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寧 毛宇丹 石立文 生曉霞
痔是直腸下端黏膜下或肛管皮膚下靜脈叢擴張、迂曲而形成的結節性靜脈團,是肛腸科一種常見病,肛門內外的常見病、多發病,任何年齡都可發病,以 20~40歲多見,男性多于女性,但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增高,治療方法一般以內扎外切手術根治為主。收集我院 2009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收治行痔手術患者 120例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就痔瘡手術后的護理體會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 2009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收治行痔手術患者 120例,其中男 49例,女 71例;年齡 20~65歲,平均 43歲。痔瘡類型,外痔 56例、內痔 16例、混合痔 48例。均行手術治療,住院時間 7~14 d,平均 10 d。
1.2 護理
1.2.1 創口護理 術后采用仰臥位,為防止傷口受壓,可在臀部墊氣圈,以減輕腹壓,避免創口出血和出現局部水腫。肛門部手術后,囑咐患者多休息,少活動,不要拉扯即將脫落的結扎線殘端,排便時不宜用力或久蹲,防止脫核期大出血。傷口多敞開不縫合,需每日換藥。每次大便后溫水或 0.02%高錳酸鉀溶液坐浴,然后更換敷料,防止創面感染和假愈合。
1.2.2 飲食和排便 術后 1 d進流質,術后 2~3 d進半流食,以后逐漸過渡到普食。一般術后不控制排便,而應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大便干結影響肛門部血液循環。若術后 3 d未解大便,應口服液體石蠟幫助通便,必要時,可用細肛管甘油灌腸,以軟化大便幫助排出。
1.2.3 對施行內痔切除術的患者,術后早期要警惕繼發性出血,通過檢查敷料,測血壓、脈搏、呼吸及觀察面色變化,如有出血征象,應及時通知醫生并根據醫囑做好相應準備。混合痔手術切除后,由于齒狀線以下部分不縫合,患者術后要堅持坐浴。術后患者可因麻醉、手術刺激、疼痛、肛管內填塞敷料止血,不習慣床上排尿而出現急性尿潴留[1]。血栓性外痔剝除血栓后,傷口敞開留有一梭形創面,每日換藥時須用凡士林紗布覆蓋,囑患者便后坐浴。
1.2.4 疼痛護理 肛管手術后因括約肌痙攣,或肛管內敷料填塞過多而加劇傷口疼痛。一般疼痛不需特殊處理,若疼痛比較劇烈,術后 1~2 d內應適當給予止痛劑,并在術后首次排便前再用 1次。若發現肛管內敷料填塞過緊,應予以松解。若無出血危險,可用溫水坐浴、局部熱敷,或涂消炎止痛軟膏,以緩解括約肌痙攣;溫鹽水坐浴可以使肛門括約肌松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癥消退,水腫消失,從而減輕疼痛。
1.2.5 處理尿潴留 注意觀察患者術后排尿情況。術后患者常因麻醉、會陰部手術刺激、傷口疼痛、肛管內敷料填塞,或不習慣床上排尿而引起尿潴留,可用止痛、熱敷按摩、誘導排尿等方法處理,若是肛管內敷料填塞刺激引起。應及時取出填塞的敷料,若上述方法不能奏效,應留置導尿。
1.2.6 心理護理 由于痔瘡患者病程較長、病情反復發作,常有焦慮心理,還有的患者擔心手術不成功,留下后遺癥等,這些因素都不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并影響術后治療效果。對術后的一些正常反應懷有恐懼心理,整天憂心忡忡。向患者介紹痔瘡的形成原因、治療方法、術后一些正常反應情況及其表現特點,并耐心細致地給予解釋和鼓勵,以消除其顧慮,增強其信心,從而幫助其積極與醫護人員配合。
1.2.7 并發癥的護理 術后出血是最常見的并發癥,應注意敷料染血情況以及血壓、脈搏變化。出血發生后,直腸內放置引流管者,可有血液排出;出血量大而積聚在直腸內時,患者可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頭昏、心慌、脈速等表現,并有肛門下墜脹痛和急迫排便感,可排出大量鮮血和血塊,嚴重者可發生失血性休克[2]。此外,還應觀察有無大便失禁、肛門狹窄以及切口感染等并發癥。加強術后會陰部護理:保持肛門周圍皮膚清潔,每次大便后可用 1:5000高錳酸鉀溫水溶液坐浴。肛門狹窄多為術后瘢痕攣縮所致。術后應觀察患者有無排便困難及大便變細,以排除肛門狹窄。若發生狹窄,應及早行擴肛治療。
預防便秘,指導患者多吃高纖維食物,多飲水,避免長期大量飲酒以及吃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養成每日定時大便的習慣,出現便秘情況及時處理;注意肛門部衛生,養成每人或便后清洗肛門的習慣;每天堅持適量運動,尤其對于長久站立或端坐工作的人應加強肛門括約肌的舒縮功能;及時處理導致腹內壓增高的疾病;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就診。堅持保健活動,對長期站立或坐位工作的人,指導其堅持做保健操和肛門括約肌的舒縮活動,以促進盆腔靜脈回流,促進腸蠕動和肛門括約肌功能,保持肛門清潔。
[1] 吳在德.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08.
[2] 趙麗英.改良混合痔切除術后的臨床觀察和護理.外科護理,2006,12(4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