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仿生 宗成娣
結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其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結腸癌的治療的主要手段為外科手術治療,所以圍手術期的護理十分重要,現對我院 2007年 12月至 2009年 12月收治的 66例結腸癌患者治療中對患者實行的圍手術期護理進行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 2007年 12月至 2009年 12月收治的66例結腸癌患者,其中男 39例,女 27例,年齡 27~80歲,升結腸 13例,乙狀結腸 18例,橫結腸 10例,降結腸 4例,結腸脾曲 5例,結腸肝曲 16例。經鋇劑灌腸、腹部 CT、B超、結腸鏡檢查等輔助檢查結合病史、體征診斷為結腸癌,并經病理切片證實。
2.1 心理護理 關心和安慰患者,根據患者情況做好安慰解釋工作,有計劃地向患者介紹手術前腸道準備目的、手術方式及結腸造口術的知識,對需作結腸造口的患者,讓患者了解腹部結腸造口手術對消化功能并無影響。可通過圖片、模型、實物向患者解釋造口的部位、功能以及護理知識,說明結腸造口雖然會給患者生活帶來不便,但如果處理得當,仍能正常生活。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爭取社會和家人的配合,從多方面給患者關愛和心理支持,使患者能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手術。術后應盡早告知手術順利、成功、手術效果好,讓患者以舒暢的心情接受了手術治療,患者可以盡快康復。消除患者對造瘺口的恐懼感,積極參與造瘺口的自我護理,在最初階段患者會表現出拒絕看造瘺口或表現出冷漠的態度,護理人員應非常輕柔、細致、耐心地為患者做好瘺口護理,同時主動介紹瘺口的情況及其他患者造口術的心理變化過程。如患者關心造瘺口的護理,主動提出問題,應抓住契機,給予詳細解釋和指導,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增強患者的信心。
2.2 術前護理 觀察大便性狀及有無脫水癥狀,發現問題及時與醫生聯系處理。結腸癌患者由于長期食欲下降、腹瀉及癌腫消耗,可導致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術前應多給予高蛋白、高熱量、豐富維生素、易于消化的少渣飲食。必要時,少量多次輸血,以糾正貧血和低蛋白血癥。若患者脫水明顯,注意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的紊亂,以增強其對手術的耐受性。術前充分術前清潔腸道,可以減少術中污染,防止術后腹脹和切口感染,有利吻合口愈合。術前 2~3 d進流食并酌情補液。有腸梗阻癥狀的禁食補液。一般術前2~3 d口服腸道不易吸收的藥物,以清潔腸道細菌如甲硝唑 0.2 mg,3次/d,新霉素 1 g,2次/d[1]。術前 1 d口服甘露醇或術前 2 d開始每晚口服硫酸鎂 30ml,術前 1 d清潔灌腸。女性直腸癌患者遵醫囑于手術前3 d每晚沖洗陰道,以備手術中切除陰道和子宮。手術日晨放置胃管和留置導尿管,預防手術時損傷及因直腸切除后膀胱后傾或骶神經損傷所致的尿潴留。
2.3 術后護理
2.3.1 一般護理 按不同的麻醉要求擺放體位,待患者麻醉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后,改為半臥位。早期禁食禁水、胃腸減壓,靜脈輸液補充營養,準確記錄24 h液體出入量,維持體液平衡。當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后,拔出胃管,始進流質,1周后改為半流質,2周左右方可進普食,注意選擇易消化、營養豐富且少渣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2.3.2 病情觀察 觀察患者的排便的性狀、次數及量和腹部體征、切口愈合情況。對便秘、腹瀉者遵醫囑服用緩瀉劑、止瀉劑,術后 7~10 d不可灌腸,以免影響切口愈合。
2.3.3 飲食護理 患者無并發癥一般術后 3~4 d可進流食,1周后可進軟食,2周后普通飲食,宜進易消化少渣食物,避免產氣刺激食品。
2.3.4 人工肛門的護理 乙狀結腸或結腸造口是將近端結腸固定于腹壁外,由此將糞便排出體外故又稱人工肛門。觀察造口情況,造口腸段的血液循環和張力情況,若發現有出血、壞死和回縮等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并協助處理[2]。清潔造口分泌物,保護造口周圍皮膚,敷料浸濕后應及時更換,避免感染。人工肛門于術后 2~3 d腸蠕動恢復后開放。造口開放早期糞便稀薄,次數頻繁,為防止糞便污染腹部切口,取左側臥位,并用塑料薄膜將腹部切口與造瘺口隔開。造口開放及每次排便后,以凡士林紗布覆蓋外翻的腸黏膜,外蓋厚敷料,造口與皮膚愈合后改用人工肛門袋。清除腸道內積氣和糞便,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通過對臨床結腸癌患者的護理工作,護理工作者應對患者采取正確的態度,理解患者,尊重患者,并與患者一起努力,幫助患者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加強患者對醫務人員信任感,使之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為手術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積極預防和治療結直腸癌的癌前期病變。定期檢查,指導患者作好結腸造口的護理,若發現造口狹窄、排便困難應及時到醫院檢查、處理。
[1] 戴顯偉.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47-348.
[2] 韓繼紅.結腸癌的術前及術后護理.吉林醫學,2004,25(11):27-28.