因與嗎啡作為預沖藥都能達到預期的鎮痛效果。
[1] Miller RD,ed.曾因明,鄧小明,主譯.米勒麻醉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1811-1883.
[2] 李源,趙艷輝.剖宮產指征的變遷及其影響因素.中國婦幼保健,2007,2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