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英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炎癥性疾病,所有滑膜關節都可被累及,其特點是對稱性的多關節炎,最常見的是手和足的小關節。類風濕關節炎在臨床上表現為滑膜炎和關節破壞[1]。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由于衛陽不固,肝腎不足,風寒濕等邪侵入機體,阻滯經脈氣血,以慢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的一種周身性疾病。該病初起僅少數關節發病,繼而遍歷多數關節損害,故又名“歷節”。收集 2009年1月至 2009年 12月應用中藥的方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獲得了較好療效現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 8例,女 58例,年齡 12~68歲,其中21~30歲 8例,31~40歲 36例,41~50歲 15例,5l歲以上 7例。病程最短 3個月,長者已達 26年,平均 16年。其中類風濕 43例,風濕 18例,其他 3例。患者有周身關節對稱性紅腫疼痛,晨僵時間 >1 h,雙手指關節梭形變,類風濕因子增高。
1.2 臨床表現 66例患者中,晨僵、對稱性關節疼痛及掌指關節疼痛 66例;腕、膝、足關節疼痛 11例;肩、髖關節疼痛 3例;顥下頜關節及頸椎疼痛 6例;關節腫脹積液 42例;關節畸形、屈伸不利 46例;風濕結節 28例;乏力,低熱,食少納差32例:消瘦,肌肉萎縮,肌力減弱者 41例;血清類風濕因子測定陽性 51例;血沉增速 11例,輕中度貧血 24例。放射線檢查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關節附近輕度骨質稀疏,關節面軟骨破壞,關節面不規則,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邊緣有骨質破壞或束狀透亮區,骨質明顯疏松。
1.3 辨證分型 ①行痹型:肢體關節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便,可伴有惡風、發熱等表證,舌苔薄白或薄白膩,脈浮;②痛痹型:肢體關節疼痛劇烈,遇寒更甚,疼痛不游走,痛處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③著痹型:肢體關節疼痛重滯,腫脹,疼痛固定,手足沉重,肌膚麻木,舌苔白膩,脈濡緩;④熱痹型: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得冷則舒,疼痛可游走,涉及多個關節,或發熱、口渴、煩躁等,舌苔黃燥,脈滑數;⑤尪痹型:病程日久,關節疼痛持續但不劇烈,關節變形、僵硬,屈伸不利,肌肉萎縮,嚴重者出現顯著畸形。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2.1 湯劑 通關散 18 g,稀簽草 12 g,仙靈脾 12 g,生地 12 g,鹿銜草 12 g,桂枝 12g,赤芍 9 g,白芍 9 g,雞血藤 12g,骨碎補 12 g,續斷 12 g,補骨脂 12g,黃芪 18 g,黨參 18 g,巴戟天 12g,秦艽 9g,獨活 9 g,防風 9 g,桑枝 6 g,白術 12 g。 加減法:風寒挾濕型可加炙川烏,附片,炮姜,細辛:風熱挾濕型可加薏苡仁,忍冬藤,蒼術,漢防已,萆薢:痰瘀交阻型可加竹瀝水 30m l,生姜汁 10ml。
2.2 粉劑 三七 20 g,炙地鱉蟲 20 g,炙蜈蚣 10 g,炙全蝎10 g,地龍 20 g,炙蜣螂 15 g,炙僵蠶 20 g,藏紅花 20 g,炙馬錢子 5 g,八角楓根 5 g,黑螞蟻 100 g。用法:上藥共研末,每服 2~3g,可裝膠囊服用,忌魚腥,妊娠禁用。
2.3 外治 生草烏 60 g,一枝蒿 60 g,生川烏 60 g,八角楓60 g,透骨草 60 g,川椒 10 g。用法:上藥用酒精浸泡 6~10 d。臨用時取液適量,再加大蔥數根搗爛入內加溫后外搽患外,對腫脹積液之關節可用該藥渣外包,禁內服。可采用成藥追風虎骨膏、麝香虎骨膏、傷濕止痛膏等敷貼,或狗皮膏、寶珍膏等膏藥烊化后溫貼;痛痹型可用武力拔寒散,行痹型可用舒筋散等外敷;此外可應用骨科騰洗藥、風傷洗劑等熏洗,祛風水、活絡水等外擦。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發病緩慢,以青壯年為多,病程纏綿,反復發作,不易根治。對患者生理、心理諸方面影響較大,并有可能致殘,臨床上診斷并不困難,但治療卻十分棘手,特點是處理不及時者,有半數以上或多或少終生遺留關節畸形。因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必須制訂適當的治療計劃。不但要注意局部病變,而且要加強整體治療;不但要治療身體上的疾患,而且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對患者多加鼓勵,促使他們正確對待疾患,積極配合治療。
藥物治療時,①行痹型,治則: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方藥:防風湯加羌活、桂枝;②痛痹型,治則:散寒止痛,祛風活絡。方藥:烏頭湯或麻桂溫經湯加減;③著痹型,治則:除濕消腫,祛風散寒。方藥:薏苡仁湯、川芎茯苓湯或除濕蠲痛湯加減;④熱痹型,治則:清熱通絡,疏風勝濕。方藥:白虎湯加桂枝、連翹、黃柏、丹皮、忍冬藤、防己、威靈仙、桑枝、赤芍;⑤尪痹型,治則:補腎祛寒,通經活絡。方藥:桂枝湯、真武湯或補腎祛寒治狂湯加減。中醫辨證分型及方藥不宜太繁雜,辯清寒熱虛實是合理用藥的前提。一些有毒藥物,只要使用得當,可增強療效,如對八角楓,馬錢子,烏頭類藥物的使用,炮制后從小劑量開始至治療量。
[1] 段富律.方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